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2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黑龙江省委原书记、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赵德尊同志不幸逝世。在沉痛悼念赵德尊同志的日子里,我们时刻被他高尚的情怀和崇高的品格深深地感染着。赵德尊同志在7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都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情。真正做到了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
追求真理 艰苦奋斗
“大愿得偿,生死以之,抗日救国此其时!”这是赵德尊同志入党时在其日记里写下的一句誓言。这个誓言充分展现了他甘愿以生命和热血为共产主义事业和拯救国家、民族而不懈奋斗的豪情壮志。早在中小学时代,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青年,1933年,为开展爱国进步活动,赵德尊同志曾组织了一个毕业同学会。入清华大学后,他从进步同学处借阅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为《清华周刊》撰写文章,听进步教授杨秀峰讲授的社会发展简史,这些都为赵德尊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35年震惊中外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爆发。在参与组织领导同学进行抗日救国的运动中,赵德尊经受了反日救国浪潮的洗礼,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1935年末,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1937年9月,时任平津流亡同学会负责人的赵德尊奉上级命令,带领部分同学奔赴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冀西和晋中抗日根据地,他从一个大学生,一个爱国运动的青年领袖成长为一个地区的政治军事干部。开展群众工作,清除汉奸恶霸,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党的建设,抗灾自救,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斗争,敌后各项工作的成功开展,赵德尊同志都为此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为冀西和晋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他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出席了在我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求真务实 勇于开拓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赵德尊被党中央派到东北开辟工作。当时,东北刚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社会混乱,情况复杂,要想在此地开创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刚到东北,干部极为缺乏,赵德尊便根据时任东北局北满分局书记陈云同志的指示,合理、高效地分配和使用干部。为了争取时间,尽快地开展工作,赵德尊同志五天五夜没合眼,分配派往黑龙江省各地的干部;为了有效地使用和团结来自各方面的干部,作为省委组织部长的赵德尊同志尽可能地让熟悉当地情况的抗联干部担当较为重要的职务。针对敌特活动猖獗,严重阻碍我党工作开展的状况,赵德尊同志亲自奔赴海伦、绥化、望奎等县,布置破获了国民党从哈尔滨派出的“地下军”组织,为党在这一带开辟工作扫清了道路。在黑龙江省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赵德尊同志根据土改运动每个阶段的特点,组织和布置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保证了黑龙江的土地改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东北根据地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已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赵德尊同志仍然保持我党深入群众,注重调查研究,工作务实的作风。1952年秋,肇源县农业大丰收,赵德尊立即组织两批干部进行调查研究,他自己也在农村住了一个多月,最后形成了一篇关于肇源县丰产经验的调查报告,此经验受到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重视,《东北日报》也予以报道,并向各地推广。这对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信仰坚定,永葆本色
1953年,赵德尊同志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被上级组织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农村工作部部长,不久又兼任东北局秘书长。正当他以丰富的经验、充沛的精力忘我地为党工作的时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赵德尊同志被迫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突如其来的变故,使他陷入惶惑和痛苦之中。但是经过静心思考,他最终振作起来。他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主要是今后,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不管什么遭遇,更当积极处之,永远,永远!”此后,他被下放到东北制药总厂,任副厂长。在这里,他从头学起。他经常深入到车间生产第一线,与干部群众同劳动,并帮助大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药厂的几年中,赵德尊经过摸索,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出一整套经济核算的经验。1962年开展的比学赶帮运动中,赵德尊同志还结合工厂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开展运动的步骤和方法,一举摘掉了药厂的落后帽子。此后,东北制药总厂的生产各项指标均进入全国制药行业的先进行列,该厂的优秀管理经验还曾在化工部召开的大会上做了介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已于1965年调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的赵德尊同志又经受了一次大磨难。因在单位推广“大庆岗位责任制”,他被造反派揪出来,身心遭受了严重折磨和摧残。腰椎被打折,鼻子几次被打得出血,并曾晕死过去。尽管这样,也丝毫动摇不了赵德尊同志忧国忧民的心。看到国家和社会的混乱,看到一批又一批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建功立业的老干部被打倒,他心急如焚。为此,他大胆上书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自己对运动的忧虑。之后,赵德尊全家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在辽宁义县的三年半时间里,他不埋怨,不消沉,重活干不了,他就与老伴买了两个粪篓,为生产队捡粪。他说,我们不能白吃农民的饭!
坚持原则,立党为公
在关乎党和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赵德尊同志从来都不动摇、不退缩,旗帜鲜明,敢作敢为,为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计个人得失。在东北制药总厂工作时,社会上刮起了“浮夸风”,这股不良风气也很快波及到工厂。针对这种情况,赵德尊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坚决地予以抵制。以他当时的身份这样做是很危险的,但他全然不顾。1983年,在他担任省委政法委书记和省纪委书记期间,他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严肃处理了影响极坏且久拖不决的北安市干部子弟流氓团伙案和伊春市干部子弟的贪污大案,同时对偏袒和纵容自己子女的领导干部,按着党的组织原则,分别给予党纪和政纪处理。从而伸张了正义,打击了邪恶势力,整饬了党风党纪,树立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离休后,他仍然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关注党风建设问题。他在不同的场合,利用各种机会,建言献策,他说,端正党风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事业的重大问题,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党风要是不好,就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也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为此,赵德尊同志虽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对找他上访的案子他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帮助解决。人们对这个老共产党员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和对党对人民的事业极端负责的态度肃然起敬。
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赵德尊同志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工作就是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就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而决不能滥用职权,谋取私利,拿原则做交易。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1979年,赵德尊同志重返领导工作岗位,担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副省长,不久又被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在他担任省里领导期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转轨的大变革时期,工作千头万绪,担子重,责任大。但是他始终坚持一个信条:只要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他就坚决去做;只要是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的事,他则坚决予以抵制。对子女更是严格要求,他制定两条准则:一是工作要全力以赴;二是要正直做人。他经常告诫儿女:“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是工作需要,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要坚决抵制,一分不正当的收入都不能沾。”他的几个儿女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大学,并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1995年他的老伴去逝,悲痛中他写下了诗句“来从艰苦中来,去更清白而去,共产主义大海,个人只是一滴。”则真实地再现了他的人生追求和高尚品格。
转自黑龙江日报 2012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