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叶叶琴——首届清华女 百年人生传奇

2011-10-28 |

最近,《加拿大都市报》记者在温哥华邂逅了清华大学第一届录取11位女生中的一位——年已103岁、曾任中国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42载的叶叶琴。这位有着男儿豪迈性格、极其敏锐的思想、极度敏感的身体的女性,跨越两个世纪,纵横海峡两岸,融东西方文化的百年人生,堪称传奇。

出生于1908年的叶叶琴,虽然已经年过百岁,但记者面前的这位穿着碎朵玫瑰花衬衣、月白细格子背心的老人,却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她看到记者说的第一句就是:“我坐着是个好人,只有站起来才是老人。”言谈风趣而幽默,让人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朝气和睿智。

叶叶琴是母亲生的第三个孩子,前面两个都是姐姐。在上个世纪初,在湖北省嘉鱼县离三国赤壁矶不远的叶家湾里,她们家既是书香门第的望族,也种植大片的农地,她的父亲叶兰彬是家中的长子,父母望子心切,一心盼着这第三个孩子(第六次怀胎)是个儿子,母亲也感觉到这个腹中的胎儿与前两个大不相同,便满怀欣喜与希望地等待着“儿子”的出生。

盼儿子盼来第三个“千金”

等到叶叶琴呱呱落地后,父母虽稍有失望,但依然非常疼爱这个像“儿子”的女儿,叶妈妈更是对众多的亲友说:“这个孩子肯定不一般,她从来都不哭不闹的,饿了就吃,吃了就睡,和其他的孩子都不一样啊。”

在叶妈妈的心中,叶叶琴就是个“儿子”,而开明的叶叶琴的祖父母和父亲,也丝毫没有歧视她是个女孩子。当叶叶琴刚满5岁时,就被喜爱她的叔父背着去家族祠堂里的书馆去旁听读书,和家族里的其他堂兄弟们一样接受启蒙教育。

不学针线爱读书

在她刚有些记事的年龄,长她10岁的大姐要出嫁了,父亲送了一张几亩地的地契给大姐做嫁妆,看着哭哭啼啼的大姐被一乘轿子抬走,叶叶琴心中暗想:“我长大了不要嫁妆,也不要嫁人,我要读很多很多书,做个让人尊敬的教育家。”

叶叶琴三岁时,她的弟弟——叶家的长子长孙出生了,她非常喜爱这个弟弟,也有了与弟弟一比高低的心愿。旧式大家族中对长子长孙的期待和培养,激发了叶叶琴的好强心,在母亲的支持下,她不学针线活,也不去厨房,就一直和弟弟比着读书,先是和弟弟共一个私塾老师,后来又要求和弟弟同一所中学,最后终于得偿心愿,进入首屈一指的清华大学学习,这是后话了。

1922年,叶父叶兰彬获选进入国民政府第一届国会第三期常会(1922.101924.11),和韩玉辰、张汉、董昆瀛、廖辅仁、彭介石、高仲和、郑江灏、周兆沅、牟鸿勋等一起成为第三期常会参议院的湖北省议员,与他同期的还有湖南省议员章士钊、浙江省议员沈钧儒等。

随参政的父亲北上求学

叶兰彬被委任为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江汉关监督,叶叶琴也离开家乡,追随父亲一起到武汉生活,并进入武昌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读书。后来父亲又到北京赴任,叶叶琴又跟到北京,进入北京女高师范附小插班学习,期间几次因病辍学,但病愈后又立刻回到学校,直到小学毕业,并继续升入北京女高师范学院的附中学习。

期间听说弟弟要去当时享誉津京的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叶叶琴也动心了,她向父亲要求去南开中学,父亲很开明,答应了她的请求。正好从1923年开始,南开中学开始招收女生,叶叶琴大胆参加考试,竟然一考就中,如愿成为南开中学的学生。

能够进入南开中学学习,是叶叶琴人生中取得的第一个小成就。这个小成就激励她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也让她懂得好的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还让她明白,这个世界真的变化了,女子也可以上好的学堂,也可以为社会服务,而不只是象她的母亲和大姐那样嫁做人妇、生儿育女。

投笔从戎译情报

叶叶琴在南开中学学习了5年,初次离开父亲的庇护去求学,虽然她才15岁,一点也没有小女孩的胆怯,沉浸在受教育、求知识的氛围里,她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在不断为自己锻炼羽翼的小鸟。

