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敬群
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周秦哲学史》、《史学方法大纲》、《中国上古史》、《中国文化史》等的陆懋德,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一生所涉研究领域甚广,包括教育学、法学、考古学、哲学史、历史学等,而在历史学方面贡献尤多。
陆懋德生于1885年,字用仪,别号咏沂,山东历城人。少时在山东高等学堂师从姚永朴学习朴学。朴学即考据学,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姚永朴乃举人出身,经学通儒,朴学大师,1902年应山东高等学堂之聘来济南担任教习。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清史馆纂修等。
清华大学首位历史系主任
1911年3月,陆懋德进入刚刚创立的清华学堂。一个多月后,陆懋德即通过了甄别考试,踏上越洋留学的行程。他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和俄亥俄大学学习,取得教育学学士和政治学硕士学位。1914年回国后,历任大总统府礼官、教育部视学和编审、北京政法专科学校教授等,1922年受聘清华学校,教授周秦哲学史。1925年9月,清华学校正式设立大学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性大学过渡。1926年,清华大学设立包括历史系在内的17个学系,并召开教授会议选举系主任。由于在校务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也因为其《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中国上古石器图说》、《中国文化史》等著述带来的学术声望,陆懋德当选为任期二年的历史系主任,这是清华大学首位历史系主任。
当时,历史系初创,一切尚处空白,陆懋德首先对历史系的学术方向和学科发展做出规划。他认为:“历史为陶铸国民性之工具,亦为养成爱国心之教材。”旧制清华由于留美预备学校的性质,在课程设置上“素重西史而轻中史”,针对此弊端,他提出发展历史系“宜中西并重”的设想,以期造就中西兼综的“全才”。后继的系主任蒋廷黻、刘崇鋐、雷海宗等又加以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三个并重”:在课程设置上“中外历史并重”,在基础学习阶段“历史与其他社会科学并重”,在治学方法上“考据与综合并重”。这种国际前沿的高度,对20世纪的中国史学影响深刻。
在清华讲课的同时,他开始给《学衡》杂志撰稿,成为学衡派一员。学衡派是一个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复古文化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南京东南大学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1925年,吴宓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张荫麟、陆懋德因之成了《学衡》主要撰稿人。学衡派多是归国留学生、在中国南北著名学府任教的名教授,而且多出任系主任、院校长等职,故对于中国教育问题多有所思考,将教育制度改革纳入视野,矢志“创立我国独立之教育制度”。而陆懋德早在1920年就翻译了巴德雷的《战后教育论》,为学衡派开先河。
第一个提出“甲骨文”的概念
上面说到的陆之《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一文,标志着“甲骨文”这一名称的确定。1923年,陆懋德在清华学校华员公会演讲,题目是《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后来发表在12月21日第299期《清华周刊》上,随即被12月25日的北京《晨报》副刊转载,在考古界和史学界引起反响。他第一个提出“甲骨文”这个概念,并得到学界广泛认可。
1928年,陆懋德离开清华大学,任北平师范大学教授,不久,任历史系主任。同时,还在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讲授考古学、上古史等课程。据《历城名人》一书介绍:“陆懋德自1929年—1932年7月在北大历史系任教,讲授考古学。与陆同期任教的还有傅斯年、梁思成等著名教授。当时陆的月支俸给为120(大洋),傅则40大洋。陆的通讯处为北京西单贵人街15号。从住处和俸给可以看出,陆是当时比较有名望的教授。”陆懋德的讲课情况,在《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课程指导书》“课程一览”中有简单记载:“本科分历史的、理论的、实习的三部分。务在应用欧美最近之方法,以整理中国110例有之材料。随时指示鉴别古物及发掘古迹之技术。实习则注重参观及实地练习FieldWork每周三小时,约二小时讲授,一小时实习。”可以看出,陆懋德在北京大学是兼职教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攻占北平,陆懋德随北师大西迁,先后到达兰州、西安等地,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1938年7月,西北联合大学对张骞墓和樊哙墓进行考古发掘,陆懋德、许寿裳等教授实地参与研究工作,发现“博望侯印”封泥和绿釉陶器座等一批珍贵文物,发表了《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1939年,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成立考古室,对汉中地区文物古迹进行全面调查。陆懋德先后发表了《沔县访古记》、《汉中各县诸葛武侯遗迹考》、《汉中地区的史前文化》等论文。
这年8月,西北师范学院从西北联合大学独立出来,校址设在陕西城固县。教师大多住在城里,要步行三四里,穿过田间小路,到城外校场坝上课。那时,陆懋德已经五十多岁,和一些年岁大的老师一起,提着皮包,拄着手杖,不管刮风下雨,终日辛勤往返。条件虽然艰苦,陆懋德讲课之余著述不辍,《史学方法大纲》、《中国上古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陆懋德在《史学方法大纲·自序》中说:“余昔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均曾主讲史学方法,每于援引吾国旧说之外,多采取西人名著,以为补助。盖学问之道,无所谓中西,但取其长而求其是而已。”这是他的治学宗旨。抗战胜利后,他随学校返回北平,任北师大教授,讲授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和考古学等。
“老夫子”还是足球健将
1962年,东北文史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成立,由北京、上海聘请陆懋德、钟泰、吴兆璜、恽宝惠等人任研究员。陆懋德还为所内人员讲授《左传》、经学、史学、考古学等,工资按国家二级教授待遇支付。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退休教授,这时的陆懋德已是78岁。
从照片看,陆懋德戴瓜皮帽,架近视眼镜,典型的夫子形象。其实不然,陆懋德竟是一名运动健将。其清华校友梁实秋先生在《球赛》一文中写道:“记得有一次南方来了一支足球劲旅,过去和清华在球上屡次见过高低,这回又来挑衅,旧敌重逢,分外眼红。清华摆出的阵势:前锋五虎,居中是徐仲良,左姚醒黄,右关颂韬,右翼华秀升,左翼小邝(忘其名),后卫李汝棋,门守陆懋德等。这一场鏖战,清华赢了,结果是星期一全校放假一天。”陆懋德是守门员,俗称“门神”。
转自 济南时报 201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