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90级

感念清华的培养 ——清华大学[1990级] 孙爱军 访谈纪实

2016-03-18 | 来源 《世纪清华人 从清华起航 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 |

编者按从校园里叱咤风云的双肩挑战士,到工作中独挡一面的领导者、管理者,孙爱军始终秉持清华人所特有的爱国、奋斗和真诚,孜孜不倦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


感念清华的培养

——清华大学[1990级] 孙爱军 访谈纪实

经济管理学院 万军


【孙爱军简介】

孙爱军,男,1990年至199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汽车系及经管学院,2000年获管理学博士,期间赴美国杜兰大学进修,获得MBA学位。曾担任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主席、研团委书记、校团委副书记,山东省委办公厅助理调研员、调研员,烟台市市长助理。现任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山东省青年联合会主席,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


  • 真挚的爱国情怀


   大礼堂西侧有一座闻一多的塑像,碑上刻着他那句著名的话:“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不仅是诗人,爱国是每一位清华学子不变的情怀。

   在90年代中后期,清华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题活动,包括“以中华富强为己任,为民族经济做贡献”、“我的事业在中国”等,核心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任学生干部的孙爱军,多年耳濡目染和亲身参与思想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早已深深扎根在心里。

   孙爱军最难忘的感受是在1999年赴美留学期间。他被美国杜兰大学邀请,做访问学者,为期一年。赴美之后,在美国的导师积极推荐下,孙爱军攻读商学院的MBA,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杜兰大学是美国南方的名校,当时清华经管学院正在发展MBA教育,但尚无获得美国MBA学位的教师。但是,按照正常的学习安排,取得MBA学位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孙爱军向自己的导师和商学院负责招生的院长助理明确表示,争取一年时间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如果不行,宁可放弃学位,也要按期回国,不能给学院和导师的工作安排造成困难。其实,如果经管学院和这边的导师知道这个情况,肯定会同意孙爱军延期回国。最终他利用一年三个学期(包括暑假学期)完成了所有规定学分的学习,于12月顺利拿到MBA学位。这一年孙爱军的体重下降了24斤,瘦得脱了形,熟悉的人都快认不出他了。1999年底是美国经济的繁荣时期,又适逢中美签订入世的协议,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择业形势十分看好。但孙爱军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彷徨,毅然返回了故乡。

   他还记得1999年正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为了收看国庆典礼,一个人驱车50多公里赶到一位华人同学家,当电视上出现天安门和五星红旗时,自己的泪水夺眶而出。清华学子的爱国情怀是真挚的,是他们用行动来体现的。


  • “双肩挑”的锻炼与培养


   又红又专“双肩挑”的培养模式,是清华大学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孙爱军作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领导、老师、学长的言传身教中,汲取营养,历练能力,受益匪浅。

   既要做优秀的学生,又要做优秀的学生干部,加班是孙爱军的家常便饭,但是仅靠牺牲休息时间肯定不行,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工作或者学习都能够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

   由于导师的一项理论研究课题需要较为艰深的数学知识,1997年春季学期孙爱军选修了数学系博士生的专业课“应用随机过程”,由教学以严谨和严格著称的林元烈教授主讲。那时孙爱军是校研究生会主席,社会工作十分繁忙。第一个月下来,布置了四次作业,他一次也没交,因为一道题都不会做。不是因为智力因素或努力程度不够,而是缺乏一些先修课程,当时真有些灰心和绝望了。但是,多年来在清华培养的不向困难低头、不轻言放弃的勇气,使孙爱军迅速把情绪调整过来,他找来一些先修课程的书籍,请教了修过这门课程的师兄,连续两个星期在研究生会办公室里挑灯夜战,终于开了窍,经过努力,期末得了91分。

   在博士论文的攻坚阶段,孙爱军还负责组织“清华博士西部行”和本科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完成博士论文,他经常晚上和周末在教研室长时间地工作,阅读大量英文文献,编写上千行的程序,运行十几兆容量的数据。同时组织全校一百多位博士生到西部开展科技服务,12支本科生小分队参加社会实践。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工作上的困难还有很多,孙爱军凭借着自己的执着、刻苦,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获得了长足的长进和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深有体会地说,“学业和社会工作之间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学习要非常好,社会工作也要干好,这种锻炼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深有益处,它使我具备了承担繁重工作的能力,在困难面前总是能够充满信心。大学期间担当社会工作,掌握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与他人打交道的技巧、以及组织领导的能力、平衡协调的能力等等,也使我们这些年轻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避免很多初级错误,少走很多弯路。”来自于学生时代的这种锻炼,在孙爱军后来的工作中产生了巨大作用,自信地面对一次次的挑战。他由衷地感谢母校,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一直鞭策着他努力工作,而且离开母校越久,这种感激就愈发深厚。


