校友联络

我们的父亲是老兵 是学者——父亲蒋恺的故事

2022-03-24 | 蒋伟 蒋俨 |

蒋恺(1924-2021

导言

中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铸就了父亲70年丰富的人生经历;父亲经历的每一宗大事件,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国家变化、发展、富强的缩影。

记录父亲的70年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那一代人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我们的父亲1924 年出生于云南大理鹤庆,那是滇西横断山脉南端的一个小地方。父亲的祖辈明朝时期为官,从南京派遣到了云南,后来也就落籍于此地了,而我们的奶奶则是云南当地的白族人。为了生计,爷爷离开鹤庆去了昆明经商,1930年前后,奶奶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我们的父亲和姑姑,坐着滑竿一路颠簸,去昆明寻找爷爷。父亲从此离开了自己出生的地方。

那个年代战乱频频,家境贫困,可爷爷对他的长子——我们的父亲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爷爷奶奶想方设法送父亲上学,小学毕业后却因没筹措到学费,父亲辍学去当了报童。后来在亲戚的资助下,父亲考入中学,对失而复得的读书机会父亲格外地珍惜,寒窗苦读,不负众望,于1945年考入由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从此开启了父亲平凡而丰富的人生。

离别家乡

西南联大作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大师云集,群贤毕至,父亲入学正赶上西南联大“反内战、要和平”的民主运动进入高潮,在民主思想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名师们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气度,同学们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慷慨激昂,壮心不已,父亲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和震撼。

在西南联大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三校复员。这一次父亲要离开家乡云南,跟随北上入籍北大。离别亲人之际,爷爷奶奶千叮万嘱,对父亲期望殷殷,还未成年的弟弟妹妹们更是围着哥哥非常不舍。

父亲说:我的人生是从西南联大开始的。是西南联大塑造了我的家国情怀,是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西南联大的校友们对国家、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和成就令我感到骄傲和光荣。

从学子成为军人

父亲家境贫寒是个穷学生,在北大的学子生活可谓缺衣少食。在生活支撑不住的情况下,父亲不得不把母亲给的救急用的一只金戒指卖了用以买食品维生。

北大作为“反内战、争民主”运动的先锋,父亲和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运动中。1948 年,父亲参加进步青年组织“中国民主青年联盟”,从此开启了革命人生道路的开端。

受北大“振兴中华”爱国精神的鼓舞,1949年父亲把学业和个人前途抛在一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弃学参军、投笔从戎的道路,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1949 3 月,父亲以新华社随军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部队活跃在解放武汉、解放南昌、解放广州、解放海南岛的战场上,用文字鼓舞解放军将士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父亲在枪林弹雨中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完成了从学生到军人的蜕变。

备注:1985 年,父亲收到北京大学补发的西语系毕业证书(19451949 年)

当了一辈子军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父亲所在的部队正在广州休整。接到军委赴朝参战的命令后,父亲跟随部队服从命令,立即投入到那场轰动世界的朝鲜战争中。

父亲因为懂英语,被安排从事战俘管理工作,参与了接管第一位美军俘虏琼斯、筹建碧潼战俘营、战地释放战俘、战俘教育解释、遣返战俘准备、开城停战谈判等工作。

在朝鲜的工作、生活异常艰苦,父亲在朝鲜工作了六年才回国。父亲经常说,相比那些在朝鲜为国捐躯了的英雄们,他是活着的,他很幸运。

在朝鲜留影

1956年父亲从朝鲜战场刚回到北京,组织上马上安排他去西藏工作。父亲当时已32岁还未婚恋,对派去西藏是有顾虑的,担心到了西藏找不到对象不能成家。但作为一名军人和一个共产党员,为了国家的需要,父亲服从了命令。

