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杨绛:读书是一生的信仰

2013-11-15 |

杨绛(资料图片)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呈现了杨绛先生一百年的人生轨迹,开掘其高贵雅洁的人格内涵。伴随命运多舛的中华民族的20世纪,杨绛秉持读书人的本分,超越苦难,潜心一志,树立了一种持久坚定的人生姿态。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就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唯有信仰才能让人们扎根于实地,唯有信仰才能让人们战胜一切困苦,唯有信仰才能让人们体会到什么是幸福。睡前辗转反侧间,我读起一本书《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提起最为感触的一段,莫过于作者杨国良写道,“杨绛一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是—读书。”通读整本书,你会发现,这位世纪老人自小受父亲杨荫杭之读书启蒙,青年时以读书为挚爱兴趣,与钱钟书共同读书结为连理、终生不弃,艰苦岁月时有书籍相伴而内心强大、苦中取乐,直至年岁大了除却读书也没有其他多余的事可做……杨绛的一生,读书贯穿始终,死生相随,忠于信仰,可谓幸事。

写杨绛,就一定要讲到她与钱钟书的爱恋故事,《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也概莫能外。作者用翔实的细节,生动再现了这两位老人从相识到相恋、结婚、生子,相濡以沫的一生,而贯穿其中的便是他们两位共同的爱好—读书。诚如书中那段文字,“钱、杨之恋有着知识分子式的古典和书香气,最初唤醒他们共通的人间情怀的启示也来自书籍。”读书,是他们共同的追求、最大的缘分,这种默契让他们自然亲近,治学、探讨、比赛谁读书多,都成为两人婚姻生活中常有的情趣,而这些怕是那些沉浸在俗世红尘、物欲社会中的人们所不能理解与体味的。我相信,这种有别于世俗的爱情,纯净而不可破。钱钟书已经往生,在杨绛心中此生也无他人可以取代,他们的爱情早已跳脱出情欲的狭隘限制,实现了真正的心灵碰撞。或许正因为如此,即使他们也要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日子,杨绛甘为“灶下婢”,他们也不似常人夫妻间为俗务没玩没了地争吵,他们需要更多时间读更多的书。

杨绛的婚姻生活如此和谐,我想应该得益于她父母感情融洽的熏染。杨绛父母是旧式夫妇,但却没有不满、争斗或猜忌,他们感情很好,无话不谈。在父母的对话中,杨绛“发现了父母精神生活里风雅之情的耀眼亮色:两人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听来好像阅读布吕耶尔的《人性与世态》”。理解了父母间难得的默契,她也将这一点移植到自己的婚姻生活中。而父亲杨荫杭对她的影响不仅限于此。当杨绛的女儿钱瑗中学毕业后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其志愿是“当教师的尖兵”,杨绛学父亲的榜样,孩子自己决定的事,不予干涉。身为父亲,杨荫杭没有留给子女遗产,只教育了他们能够自立,教育了他们读书以养浩然之气。作者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在杨绛与其父亲相异又一脉相承的性格中“发现了某种文化上的血缘关系”,可见父辈、家学对杨绛的影响之深,“虽"九蒸九焙",不改最初的纯粹,不变种子之志,这是杨绛百年治学及创造世界的基点和灵感之源。”

此外,书中悉心记下的小细节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例如,读上海启明女校时的一个暑假,父亲让9岁的杨绛读《三国演义》,结果读了一肚子“白字”,后来她听钱钟书说,自己阅读的孩子都有一肚子“白字”,有时还改不掉;1926年,杨绛在振华上高中,一次学校请章太炎先生来谈掌故,她负责上台做记录,可章太炎高深莫测的演讲加上一口浓重的乡音,她根本听不懂,只好把章先生的讲话“看”到眼里;一日,钱钟书午睡,杨绛临帖,她一个人写字困了,就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净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敢再恶作剧”……这样有趣的段落数不胜数。

总的来看,这本书不失为一本了解杨绛生平及其思想形成、发展、成熟的好书,作者忠实记录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段传奇故事,给至今还前路迷茫的人们以指引。

