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6级

母校给了我太多太多

2016-03-16 | 杨岳 | 来源 《清华校友通讯》复43期,2001年4月 |

我是1986年从钢都鞍山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的。1991年本科毕业直接保送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初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去年服从组织安排调离清华到北京通州区委工作。从此离开了学习工作十四年的清华园,离开了教给我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许多道理的母校。回想起清华的哺育和培养,真的是感慨万千,许许多多的往事历历在目。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是清华的传统,也是母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鲜明特征。刚进清华时,因为我高中时的学生工作经历,就被辅导员指定为班里的召集人,当时我真正成了“着急人”,工作不知如何开展,思想压力很大。辅导员及时帮我卸下包袱,他告诉我清华人遵从“以才服人、以德服人”,既要红、又要专、缺一不可,这样才会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支持。为此学习好、工作好,坚持“双肩挑”就成为我一贯坚持的准则。后来,担任系团委常务副书记、校学生会主席、全国学联主席、市人大代表等,自己的经历多了,经受清华园的熏陶多了,使自己更深地体会了清华传统的深刻含义。清华人要坚持专和红的统一,坚持德、智、体全面全展;清华人首先要努力成为专才,成为本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清华人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要以诚待人,要诚实守信。这些也都成为对自身的一种要求,无论工作担子多重,业务学习压力多大,始终坚持把学习和工作兼顾好,坚持把做人和做事统一好。正是清华传统的激励让我取得了一点儿成绩,也正是这种传统的滋养让我受益终身。

清华人“听话、出活”。这句话是刚刚进入清华不久听高年级同学讲的,说是蒋南翔老校长提出的,起初还不是十分理解,后来接触的清华人多了,才真正感受到清华人的这个特色,也逐渐体会了她的深刻内涵。“听话、出活”这四个字也成为对我自己做人、做事的一种标准、一个原则。清华人身上始终体现出一个“实”字。实,即对人诚实、老实,还始终体现出一个“高”字,即对工作标准高、要求高。正因为“实”所以清华人很听话,正因为“高”所以清华人很出活,听话和出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清华人非常实在,有一种憨厚劲,比较容易接近,无论多大的官,多大的学问,有过多大的成就,看起来都和普通人一样,你很少会看到清华人趾高气扬的样子。清华人要求非常高,干什么事情都要干得最好。“要干就干国内一流、世界一流。”“清华人扫地也得与别人扫得不一样,要扫得最好。”所以“用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就成为我自己以及许多清华人的内在要求。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坦诚待之、坦然处之,从不敢松懈下来、从不敢放任自己,因为“清华人”这三个字的份量太重,她代表了一种期望、一种嘱托,一种要求。

清华人应成大事,但要从小事做起。我现在还记得刚刚踏入清华的情景,迎新大会、校史报告、与高年级同学座谈等等。比较成功的新生入学教育让我们初步地认识了清华,特别是清华的优良传统、众多杰出清华人的先进事迹让我们增添了许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那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在自己和同学们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清华人决不能碌碌无为,清华人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但什么是大事业、如何成就大事业对我们这些年轻学生来说可还是个很大的问题,也是清华的教育给我们解决了的问题。清华告诉我们要有大志向、高目标,同时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要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清华告诉我们“不要图小安逸,要干大事业”。只图个人利益的追求与满足不是清华人的目标,清华人要成就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事业,要成就让大多数人受益的大事业;清华告诉我们“一根筷子和一捆筷子”的道理,绝不能成为孤家寡人,要学会团结大家一起干,团结才能成就大事业。清华让我懂得成大事是时代、是社会、是人民对我们的要求,从小事做起是我们干成大事业的基础。

回想在清华学习工作的日子,感想太多,因为清华给了我太多太多,自己能够从一个小小的幼苗茁壮地成长,逐渐成长为一棵小树、不断发育壮大,在社会上也能撑起一片阴凉、为他人做点事情,为社会做些贡献,这是清华的哺育和滋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和每一个从清华园走出的学子一样都会从心里喊出一个声音:“清华育我、我爱清华”、“今天我们为清华而骄傲,明天清华将为我们而自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