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纪念杜长明诞辰110周年

2011-04-20 |

鞠躬尽瘁 世代流芳——缅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抗日救亡志士杜长明博士

○杜若华

杜长明,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在世界化工领城,他首先提出外扩散影响燃烧反应的理论,对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对世界人类的重大贡献。他是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的主要创办人,并任该会总干事(会长)多年。还长期担任中华自然科学社社长。毕生从事化工教育,为培养中国科技人才取得重大成果。抗战时期,他是民国政府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顾问,孙中山实业计划委员会委员等,为抗日救亡做了大量工作。他崇高的思想品德,更是后学的榜样。在蒲江县的历史上,自魏了翁之后迄今为止八百年间,其成就、地位及在当世的影响都是无人可比的。他是蒲江人民和四川人民的荣誉和骄傲。2012128日,既是杜长明博士110周年的诞辰,也是他不幸蒙难65周年的忌日。值此杜博士诞辰11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缅怀他的不朽功勋和中华传统美德,永志不忘。

杜长明(19021947)字镜如,四川省蒲江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正月初八(1902128日)出生于蒲江县成佳乡黄沙坝的一个书香门第,家道小康。黄沙坝位于蒲江城之南,距蒲城30华里(即现今长滩水库开阔湖区)。这里群山环抱,蒲江河由南向北蜿蜒其间,风光十分秀丽。蒲江河右岸,有一处郁郁葱葱,花草繁茂,楠柏参天,浓荫笼罩的,由三个四合院连接而成的大宅院。长明就诞生在这所大宅院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长明的祖父杜树森是个饱读诗书的儒士。父亲杜瑞璜(字渭川)亦博学多才,善书法。母何氏,温良恭俭,极尽孝道。伯父杜瑞麟(字子谦)为人正直豪爽,信义卓著,以息事宁人而享誉蒲城,执掌全家家政。三叔杜瑞伍成都政法学堂毕业,文才出众。四叔杜瑞云(字龙骧)毕业于成都国学院,号称蒲江四大文豪之一,所作诗词和骈体文,曾受到赵尧生(四川大文豪,川剧“情探”的作者)的称赞。长明上面还有一个高祖母陈氏,年至九十四岁。杜博士幼年时期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的薰陶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

长明生而聪颖,敏慧过人。他三、四岁时就能细心观察事物,爱提出一些古怪问题,探求奥妙,寻根问底。如“为什么会有山呢?”“筒车为什么转得不停呢?”等等。常独自一个人去河岸静看筒车是怎么转动提水的。祖父树森见了说:“小子生性不凡,聪明好问,须善加抚育,悉心教导,使成大器。”他在祖父的精心教诲下,七岁即能吟诗,八岁就善属文,有过目能诵之资,被乡里誉为神童。12岁时,他的伯父杜子谦带他去蒲城,同伯叔兄弟一起,就读于蒲江县高等小学堂。14岁考入邛崃联立中学读书,民国七年(1918),以其品学兼优,被选入北京清华学校,随即负籍北京,时年仅16岁。

长明就读北京清华学校期间,目堵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深感中国的贫穷落后和国家民族灾难的深重。1919年他又亲自参加并经历了伟大的“五·四”青年爱国运动。他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过“北京学生联合会”,走在运动前列。他各科成绩都很突出。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精神的感召下,他为了强国富民,决心钻研科学技术,立志为振兴中国科技事业,以科学救国为理想而奋发学习。他曾多次被评为学校“全优生”。校刊《清华园》亦多次刊登他的优秀事迹。民国十五年(1926),以其成绩特别优异,被保送美国留学深造。

长明留学美国,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学科,于1929年获硕士学位;又两年,于1931年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国际知名的燃烧工程专家H.C.hotel(霍特尔)教授。他的博士论文《碳的燃烧速度》,是研究碳的球形颗粒在气流中燃烧的反应。他在化工史上首先提出外扩散对于燃烧反应的影响。这个创新的理论,推动了当代世界化学反应工程(燃烧工程)学科的发展,使燃烧工程理论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他的这篇论文,迄今被列为推动化学反应工程学科早期发展有影响的论文之一。这个功绩已载入了世界化工史。后来,英国燃烧学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选录《燃烧》(Fue1)杂志发刊50年来刊登过的,有影响力的论文专册时,杜长明的这篇论文也被选录其中。

