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江上舟:生命为中国“芯”闪耀

2011-09-13 |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当听到身边的人说起集成电路,他立即有了反应,令人忍不住落泪。人们说: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叫江上舟,上海市政协委员、原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今年627,他因病去世,生命定格在64岁……

推动产业 呕心沥血

位于上海浦东的张江高新区集成电路群“芯”闪耀。业内人士认为,张江成为我国半导体产业“重镇”,离不开江上舟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支持、孜孜不倦的践行。江上舟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87年获瑞士苏黎世高等学院博士学位,他深知国家急需发展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是落户张江的第一家集成电路公司,公司创始人张汝京至今还记得,11年前,他和几位博士怀揣着“科技报国”的满腔热血,马不停蹄地在国内考察了多座城市,探索中国大陆的第一座集成电路8寸厂应当建在哪里。上海给予了十分真诚热情的接待,时任上海市经委常任副主任的江上舟积极协调、鼎力协助。

  经过多方比较和深思熟虑后,海外专家决定推荐张汝京把中国的第一座铜互连(线宽小于0.13微米)8寸厂建在上海市的张江园区。中芯国际应运而生,“中国芯”也从此踏上了迈向国际水平之路。

  为吸引更多的海外半导体产业人才集聚张江,江上舟和有关领导曾带领上海市代表团访问硅谷,并和“北美中国半导体协会”和“华美半导体协会”共同组织了“上海信息产业座谈会”。

  “当年,那次活动在硅谷引起的反响远远超出我们预期,在酒店预订的100多人会议厅一下子挤进了300多人,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江先生描绘的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愿景,他的激情演讲鼓动了很多关切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硅谷华人,推动了后来海归潮的兴起。”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中国区总裁、当年“北美中国半导体协会”会长陆郝安说。

  2006,江上舟被委任为中芯国际独立非执行董事,三年后出任中芯国际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中芯国际迅速成为长三角地区半导体产业的龙头,并成长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企业。作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江上舟在关心企业发展的同时,心系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发展。

  “就在三个月前,江先生还以抱病之躯主持召开了上海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讨论会,为上海市政府提供战略咨询。江先生未能看到他呕心沥血、为之工作到生命最后时刻的上海半导体产业战略规划最后定稿。我们只有更加倍的努力,来实现江先生对上海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愿景。”陆郝安说。

“轻功名、重实干,是江上舟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即使走到了生命最后的尽头,他还在为工作操劳,他是一个真正的有梦想、有激情的人。”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蒋守雷说:“江上舟先生不仅首先提出在上海建造10条集成电路生产线,也是全国许多地方集成电路生产线的积极推动者,他的突然离去对我国整个集成电路行业都是重大损失。”

心系民生 认真履职

  在上海市政协这个“交流、交锋、交融”的平台上,江上舟心系民生、认真履职,将自己的人生奉献拓展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大舞台。

  翻阅上海市政协委员的历年提案资料,江上舟撰写的许多提案既切中时弊、又切实可行。作为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主任,江上舟2005年连续撰写了《积极解决在沪常驻外籍人士医疗保险问题的建议》和《简化在沪常住外籍人士办证手续的建议》。当时,由于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尚无跨国衔接的设计,外国的医疗保险无法自行延伸到上海,外籍人士来沪后,就医十分不方便。

  江上舟在提案中呼吁,要尽快解决在沪常住外籍人士的医疗保险、简化他们的办证手续,以有利于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来沪创业、工作和定居。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早在2005,江上舟在提案中就建议全面推进“合同能效管理”,把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服务企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以合同形式密切联系在一起,以共享节能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包括社会效益)为目的,负担各自应负的责任,力争在三至五年内将上海工业能耗降低三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约降低百分之十。

  江上舟还十分关心城市交通、百姓出行。2006,他和多名委员联合呼吁要尽快彻底解决虹桥机场到沪旅客乘出租车难的问题;2009,他建议取消“出租车在高峰时段禁止通过延安路隧道”这一不合理规定。