当时南开中学的校长张伯苓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张伯苓“教育救国”的主张也让她终生难忘。由于敏感的体质,叶叶琴经常会生病,外面有什么流行疾病,她一定会染上,家里的中药罐子经常都是在给她熬药,但是这也没有耽误她的学习。

春游清华园萌梦想

大约是在南开中学学习的第三年,她趁春假的时候回北京探亲,一帮好同学加好姐妹结伴去春游,先逛西山八大处,后游清华园,看到清华校园内花木扶疏,景色清幽,各种建筑,美轮美奂,叶叶琴心中暗想:“要是我能在这所大学里读书,那该多好啊。”

不过那个时候的清华大学是不收女生的,她也只能眼馋和只有羡慕的份儿了。

回到家里,她把自己春游的经歷和感受告诉父母和二姐,父母都报之一笑,知道这个有着男儿性格的女儿,总是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想法。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就在叶叶琴心心系念着清华园时,清华园里的维新人士也在积极行动。倡导新文化运动和男女平等理念的清华学子们,到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那里去请愿,请他允许清华大学招收女生。罗家伦也是维新人士,当即就决定向社会招收女生,并且作为试点,第一次只招收11名女生。

那是1928年,叶叶琴在南开中学五年级(相当于南开大学预科二年级)修业期满,可以直升南开大学。

当清华大学招收女生的消息传到叶叶琴的耳中时,她正因为生病在家里休养。她的二姐知道她非常想去清华的心思,就鼓励她去报名。

叶叶琴没有犹豫,直接就跑到清华大学去报名了,可是她当时手边既没有中学的成绩单,也没有学校的证明信,但是她并没有气馁。她请清华招生处的老师先给自己登记报名,再发函到自己的母校南开中学索取成绩单和毕业证明等,她还向招生老师表示自己会尽快去南开中学,补充清华所需要的所有资料和证明。

成清华首届11名女生之一

就这样,叶叶琴报考了清华大学,并且考试合格,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第一届11名女生之一。她们这11名正式录取的女生和4名预备生、5名转学生一起,住在校园内古色古香的古月堂里,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生活。

她还记得她的一个室友是中国文学系的,她的国学基础很好,给她们的寝室取名“容与斋”,生动地记录了她们一群姐妹们在清华度过的安定、愉快的岁月。

在清华大学学习的叶叶琴,一入校即显示了她与人不同的追求。当时清华给她们这些女生提供的学科有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等,大部分都是工科的,叶叶琴一概不喜欢,她喜欢的是心理学科,但是清华没有,于是她报读了法学院政治系,主修政治,辅修文学,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继续升读研究院。

以父为榜样 报读法政系

对于叶叶琴报读政治这个被视为男人的专利的学科,她的父母既感到意外,又觉得在意料之中。与生俱来的“男儿”情怀和豪迈的性格,使叶叶琴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弱女子”,她的理想就是做个像男子一样,可以服务社会大众的人。

学科的限制,使她没有机会成为教育家,却造就了她的公务员生涯,也成为了家族中第一个国民政府的立法委员,成了参议院议员父亲的“接班人”,真的是不枉母亲的一番殷切期待,成就了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佳话。

1933年,在清华读了一年研究院后,因当时时局动盪不稳,叶叶琴的父亲时时挂念着爱女的安危,非常不放心她一个独留北平学习,于是函电交加,促她南归。

时局不稳 中断研究院学业

父命难违,她不得已放弃研究院的学业和一个月三十块银元的奖学金,到南京去谋职。未能完成研究院的学业,可说是叶叶琴一生命运中改变航向的重要时刻。若能多读几年书,也许她就会以教育为终身事业,实现自己做教育家的理想。

到南京后,托她的同窗好友的介绍,也由于当时南京政府时兴新生活运动,各机关大量任用女性职员。于是叶叶琴在考试院诠叙部谋得一份工作,主要职责是担任公务员任用审查、在职公务员登记、公务员补习教育等。

由于清华研究院的学历,她获得了高于普通职员大约两倍的一百块银元的月薪,物质生活很丰裕,但在这个大机关中,她感到自己的作用很渺小,像一个小螺丝钉,心中似乎有无限的委屈。

一次她回到清华园去看浦薛凤老师,吐露了内心的感受。浦老师语重心长地安慰说:“在一个社会里,一颗小小螺丝钉的作用是很重要的。”老师的安慰渐渐平息了叶叶琴心里中断学业的遗憾,扎扎实实地开始自己公务员的生涯。