入藏前,父亲得以回家探望双亲,那是1946年离开家乡十年后第一次回家。十年里父亲完成了北大的学业,经历了南征北战和战火考验,思念父母和弟妹的情感常常在心里涌动。终于能回家看看了!父亲把省吃俭用存下的钱给弟妹买了布匹做新衣服,余下的全都留给了母亲补贴家用。到家看见家门口挂上了“光荣军属”的牌子,弟妹们或参加了工作或在学校上学,一家人生活安定,父亲很是自豪和高兴。

父亲从成都乘汽车32天行程两千多公里才到达西藏拉萨。当时西藏还是农奴制社会,内部有解放奴隶的民主改革运动,外部有英美敌对势力兴风作浪,工作形势十分复杂。父亲在西藏军区安顿下来开始边防联络工作。

参加中尼边界勘界工作,左二是蒋恺

196210月中印反击战爆发,父亲奔赴前线参与俘管工作。那场战斗共歼灭及俘获印军8500余人,打出来国威军威,赢得了中印边境几十年的和平与稳定。1963630日,父亲作为受表彰人员在北京得到贺龙元帅的接见和宴请。

回忆进藏十三年,父亲感叹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之艰苦难以想象,对投身西藏民主改革,参与废除千年农奴制的重大历史变革,作为中印反击战的亲历者,自豪和荣耀之情溢于言表,更可喜的是父亲在西藏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父亲母亲同为军人,在“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号召下于1957年喜结良缘。随着我们兄妹的出生,两口之家变成了四口之家。

我们的父母驻守雪域高原,昆明老家的爷爷奶奶养育着几个尚未成年的姑姑和叔叔,我们兄妹被扔到苏州外公外婆家长大,哥哥四岁前只在照片上见过父亲。父母省吃俭用想方设法保证我们兄妹的营养需要,也给昆明的爷爷奶奶寄钱,支持弟弟妹妹求学成长。

到了1969 年我们兄妹分别是11岁和6岁,父亲终于有机会调回到内地工作,我们一家四口终于在成都军区团圆!虽说团圆,那时候部队常常是战备状态,父母经常要外出执行任务或行军拉练,在机关正常上班时也是早出操、晚学习,我们兄妹俩更多的时间是和保姆在一起。也许那个年代大院里军人家庭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吧!

是老兵也是学者

1972年那会儿,统一战线的联络工作开始了,父亲参与到福建前线的对台宣传工作中。

1975 年父亲工作再次调动,这次是调到北京从事对外联络工作。父亲与海内外台胞、侨胞建立联系、广交朋友,用新中国的发展成果说服、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祖国,推动中外交流和两岸关系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全家四口在北海公园

1979 年中越边境出现军事冲突,父亲又一次奔赴前线,深入前线部队,视察越南战俘收容所,落实我军宽俘政策。一天,正在中越边境作战前线执行任务的父亲,接到老母亲突发脑溢血病故的电报,父亲强压悲痛,坚守岗位。多年长期在外工作,顾不上探望父母,最终都未能见上老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为父亲心里永远的遗憾!

因为工作的需要,1980 年父亲以客座研究员身份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学。在美工作学习一年,父亲体验到美国对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重视,看重人才的挖掘和培养,那时中国和美国的差距给父亲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普林斯顿大学进修

1985 年,年满60岁的父亲光荣离休。父亲觉得虽离开军旅的工作岗位,但仍然可以利用懂外语的特长和对国际军事和政治的了解,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国家的和平发展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于是父亲开始翻译,和几位同事一起翻译出版了《尼米兹》《马歇尔》《白宫后楼》等美军名将传记和其他书籍,为《中国名人大辞典》翻译军事将领略传等共 200 多万字,并因此获得了中国翻译家学会军事科学翻译委员会授予“资深军事翻译家”的称号。

父亲还受邀任“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积极以南亚问题为主题给《和平与发展》撰稿;1992 年受印度社科院邀请访问印度;1993 年受邀去日本考察,参加中日两国国际问题研讨会;1995年受来访的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夫人的接见。

谢幕

离休后的30余年里,父亲以“学无止境”的心态关注时事。中国的飞速发展与国际时局的风云变幻,特别是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日益提高,人民生活富足美好,作为一个从时代变迁里走过来的老人,父亲常常感慨万千!