上海市政协《联合时报》总编辑浦祖康回忆说:“每次政协开会发言或是提建议,江上舟委员都是言之有据,既谈思路,又讲对策,充分说明他平时深入调研、视野开阔、注重体察社情民意。”

惜时如金 忘我工作

  江上舟曾担任过海南省三亚市副市长、海南省洋浦开发区管理局局长,出任过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上海化学工业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还担任过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他非常善于学习、勤于读书,因此总能很快进入新的角色,无论国家把他放在哪个职务,他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好。”江上舟的夫人吴启迪说:“十年前,他体检发现了肺癌,却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回家养病,而是更加忘我地工作,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多活一天就多一天为国家做事的机会。”

  江上舟身边的许多朋友感受到他的“急”。浦祖康回忆说,有一次朋友午餐聚会,正值大闸蟹上市季节,大家点了大闸蟹品尝,当服务员将香喷喷的大闸蟹端上来,江上舟只看了一眼,:“品这玩意,实在是浪费时间,妨碍工作,绝对得不偿失。其实只要吃一碗面条,就可以填饱肚子了。”吃完饭,他顾不上和朋友聊天,就急忙到基层调研去了。

  许多在江上舟身边工作的人员感受到他的“急”。中芯国际员工夏鹰回忆说,这些年,江董事长一直为中芯国际上更大的规模、更高的水平而奔走。由于半导件有周期性的产业规律,企业的扩产要与产业周期合拍才能事半功倍,因此需要资金、技术、市场及时到位,江董经常为这些无法及时到位而着急,身边的工作人员时常体会到他那种发自内心的紧迫感。

“他从来没有被沉疴压倒,忘我的工作倒像是对他最有疗效的医药;他从来没有随身份而浮沉,为官为民都扛着推动产业向前发展的责任;他从来没有向挫折俯首,在旁人看来他最危急的关头却力挽狂澜;他从来没有为私利苟且,不屈不挠、为所当为、一以贯之。”在一篇纪念文章中,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执行长尹志尧等人真切地写道:“直到今天,关于上舟先生的一切归为句点,他是我们见到过的最有原则的共产党员!

(记者张建松 魏宗凯 高少华)

转自 新华每日电讯 2011913

相关新闻

  • 292011.06
  • 212024.08

    苍穹中闪耀的“中国星”

    当记者乘坐汽车攀爬上蜿蜒的盘山路,只见群山环抱着的5个银白色大圆顶错落有致,犹如星辰点缀夜空一样装点着叠翠山林,这便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下简称紫金山天文台)。在这里,中国科学家开创了中国现代天文学观测与研究的先河。69年前,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1919-1923清华学校高等科)和学生张家祥从茫茫星空中发现了一个特殊天体。这是中国人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从此,我国小行星观测和研究以...

  • 162018.03

    吴启迪教授谈:生命、同济和江上舟

    “虽然九死一生,但我还是很乐观,别人都说我坚强。其实,我当时精神状态是比较亢奋的,因为满脑子想的都是同济还没进入‘985工程’。”

  • 162021.08

    陈紫楠:中国青年创客闪耀国际舞台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今年8月12日的国际青年日,比以往平添了一分沉重感。对刚从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毕业的陈紫楠而言,这份沉重不仅来自疫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更来自一个中国青年创业者立志兼济天下、联通中西的责任感。

  • 102022.06

    邹重人:一颗微电子人的“中国芯”

    邹重人,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清华大学2003级校友。现任国内半导体上市企业紫光国微旗下紫光同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

  • 152014.07
  • 042021.08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中国自动化焊接闪耀世界

    作为中国焊接领域的开拓者,94岁高龄的潘际銮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他参与解决了我国多项重大工程问题,让高铁轨道“天衣无缝”,让核电站“密不透风”。早在1984年,由潘际銮排名第一完成人的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就荣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005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

  • 092012.08
  • 172013.02
  • 212022.02

    “星”光因梦想闪耀——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舱门打开那一瞬,王永志仿佛又变成那个站在发射架前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翟志刚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则新闻,王永志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片星空,承载着王永志的青春与梦想。为了推开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大门,他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和心血。从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成功发射,到今天我国进入空间站时代,担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