日寇入侵 携妹逃难

期间叶叶琴也经歷了卢沟桥事变和八年抗战的生涯,为躲避凶残的日本人,她带着妹妹经过沙市、长沙、衡阳、桂林、贵阳等地入川。一路上经过千辛万苦,几乎天天听见拉警报。警报解除后,走出防空洞,看到处处起火,房屋倒塌,有的人从此就失去了家园。

在贵阳山区,叶叶琴看到的真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民不聊生的苦况,于是她投笔从戎,在空军三路司令部任英文秘书。

当时中、英、美空军联合作战,战况非常紧急,叶叶琴参与翻译的重要军事情报,是直接服务于高级将领的指挥决策的。

抗战后留乡从事妇运

19458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投降,叶叶琴和全国的老百姓一样,欣喜若狂,她立即辞职,乘飞机直奔武汉,虽然故居“素园别墅”早已面目全非,好在父母双亲健在,久别重逢,恍如隔世。她决定留故乡任职,与家人团聚。

当时湖北省成立了妇女工作委员会,叶叶琴被聘任总干事,参与战后地方的社会福利、儿童福利、妇女职业训练、扫除文盲等工作。

小小螺丝钉 当选立法委员

光阴荏苒,“小小螺丝钉”慢慢成长为服务社会的栋梁。194711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订于19471225日为开始行宪之日。根据宪法规定,1948年应该手办理各项民意代表选举,如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等。

当时的国民大会代表,每县普选一人;立法委员选举,则由地区的普选,及全国性各种职业团体产生;监察委员由省市议会选举产生。当时为鼓励妇女参政,并为了符合宪法规定男女平等的原则,各地区按当选名额总数十分之一为妇女保障名额,而湖北省地区的立法院委员就有妇女名额两个。

亲友鼓励 参选立法委员

基于自己服务社会的决心和多年政府机关工作的经验,亲友们便都鼓励叶叶琴参加立法院委员的竞选,她也跃跃欲试。

但叶叶琴自清华毕业后,一直在他乡任职,故乡湖北的父老乡亲对她似乎有些陌生。加之作为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武昌,政治气氛浓厚,湖北的教育界和妇女界,更有众多服务家乡多年的前辈参加竞选,所以竞争相当激烈。还有竞选对手批评叶叶琴未曾随省政府迁避临时军政重地恩施县,也没有吃过包谷。言外之意,叶叶琴不曾与家乡父老同甘共苦,如何能够全心为他们服务。

不愿服输的叶叶琴,再一次向社会和家乡父老证明自己的决心和能力。她在竞选期间,回到自己的选区——鄂南,到处公开演讲,向乡亲们宣传自己服务家乡的意愿,也说明瞭自己多年来在政府工作,甘愿当螺丝钉的精神;既然自己以前没有机会服务家乡,那么这一次更要努力争取。同时她还多方拜会士绅,表明自己的诚意,希望他们就地缘关系,说服选民给予她支持。

学政治 当42年立委

当时的选举程序是,先由省政府选举委员会提名,交由中央党部中央委员会复审,然后发回省里,公佈候选人名单。在中央委员会复审时,张知本老先生一锤定音:“在三个候选人中,一个学教育,一个学化学,一个学政治。就立法委员的职责而言,以学政治的最为恰当。所以我提议以叶某名列第一。”结果叶叶琴顺利当选,并于1948年赴任南京。

当时立法院委员会共七百七十三人,其中妇女委员八十多人,从此叶叶琴就兢兢业业地在立法院委员的职位上辛勤耕耘。1949年她也随着国民党政府迁至台湾,继续在立法院工作,直到199082岁高龄才退休。

成年后的叶叶琴,除了在事业和工作中不让须眉之外,在家里也是大姐大、主心骨。孝顺父母、照顾弟妹的她,唯独对自己的终生大事退避三舍。

事业第一 不重婚姻

还在南京的考试院工作时,一位来探访女同事的中央政府秘书处的秘书看见叶叶琴后,就对她念念不忘,多次以探访女同事为名来拜访她并表达爱慕之心,叶叶琴总是简单的一句“我们不可能的。”

当叶叶琴调职到重庆后,这位秘书自己不方便到重庆探访,就命令自己的下属替他探望叶叶琴,她仍然不为所动,一心以为“家庭”会成为自己事业的绊脚石,对婚姻就是没有兴趣。

有一次,叶叶琴休假回乡下探望父母,这位秘书立即备上厚礼来拜访,她却避而不见。秘书在家里客厅坐等,父亲叫家人去喊叶叶琴出来招待客人,她却告诉父亲:“我不认识这个人,你请他走吧。”

