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力学大师的爆炸传奇——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郑哲敏小记

2013-02-18 |

郑哲敏院士开创了爆炸力学新学科

力学家郑哲敏的人生有着太多明星光环。作为我国爆炸力学开拓人的郑哲敏和钱学森、钱伟长有一位共同的恩师——“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工程学家”、应用力学家冯·卡门。

自学英文教材

父亲郑章斐虽念书不多但聪敏勤奋,16岁从宁波到上海打拼,从学徒做起,最终成为著名钟表品牌“亨得利”的合伙人,还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

8岁那年,父亲郑重相告:经商让人看不起,要好好读书。郑哲敏的求学经历曾多次因战乱或生病中断,但即使在休学期间,父亲也为他请来家庭教师补课,带他大声朗读英语。后来他到书店买原版的欧几里得的书来看,自学了数学、物理等课程,读高中时所有科目都自备一本相应的英文教材来读。

194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被西南联合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录取,追随哥哥的脚步,他选择了西南联大工学院电机系。次年,因为觉得和哥哥学不同专业能对国家有更大贡献,他转到了机械系。

先后师从“两钱”

1946年,抗战胜利后,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的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他的课为大四的郑哲敏打开了力学的大门,后者在那里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钱伟长也很赏识这个聪明的年轻人,常叫他到家里吃饭。郑哲敏毕业后留校为钱伟长当了一年助教。

1948年,经过四级选拔,在梅贻琦、钱伟长等人的推荐下,郑哲敏成为全国唯一的“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获得者,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用一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跟随年长他13岁的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留学生归国集体受阻,“从没想过不回国”的郑哲敏毕业后不得已继续留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当了两年助教。他常感觉自己像一叶浮萍,扎不下根来。

1955年,钱学森与郑哲敏师生俩终于相继回国。郑哲敏回国前夕,钱学森特地跟他谈心,告之回国不一定能做高精尖的研究:“一直在美国,也不知道国内科研水平如何,只能是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此时,这位日后的爆炸力学大师,连什么是炸药和雷管都没见识过。

开创爆炸力学

回国后,郑哲敏投奔恩师钱伟长。当时中科院力学研究室设在数学所,钱伟长专门在研究室设立了新专业——弹性力学组,由郑哲敏担任组长,研究水坝抗震,后来又领导大型水轮机的方案论证。钱学森回国后,带领创建中科院力学所,郑哲敏参加了这项工作并成为该所首批科技人员。

前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1960年,郑哲敏受航天部门委托,研究爆炸成形问题。那年秋天的某个下午,中科院力学所的篮球场上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当巨响、硝烟和尘土散去后,由一片薄薄的铁板炸成的一个小碗出现在围观人群前,引发了一阵欢呼。这是郑哲敏和他的研究人员做的一次爆炸成形实验,结果让特地安排这次实验的钱学森兴奋不已。钱学森知道,一门新学科正在诞生,并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而他的得意门生郑哲敏是开创这门学科的最佳人选。

郑哲敏与他所领导的小组不负重托,成功研究出“爆炸成型模型律与成型机制”,并应用此理论基础成功地生产出高精度的导弹零部件,为中国导弹上天做出重要贡献,相关理论和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其他国防和民用领域。郑哲敏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为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当量预报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爆炸力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了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状况。

“我思索许久,感觉钱先生的逝世其实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像钱先生这样的奉献精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以后不会再出现了。”2009年,收到钱学森去世的噩耗,郑哲敏如是说。事实上,郑哲敏本人是钱学森精神最好的践行者。

(董纯蕾)

转自《新民晚报》2013118

相关新闻

  • 042021.11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大中:但为核能 付出一生

    在获悉自己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能科学家王大中向采访他的媒体记者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首先表达的是歉意——因为疫情防控要求,他不能到采访现场,为此,他感到“很抱歉”。不论在什么场合,王大中都不是一个喜欢“缺席”的人,尤其是在他挚爱一生的核能技术领域。几十年来,他几乎从来没有“缺席”过。“希望为国家作一些贡献”1953年,18岁的...

  • 162004.04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校友刘东生、王永志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作 者:  发布日期:2004-04-16                       2月20日上午,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国黄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校友刘冬生(42地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友王永志(52-53航空)双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

  • 182013.01
  • 042021.11

    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清华15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清华15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

  • 092019.01

    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刘永坦的科技贡献,在于开辟了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引领我国对海远程探测技术的跨越发展。

  • 082019.01

    校友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共9位清华校友获此殊荣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8个项目和7名科技专家,合计285项(人),国....

  • 282022.02

    王大中院士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302021.11

    郑哲敏:力学家的报国之“力”

    郑哲敏(1924.10.2—2021.8.25),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

  • 272021.08

    “驯服”炸药的郑哲敏院士走了,最后一个生日的细节令人泪目……

    郑哲敏用简洁优雅的数学语言概括出爆炸的规律,被人们称为“驯服”炸药的人。8年前,2013年1月,郑哲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有记者问他:“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他开玩笑说:“我已经做好随时走人的打算了。”如今,他真的走了。8月25日3时43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与世长辞,享年97岁。中科院力学所原副所长李和娣是郑哲敏的晚辈、助手,如今也...

  • 102008.01

    总会致信祝贺吴征镒学长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月10日,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贺美英,向吴征镒学长发去贺信,热烈祝贺他荣获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