  一生历经“九蒸九焙”

  世间生命之喜悦、之艰难,人类精神之通透、之纯粹,这些在杨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为人之初经历的文化觉醒、启明女校的宗教启蒙,到清华园里的生命情缘与文化修习,她接受了世界最先进之教育,领受着中西文化之精华。经历上海沦陷区里的“忧世伤生”与新中国历次运动中的内耗和磋磨,她如渡劫一般超越名利场上的引诱与令精神堕落的种种威胁,归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她有世间最令人称羡的理想婚姻、最志同道合的伴侣,一生与大师相知相伴。当唯一的女儿离她而去、夫君先她而行,她参透生死,独立承受生命衰退时期的老病折磨、情感苦寂,又以苏格拉底式的精神体验,面对人类共同之命运。

  此般种种,会合传递出杨绛生命中的真声音,而关于其人生的话题似乎永远无法说尽,无法道完。

  我们的写作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境况。

  “九蒸九焙”突出什么?

  杨绛自觉接受严格的锤炼,她炼出了什么?写“九蒸九焙”的杨绛要突出什么?

  一、总体以时间为线索呈现这位女性智者的百年历程,但不划分阶段,注意一种整体性的人生格局,提供一个可观20世纪的历史侧影、细致精微的文化脉络及人的生存处境与时代的矛盾与冲突之视角;

  二、细腻把握杨绛老人与时代演进相随相进的生命细节,使之有血有肉地立体呈现,突出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智性人生的锻炼和深邃生命意识之觉悟;

  三、试图以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为例,呈现现世读书人应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类精神史的一个侧面,凸显人的文化灵魂找寻皈依的过程。

(李媛媛)

转自《江西日报》20131115

相关新闻

  • 162016.06

    纯真的生命,我见过了

    杨绛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十年时光

  • 122016.12

    杨绛先生回家纪事

    杨绛先生遗嘱执行人之一吴学昭,记录了杨绛先生“回家”之前,生命最后一段时光鲜为人知的内容,非常珍贵。

  • 182011.10
  • 272024.05

    关于《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

    杨绛先生晚年最后做的一件她认为很必要的事,是亲手销毁了钱锺书先生和她本人的日记,以及某些亲友的书信。虽然我觉得很可惜,曾多次劝阻,但未能让她回心转意。其后不久,我应约往谒。那天恰巧保姆小吴休息回家了,是杨先生亲自开的门。经过走道时,她指指左侧的壁柜说,“一些保留的读者来信(一般均已读过)都用纸箱分盛了摞在里面,将来连同我们近年收存的报刊杂志的评论等,一同交清华档案馆保存。”那天在她的卧室聊天谈...

  • 042018.12

    杨绛:钱锺书是怎样读书的

    本文是杨绛为《钱锺书手稿集》写的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大师是如何做学问的。在钱锺书天才光环的背后,是超出常人的勤奋。

  • 212016.06

    杨绛先生和“好读书”奖学金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与世长辞,享年105岁。杨绛先生的仙逝使我们清华人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杰出校友,清华学子失去了一位倾心关怀的人生导师。全....

  • 272008.04

    杨宜勇:书缘人缘一生缘

    杨宜勇,1980级机械(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我是1980年夏天考上清华的。本来报的第一志愿是经济管理工程系,第二志愿是力学系,结果录取到了第三志愿机械工程系,分在压02班。进校后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在四川只招一个人,录取的就是现在回归经济系的李稻葵教授,他的总分比我高。我入校是8月28日,那时的北京全然是一种盛夏的感觉。开始我住在三号楼,便经常去老图书馆自习...

  • 112024.04

    提灯引路,育梦成光——“好读书”奖学金的 22 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32024.05

    读懂父亲袁复礼的一生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72020.07

    怀念杨绛:且以“不争”过一生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诞辰119周年纪念日。杨绛,本名杨季康。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她是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在钱锺书眼里,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