发油太多 婉拒留学生

还是在南京时,一位刚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成了叶叶琴的同事,这位留学生相貌堂堂,身材挺拔,尤其是一头擦着厚厚发油的亮亮的头发引人注目。但叶叶琴对他的时髦发型很不以为然,这位引人注目的留学生却经常对她行注目礼,经常找借口来她们办公室套近乎,叶叶琴只好装聋作哑。

另一个女同事以为叶叶琴后知后觉,就告诉她留学生想追求她,叶叶琴听了大笑一声:“他的头发太亮了,抹的发油太多啦。”

叶叶琴一共有11个兄弟姐妹,排行第三的她,在两个姐姐去世后,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和母亲都是由她送终的,也算是不枉父母对她的厚望。

当年,叶叶琴要随着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时,她的三弟正在上海念书,所以不愿意跟着她去台湾。她尊重弟弟的选择,心里也想,“台湾那个弹丸之地,也不知道我们这一家人去了之后前途如何?弟弟想完成学业的心愿是值得赞许的,另外,万一我们在台湾有什么不测发生,留在上海的弟弟也算是给叶家留条路和留个根吧。”她给了弟弟一根金条,让他暂时去重庆避难,等战事结束就回到上海唸书。

弟弟留大陆 数十年不敢相认

结果弟弟在去重庆的路上,投宿一家客店时,客店被炸起火,弟弟仓皇逃出火海,金条也没有了。后来这个弟弟还是辗转回到了上海,在一个做桐油生意的公司里勤工俭学,继续学业,最后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律系,但是几十年都不敢对外人说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台湾。

父母相继离世后,叶叶琴身边的朋友几乎是强逼着她相亲和结婚,每一个人都是苦口婆心劝自己,她也就不坚持了,为了完成一个女人一辈子必须完成的“功课”,她被“逼上梁山”似的走进了婚姻,有了小家庭,有了丈夫,有了孩子,之后想起来好像不是真的。

在台湾的一次总统府举行的宴会上,叶叶琴对当时的副总统陈诚说:“如果我的屋顶有一个飞机场,我会乘机逃跑的。这看来明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嘛(指她自己的婚姻)。”陈诚却意味深长地回答说:“我们就是要把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变成可能的。”

设“清华校友—叶叶琴公共管理教育基金”

20068月,清华大学1928级校友叶叶琴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签署协定,设立“清华校友—叶叶琴公共管理教育基金”,支持公共管理学院发展。根据协定,叶叶琴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捐款加币一百万元整。基金每年的收益将用于支持叶叶琴在公共管理学院设立的“清华之友—叶叶琴学者资助计划”、“清华校友—叶叶琴优秀MPA奖学金”和“清华之友—叶叶琴助学金”三个项目,以支持公共管理学院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鼓励和帮助在校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社会。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得知叶叶琴心系母校、慷慨助学的善举后,欣然写联称赞叶叶琴“进清华,古月菁英始创男女一堂;助公管,怡春人瑞再显水木真情”。

高龄80岁移民加国 研儒道养生

走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叶叶琴依然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读书情有独钟。19909月,她随子女移民来到加拿大温哥华,并且一来就喜欢上了这里。

一来就爱上了温哥华

她告诉《加拿大都市报》记者:“只要天气好,我每天会来到院子里,看到昨天的花苞今天已经盛开,心里就会充满了欢喜。刚来温哥华时,我经常上街去走走,看到与我打招呼的路人,我一定会微笑回礼,要让有绅士风度的加拿大人也了解我们华人的礼貌。在温哥华,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卑诗大学的校园,在那里的海边,抬头看看天,再低头看看海,就觉得这里就是天堂了。能够在晚年的时候来这里安居,是我的福份。”

为了珍惜这个福份,她还尝试着研究儒释道养生觉悟的大道,一日三餐很准时,菜蔬果品不可少。

叶叶琴说,她有一个侄女现在生活在魁北克,年青时读书不多,现在是个商人。当她们于九十年代第一次在温哥华团聚时,叶叶琴鼓励侄女去UBC读书,由于侄女担心自己的英文不好读不了,她就激励说:“不要担心你的英文,进入大学就是去学习的,总能一天一点进步学会英文的。如果你还胆怯,那我陪着你一起申请读大学吧。”后来这个侄女还是放弃了读大学的想法,叶叶琴也为自己最终没有去UBC读书而感到遗憾。