  • 扎实务实地工作


   清华的许多老师和学长身上都体现着乐于做小事、乐于奉献的可贵精神,体现着甘于平凡、淡泊宁静的高尚品质。学校领导坚持参加班级、支部活动,在细微之处关爱学生。学术地位备受尊崇的大师级教授坚持在一线给学生讲授基础课,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使孙爱军一直牢记着“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2001年初,孙爱军被调到山东省委办公厅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参与省委文字材料起草工作。收集材料、文字输入、印刷校对需要亲历亲为,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而且绝对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因为哪怕一个十分细微的疏忽,也会酿成事故。起草领导讲话、撰写调研报告以及一些十分琐碎的基础工作,孙爱军都圆满完成,经他手的十几万字的材料没有出现过一个错别字,没有装订错过一个页码。这段经历,孙爱军觉得弥足珍贵。

   孙爱军在工作上的扎实务实,不仅体现在这样的细微之处,在领导岗位上他对工作立足点的把握和推进,也同样有所体现。

   2008年,孙爱军担任山东省青联主席。538名青联委员是从全省2600万青年里选拔、推荐出来的优秀份子,每个人都是响当当的。如何将青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青年中发挥作用?孙爱军经过仔细调研和认真思考,提出青联工作的出发点是要团结优秀青年,利用他们的资源为更多的青年服务,尤其是为弱势青年群体服务。具体落实什么事情呢?现在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很大,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青联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把自己放在服务、配合、参与政府就业工作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既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无所作为。山东省2009年毕业48万大学生,特困生占5%,有2.4万人,他们的就业率从数据上显示,与其他家庭的孩子差不太多,也在70%,不能就业的约7000人左右,青联把力量集中在这些学生身上,送岗助学,为他们提供就业服务,是可以作为且大有可为的。经过分析,孙爱军把青联服务的对象定位在特困生群体。这个定位找准了,工作也就开展得非常顺畅,得到了委员们的认可和积极推动,青联委员们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时也实实在在为特困同学找到了工作。孙爱军走到哪里都会把他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到哪里。

   他认为,无论做一名领导者,一名管理者,还是做一位普通的工作人员,扎实、务实是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交给你一项工作,你不需要领导反复催促,在完成过程中随时向他汇报进展,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尤其是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报告,争取领导的帮助。这样做事,才能让领导放心,今后有重要的工作也才可能交给你去担当。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抱有远大的理想。有远大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不切实际,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整天处于幻想当中,重要的是摸索工作方法,找到工作的立足点,脚踏实地,扎实做事,将来的成就要靠现在每一天的努力。现在社会上的年轻人普遍有种浮躁的心态,清华的学生要尽可能地少受影响,踏实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 真诚朴实地为人


   在清华,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授,无论是前辈学长,还是一起工作的同事,都具有虚怀若谷、朴素谦和的风范。事实证明,真诚朴实的风格,在哪儿都受到欢迎,得到好评。

   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人可能性格内向,不善交流,有的人可能过于直爽,脾气火爆。面对不同的人,孙爱军相信,只要自己是真诚的,都可以建立很好的关系,配合完成工作。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热情地伸出援手,当别人思想上有包袱的时候,能够敞开心扉交流问题,当遇到矛盾的时候,坦诚地与对方沟通,化解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孙爱军历任的各个重要岗位上,他都是最年轻的干部,孙爱军用这样的方式待人处事,获得了周围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孙爱军任烟台市市长助理时只有29岁,市政府里最年轻的一位副市长比他大15岁,他分管的几个部门的负责同志也都在40岁以上。任共青团山东省委的副书记时他30岁,分管6个处级单位,只有一位部门负责同志比他年轻。孙爱军用真诚和平等换来尊重和拥戴,与大家团结得很好。

   36岁这年,孙爱军又出任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是一所正厅级建制的全日制成人高等学校,承担着普通专科教育、成人本、专科教育和全省团干部培训等教育教学任务,在校生1万多人。党委书记是一把手,院长是一位比孙爱军年长16岁的老大姐,与这位老大姐配合工作,孙爱军不仅真诚相待,而且尊重有加。院长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在解决日常工作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合得好,团结得好,并不等于没有原则,加强沟通,取得相互的理解和支持是孙爱军能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孙爱军在外地脱产学习半年,院长在学院主持工作,他们每天都用电子邮件交流信息。院长还亲自到孙爱军的学习地点,代表院里的同事们看望这位年轻的书记,使孙爱军深受感动。“自己真诚地对待别人,人家感受到了,也会给予真诚的回报。”孙爱军认真地说。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真诚所打动,孙爱军同样遇到过很棘手的人和事。“理念、为人处事的方法不同的人确实有,实在沟通不了,也就不能强求。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这种境况,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不能搞得水火不相融,更不能互相使绊子。自己为人坦荡,光明磊落,不做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就能够与绝大多数人合作得不错。”

