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教出诺奖双杰不居功

2012-10-23 |

台湾吴大猷纪念馆,展出吴大猷(中)八十大寿时,和杨振宁(左)、李政道(右)二位学生的合影。杨、李后来几乎不往来,却难得在老师寿宴上合照。图片来源:台湾《中国时报》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华人在诺贝尔奖上大放异彩,起源于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二位得主皆师出台湾前“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之门。杨、李都说过,因为有吴大猷当年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教导,日后才有机会得奖。

有“中国物理学之父”美称的吴大猷,南开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系深造,二年后就取得博士学位。他曾任台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主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2000年以93岁高寿过世。

1940年代抗战时期,北京、清华和南开大学在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杨振宁、李政道先后受教于吴大猷。就读研究所的杨振宁,原本就属“天才型”学生;吴大猷在“古典力学”课程结束时,拟了十几个论文题目给学生,杨振宁选的是“以群论讨论多元子分子的震动”,也意外促成他10多年后拿下诺贝尔奖。

李政道当年也转学到西南联大,他求知欲望盛、反应也快,功课、指定要读的书总是很快就完成,还希望向老师要更多,让吴大猷印象深刻。后来政府要选派优秀人才赴美留学,吴大猷就推荐李政道。1946年李到芝加哥大学读物理,3年后就拿到硕、博士学位,当时接近25岁的他,成为该校最年轻的博士。

杨振宁、李政道后来合作研究,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得知获奖,杨、李二人都提笔写信给吴大猷表达感谢。杨振宁在信中写道“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谢意,为了您在1942年曾引导我进入对称原理与群论这个领域,我以后工作的大部分,包括关于宇称的工作,都直接或间接于15年前的那个春天,从您那里学到的概念有关。这是多年来我一直想要告诉您的情意,今天或许是最好的时刻。”

得意门生获奖、在科学界做出贡献,身为老师的吴大猷却不愿居功。他曾在著作中表示,只是刚好在对的时间点遇到他们,他说,杨振宁、李政道就像二颗钻石,“不管放在哪里,终究还是钻石。”

转自 中国新闻网 20121022

相关新闻

  • 182012.07
  • 222022.11

    清华校友周光召获得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2022年11月18日晚,中国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本次大会公布了首批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周光召、赵凯华、陈佳洱、王乃彦、甘子钊、杨国桢、杜祥琬、赵光达、郑志鹏、赵忠贤等10位物理学名家获此殊荣。其中,周光召为清华大学杰出校友。10位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84—1988年任清华大学...

  • 152024.04

    李政道致贺叶铭汉百岁华诞: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骄傲

    2024年4月2日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粒子探测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原所长叶铭汉院士的百岁华诞(99周岁,按中国传统为100虚岁),其同窗挚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从美国发来贺信说,叶铭汉是中国核物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骄傲。中国科学院高能所、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当天在北京举行“叶铭汉先生与北京谱仪物理学术报告会”,百岁高龄的叶铭汉院士亲自参会。中国科学院高能所所长...

  • 282012.08

    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在清华举行

    清华新闻网8月27日电(记者 刘蔚如) 8月25日,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物理学工作者们,以及学生代表、其他国家和地区物理学会的代表等500余人齐聚清华园,共同祝贺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八十周年。

  • 062024.08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

    美国时间8月4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技事业。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为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中国...

  • 212024.10

    中国金属物理学开创者葛庭燧:无私无我 赤诚报国

    他是少有的几位参与研发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中国人;他发明用于测量金属内耗的扭摆仪被国际上命名为“葛氏扭摆”;他利用该仪器发现的晶粒间界内耗峰被科学界定义为“葛峰”……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庭燧,中国金属物理学开创者。“我与共和国同龄”1913年5月3日,葛庭燧出生在山东蓬莱大葛家村。葛庭燧的父亲葛启彬年幼时,曾在北京一家面粉厂里当学徒。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他徒步逃回家乡。从小就听父亲讲外国列强以...

  • 172019.09

    中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之父——吴宪

    吴宪(1893—1959),1910年通过了清政府组织的庚子赔款留美考试(庚款第三届)。作为中国第一批留美预备班的成员,于191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 252023.10

    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荣获2024年度美国物理学会巴克利奖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4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宣布,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得2024年度的巴克利奖(2024 Oliver E. Buckley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rize)。这是该奖自1953年首次授奖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籍物理学家。巴克利奖被公认为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旨在表彰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薛其坤和美国哈佛大学教授Ashvin Vishwanath共同凭...

  • 212009.07
  • 102015.11

    清华校友祁晓亮获2016年物理学新视野奖

    清华校友、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祁晓亮以其在凝聚态物理学方面做出的贡献而获得“物理学新视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