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清华百年,校友以各种方式捐赠母校,爱校之情溢于言表。归纳起来,校友捐赠有两大类,一类是捐物,比如捐赠纪念物(1919级喷水塔、1920级日晷、清华世纪鼎以及各种纪念碑石等)、建筑物(新清华学堂、清华大学校史馆、蒙民伟音乐厅、零零阁等)、园林花木(牡丹园、青桐林及纪念植树等)、文物书画专著等;另一类是捐款,比如年度捐款、奖学金励学金捐款、专项大额捐款等。今天要说的捐赠是一次特殊的捐赠,既不是捐款,也不是捐物,大家能猜到是什么捐赠吗?
1984年元旦上午,工字厅一片欢乐气氛。解沛基副校长,科研处、基建处、工物系的同志与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二十几位校友亲切欢叙,感谢他们用业余时间为母校设计加速器实验室的义举。故事的原委听我道来。
话说1956年,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为开创和发展我国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培养专门人才的需要,在蒋南翔校长的倡导下,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正式成立。1958年加速器实验室(一期)建成,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成为我国培养加速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以后,老的加速器实验室设备陈旧,远远落后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1964届工物系加速器专业毕业的校友杨德懋给校领导何东昌提出意见,认为加速器实验室太破旧应该扩建,清华大学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加速器专业,应该兴建一个像样的实验室。建议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决定投资70万元,新建一座建筑面积1200多平米加速器实验室。
这是文革后我国高校首个被正式批准兴建的实验室。当时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由于工程要求高,找不到合适的设计力量,有关设计院因专业技术要求独特,项目小,产值低为由,都不愿承接。这件事被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简称核工业二院)的清华校友们知道了。核二院是我国重要的原子能专业设计院,多年来清华大学为核二院输送了不少各种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物理和工程化学系的原子能专业人才,清华校友们多年来积攒着发自内心对母校的一片感恩之心,当他们听到母校遇到了这个前进发展中的难题时,纷纷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主动来校了解情况要求接任务。他们在本院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热情倡议:“依靠校友的力量,作为特殊的办法,为母校做出贡献。”核工业二院办公室副主任、我校土木系1964届校友陈玉峰自报奋勇成为无人指定的工程负责人。在他的组织下,分散在院内涉及六七个专业的二十几位校友,利用夜晚和假日承接了这项额外的任务。他们中有工物系、工化系的校友,有很多是土木、电机系毕业的校友。该院的李笑儒、李坤眉、汪真三位同志不是校友,也义务参加了工作。这些同志都是50年代至70年代大学毕业的中年骨干,工作和家庭负担比较重,有的身体还不太好,但都热情很高。有的同志要出差、出国,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总是积极负责安排其他校友接替,出差回来又继续干。设计过程中需要反复研究修改图纸,校友们不让学校派车接送,无论寒冬酷暑都是挤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来校。对学校提出的设计要求,校友们不嫌麻烦,总是千方百计尽量满足。学校几次提出给以酬劳,都被他们一一拒绝。
加速器实验室主任、一期工程的负责人陈世猷继续负责二期工程的实施。他回忆说:“校友们从地质勘探、检测放射性物质等各方面,不断完善设计方案,做出了我们很满意的设计。如:二期工程是个百年工程,在作防护设计时要留有余地有灵活性,水泥混凝土墙加厚到3.5米;为防止建筑物日后非平衡沉降,根据现场探井地质资料,在相应的地下打下89根8米钢柱;考虑到终年在有射线环境里工作的人们应有个小小的花园,在一、二期相连处建成一条花廊可种上紫罗兰或葡萄树;为工作者方便,楼内每个房间皆配备水池、白瓷砖护墙和上下水;考虑到未来发展,预留了十部电话接口;为了长远,把全部基建文字和图纸资料送到学校档案室保存……
设计完成,时任教育部部长、工程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何东昌应我们请求,特地在宣纸上用毛笔题写“清华大学加速器实验室 一九八三年”,他没有署名。陈世猷到北京市大理石厂联系加工,将何东昌题字镌刻在大理石上制成实验室铭牌,镶嵌在实验室大门的墙壁上。
解副校长代表学校向校友们致以忠心的谢意。校友们说:“我们在校受到五、六年的培养,都有一个心愿,为母校做点贡献,有这样一个机会大家很高兴,虽然增加些劳累,干得心里痛快。我们的图纸也是向母校送上一份作业。”
清华大学为感谢核工业部校友为母校无偿设计文革后高校首座加速器实验室的合影。1984年1月1日摄于清华大学工字厅。
照片前排正中(怀抱小朋友)是时任清华大学主管基建的副校长解沛基,前排右一是时任清华大学加速器教研组主任刘廼泉。后排左二是时任加速器实验室主任陈世猷。中排右二是时任清华大学基建处副处长汤满贞。后排左四是时任清华大学设计室主任谢照唐。中排右三是时任清华大学基建处副处长汤纪敏。中排左三是负责项目经济概算的中国农大1964届毕业生李坤眉。
照片中清华大学校友有:徐瑞章(1965土建)(前排左一),罗国桢(1964 工物)(前排左三),肖瑞麟(1958土建)(前排左四),陈玉峰(1964土建)(前排右四),姚家袆(1958电机)(前排右三),邢松年(1964土建)(前排右二),张广元(1965土建)(中排左一),刘群贤(1965土建)(中排左二),王洪斗(1966土建)(中排左四),王丽成(1958土建)(中排右五),刘永根(1965土建)(中排右一),周跃良(1961土建)(后排左三),刘砚(1964工化)(后排右四),胡达文(1963土建)(后排右三),陈子才(1964土建)(后排右一)。还有一位参加了这项工程工作而未入照的工化64届校友马云青。(故事内容采摘自陈世猷《蒋南翔校长指导加速器专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