   从孙爱军的言谈和举止中很难看出清华毕业生的高傲以及年轻有为的锋芒,在他的名片上也看不到被很多人乐于排印的“博士”二字,他更像一位兄长,更像一位陈年老友,把他的经历给我们做最客观简洁的介绍,把他的感怀与我们坦诚地交流,使我们几乎忘记了眼前的这位校友在级别、地位上与我们的差距。用他自己的话说,毕业以后从没炫耀自己是清华的学生,从没张扬自己在学校获得的荣誉和做过的一些工作。

   孙爱军的工作中,到基层访贫问苦是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山东有些地方的农村生活仍旧是很艰苦的。老百姓看到从省城来的干部,特别高兴特别热情,请到家里拉家常。在大城市中生活久了的人,可能很难接受说话的时候有小猫、小狗在身上乱爬,用漂着油迹的茶杯喝茶,吃着混杂浓郁葱姜味道的西瓜,尤其是去无法下脚的厕所。然而,这是一种现实,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到基层关心、问候百姓,如果连这都受不了,就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就无法与群众打成一片,进而为他们服务。孙爱军从心里把自己当作这些百姓中的一员,从来没有因为这些皱过眉头,因为他知道朴实的为人是建立良好干群关系的第一步,只有老百姓接受你了,才会对你说真心话,才能真切地了解到他们的疾苦,推动现实工作。

   经常深入基层,使孙爱军特别认识到工作在乡镇、大队的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他们虽然没有太高的学历、太深的文化,对高科技也不很懂,但是他们非常优秀,可谓“人中龙凤”。他们最知道群众的疾苦,最了解百姓的需求,在遇到突发事件、棘手问题时,他们两、三句话就能够化解,能让怀着怨气来的群众高高兴兴地回家。孙爱军经常自问,“我能做得到么?虽然念了博士,这样的问题我能解决么?”怀着对这些干部发自内心的尊重,孙爱军与他们一起工作,虚心请教,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而这些确实是书本和课堂不能够给予的。他相信,自己的文化层次高,如果能像这些干部一样过了“群众关”,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老百姓做更多的实事,不辜负组织上对自己的培养和信任。

   孙爱军的真诚与朴实,再加上真才实学,为他赢得了周围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与尊重。


  • 坚持终生的学习


   11年校园学习、工作的经历,身边师长、同学、同事数十年如一日,在学术、研究、工作上的孜孜以求,在学习上的执着追求,对孙爱军来说,这种影响深入了骨髓,融入了血液。

   步入工作岗位后,没有了攻读学位、专业深造的压力,孙爱军对自己的要求却从没有放松,实践工作中更需要重视个人修养的全面提升,这其中最佳的办法就是坚持学习。孙爱军首先谈了他对修养的认识。“修养从广义看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从狭义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孙爱军认为,作为年轻的领导干部,尤其要重视理论、道德、作风的修养。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讲,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种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成熟,也就是理论修养的深厚。只有自己深刻领会了党的基本理论,清晰掌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坚定信仰;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加强个人的理论修养,才能与时俱进。

   清华多年的培养以及清华校友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使每一个毕业生,更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更有一份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无论在哪里,在什么岗位,清华的学生都被周围的人们期盼,成为高尚道德规范的践行者,起表率作用。这内外部的合力,使我们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不辜负母校和社会的期待。

   现实社会中面对复杂的环境,作为领导干部,需要在廉洁、纪律方面经常自醒、自警,否则很容易庸俗化,甚至与不良风气同流合污。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作风修养,才能抵御各种诱惑,无愧于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不管原来学问有多深,学历有多高,社会的变化、知识的更新迅速,所处不同工作岗位有不同的要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不加强学习就会落伍,无法达到工作要求。孙爱军深有体会,当年他是经管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的第一位博士,现在再去翻看会计专业的博士论文,看不懂了,专业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自己如果没有危机感、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就很难再进步了。平时自己的时间不用来学习,过多地花费在应酬、交往上,长期陷入这种生活状态对青年人的成长不利。孙爱军把学习当做一种责任来对待,当做一种境界来追求,当做一种品格来坚持,当做一种习惯来培养。让学习成为终生的习惯,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就像每天洗脸、刷牙一样,渗透在自己生活的每个细节,日积月累,对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会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受益终生。


【同学感言】

   孙爱军学长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无论在哪里,在什么岗位,清华的学生都被周围的人们期盼,成为高尚道德规范的践行者,起表率作用。”作为清华人,我们决不能迷失于赞美与仰慕中,而是要坚决地严格要求自己,甘于吃苦,将自己锻造成不辜负国人期望的人才。这样才不会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呵护。

——王珮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