随着年纪老迈,父亲腿脚没有那么灵便了,出门的时间就少了。父亲每天坚持写英文日记,对当天的国家大事、国际时局用英文写下自己的感受与观点。

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211031日,我们97岁的父亲走完了他平凡而丰富的人生旅程。

70年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父亲生前提笔写了他的回忆录——《九十人生回眸》,详细记录了自己从一个边境省份走出来的无为青年,参加革命后的无悔人生路。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为人谦逊。他在回忆录里写道:

回顾我的一生,我没有忘记西南联大、北京大学老师给予我的教诲,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我没有忘记在部队艰苦和战斗的环境中得到的锻炼,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同美军战俘打交道的经历,以及在西藏高原度过的艰苦岁月。

我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在工作上坚持原则,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我是一个普通人……如今,我已年逾九十,回首往事,我的一生是无怨无悔的。

父亲是一辈子的军人,对党和军队有一种肝胆相照的忠诚,不畏艰苦不怕牺牲,任何时候都无条件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父亲也是一名学者,以自己的专业和知识服务部队70 年。

从学生运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到中印、中越反击战,从统一战线、民间外交,到走入国际舞台,父亲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难忘的故事和回忆。

特别欣慰的是,父亲生前接受央视《国家记忆》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新华社《致敬最可爱的人》系列专题、中共党史研究室《百年潮》杂志、凤凰台《中国记忆》节目、凤凰网《在人间》专栏采访,父亲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经历已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相关新闻

  • 282018.11

    缅怀我们的父亲赵九章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父亲说过,有人说他活不过六十岁。真是不幸而言中。当他被迫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他所热爱的人们和他所热爱的事业时,他还不到六....

  • 142019.08

    陈清怡回忆父亲陈士橹:父亲留给我们的……

    父亲走了,他走的非常安详,没有遗憾!这一天,他与全国人民一起,回顾并礼赞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航天事业!

  • 162010.04
  • 142023.12

    我的父亲熊秉信

    熊秉信是我国地质学家,对云南个旧锡矿的成矿规律、矿山地质和采矿方法有较深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我国锡工业发展的先驱。其父熊庆来是享誉世界的数学家、教育家,是数学家许宝騄、段学复、庄圻泰、杨乐、张广厚,物理学家严济慈、赵忠尧、钱三强、赵九章,化学家柳大纲的老师。熊秉信一生奋斗,充满艰辛。今年是熊秉信诞辰110周年,特刊载熊秉信之女熊有瑾的回忆文章,讲述他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熊秉信我的父亲...

  • 172009.06
  • 312020.12

    观瞻“言泉楼”——以我们父亲名字命名的天津科技大学综合楼

    大学,有大师,有大楼。大学楼宇以大学大师命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形象和软实力的体现。校园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浸润着浓郁的人文情愫。一栋以名人命名的建筑,一座名人的雕像,无不彰显着大学的魅力和气质。2020年秋季新学期伊始,一幢巍峨、稳重、大气的“言泉楼”醒目耸立在天津科技大学滨海校区的中心,引得师生的景仰和观瞻。因为“言泉楼”是取自隆言泉先生的名字,隆言泉先生是全国造纸教育界鼎...

  • 162020.11

    父亲是她最好的榜样

    殷宏章(1908-1992),1925-1929年就读于南开大学,1935年获得清华大学庚款公费留美机会,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38年至....

  • 112020.08
  • 162021.06

    父亲曾炳钧与清华的悠远学缘

    父亲曾炳钧与清华的悠远学缘

  • 272023.12

    读懂父亲的一生

    我们眼中,父亲是一个勤奋工作、平易近人的教师,在家言语不多,从不宣扬自己的工作成绩,因此,对于他的学术成就,我们知之甚少。直至“文革”结束后,通过1982年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和1983年地学界为袁复礼90寿辰举行庆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