遗憾未去卑诗大学读书

在温哥华的生活,也不仅仅是看花看海看蓝天,叶叶琴每天上午会读华文的报纸,了解这个世界在发生些什么事情。每到周末时,总有几个侄女辈的忘年交好朋友来聚聚,吃过中饭,搓两圈卫生麻将,再开心地说再见等着下个周末的到来。“搓麻将是个很好的脑力活动,可以保持我的大脑健康,不得老年痴呆症。”叶叶琴开玩笑地说。

当记者依依不舍地与她握手告别时,叶叶琴站起来,拿起拐杖准备出门相送,记者赶紧表明不要麻烦她老人家了,否则心里过意不去。由于已过百岁高龄,她的膝盖有些老化,走动必须依靠拐杖,且不能长时间站立和行走。但她的看护阿姨已经过来搀扶,并且告诉记者:“叶大姐就是这个脾气的老小孩,每次有客人来访,她一定要送到门口,看到客人开车离去,她才肯进屋的。”

叶叶琴,一位年过103岁的传奇女性,她的谦逊和执着,她的豪迈和真诚,感染和影响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而面对这么一位睿智、博学、开朗的百岁老人,任何人的心里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靖莲英)

转自加拿大都市报 20111026

相关新闻

  • 062004.09

    传奇清华学子余龙文

    传奇清华学子余龙文 传奇清华学子余龙文作 者:黄文辉 郭梁 发布日期:2004-09-06 按:余龙文,1984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9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到团中央工作,曾任团中央青工部企业家工作处处长,兼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2002年挂职广西北海市副市长,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招商区副局长。 在清华校友人物中,余龙文是一个不能不...

  • 282019.10

    百年传奇校友黎凤鸣

    当年我们外语系的法语老师黎凤鸣2019年10月16日,以年近九十的高龄 ,独自一人从香港匆匆赶来参加南开大学百年校庆时,她创造了一个新的“百年传奇”!

  • 072014.03

    “一门九清华”的传奇世家

    大埔县三河镇自古学风鼎盛,人杰地灵,其中尤以陈明绍家族“一门九清华”而名声远扬,被当地的村民啧啧称道,传为佳话。近日,笔者专程驱车百公里前往大埔三河镇,参观位于汇城凤翔山麓的陈氏宗祠。这是一座两进四横一围的典型客家围龙屋,四周明山丽水挹注天然灵气,幽静的院落和葱茏的树木让其呈现出浓郁的书香氛围。著名能源环境专家、教授陈明绍就出生在这座宗祠的右横屋内。他和夫人及子孙三代共10人,除一个孙媳就读北京...

  • 112020.08
  • 102022.03

    杏坛传奇——清华国学研究院始末

    1925年9月9日,清华学校举行新学年开学典礼。这一年,对“清华”而言是至为关键的一年。因为“清华”正经历着从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向一所真正大学的过渡。在这个方兴未艾的过渡期,清华出现了一个既不属于留美预备班,也不属于大学部的学术机构——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原本是相对“西学”而言。五四前后,一方面人们对新思想、新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中国固有文化”,继承、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重拾...

  • 132020.08
  • 162022.02

    人生不设限 百岁仍呈年轻态∣老南海人霍焕然的传奇人生

    他是西南联大最后一届毕业生、也是全市首个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人,一生带过的学生超过1万人。98岁那年,他还骑自行车上、下班。如今,101岁的他每天上下四层楼梯多次,每日早、午餐自理,独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的西南联大毕业证书上写着:“毕业生霍焕然系广东省南海县人,现年二十四岁,在本校法商院商学系修业期满,成绩及格,予以毕业。依照学位授予法第三条之规定,授予商学士学位,此证。”而署名处则写着:“国立西南联...

  • 272018.06

    两岸清华办西南联大特展重现师生千里行传奇

    由新竹清华大学与北京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刚毅坚卓:烽火中的西南联大”特展,17日至5月13日在新竹清华展出抗日时期师生身背乾粮、脚踏草鞋、行军千里的珍....

  • 272017.06

    沈从文的胡同传奇

    仅就个人居住条件而言,沈从文的后半生的确有些动荡、狼狈。胡同传奇的终篇虽然涩重却也足够辉煌,让人深受震撼与鼓舞。或许这正是“传奇”的本色吧。

  • 06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