长明身在美国,却一心想着如何振兴中国科技事业。1930年,由他首先倡议并与同人在美国发起成立“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并任该会总干事(即会长)多年。他切望通过这一组织,同中国化工界人士一起,共同开创中国科技工作。1931年他获取博士学位后,终于实现了他“学成报国”的愿望。当时,他应美国好几所大学和科研单位的邀请,作“燃烧反应工程”的专题学术报告。他想到自己即将离美返国,便利用这个机会,自己独自驾车,畅游全美各地。1931年底,他为了尽早振兴祖国科技事业,报效祖国,毅然辞去了美国高薪聘请,离开了条件优越的美国而回到祖国。

长明回国后,即任安徽大学教授。1932年秋,接任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主任,但仍然兼任安徽大学化工系教授职。不久,长明被全国科技界人士,推举为“中华自然科学社”社长,“中国工程师学会”理事。社长任职长达八年,理事任职直到罹难。他常去京、津、沪、渝等地讲学,悉心致力于科学的研究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长明被任命为川康科学考察团团长,亲自率领专家、学者十余人,职工及随从数十人,深入大西南山区,攀山涉水,经常露宿荒山野岭,进行科学实地考察。他们采集了许多矿石标本,探测了大量地理水文资料和科学数据,带回南京作进一步研究,颇有成果。这次考察,为后来开发祖国大西南,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和依据。

考察团经过蒲江,长明顺道回家探亲。这是他自民国七年(1918)离家以来第一次回家乡。蒲江全县知名人士,政学军商各界为杜博士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大放烟花爆竹,鼓乐齐鸣,热烈庆贺杜长明学成归国,并担当国家重任。从县城回成佳乡黄沙坝老家,送迎都非常热烈,宾客盈门,所赠贺帐、贺联挂满堂廊,势若“状元及第”,衣锦还乡。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长明积极投身于抗日赦亡运动。他以“中华自然科学社”社长和国防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倡议并号召中国科技界人士“要努力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为抗战救国作出应有的贡献”。他写文章揭露并谴责日寇使用化学武器,毒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他参加国防部负责抗日战争反毒气战的工作,并被任命为首都南京防空委员会防毒主任。在抗日募捐中,他捐献了在留美期间的大部分积蓄。日寇进犯南京,中央大学迁渝,师生们都纷纷离开南京西上四川重庆。长明为了抢救两个实验室(化学工业分析实验室和化工原理实验室,也是当时全国最完善的实验室)的大量珍贵仪器、药品及教学设备免遭损坏。他却仍然留在中央大学校园,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冒着空袭的危险,对所有仪器亲自逐件清理,逐件登记装箱,并亲自启运护送入川。他离开南京时,南京保卫战已经打响,城区已是一片混乱。他是中大最后撤离南京的一个教授。其临事躬亲,临危不惧认真负责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

中大迁到重庆,长明又兼任重大化工系教授。民国二十八年(1939),他又兼任中央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顾问、孙中山实业计划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还主持教育部选拔留学生的工作等。广州沦陷后,中国海外交通被日寇截断,原来依靠进口的战略物资发生困难,某些军工原料尤为紧缺。这时,长明把自己的科研实验课题直接转变来为抗日救亡服务。他受国防部委托,主持和试制一些十分紧缺的国防化工新产品,并不断试制成功,投入生产,解决了一些抗日急用的物资供应问题。如原来国内不能生产,一直依靠进口的军工原料锌白、丙酮防火漆与特种涂料,以及木材干馏等。他还提炼茶精以供应前线部队之所需。日寇猖狂轰炸重庆,造成防空洞窒息死难大惨案时,他更夜以继日地,立即设计制造大型防空洞鼓风装置,从而防止了窒息事件的重演。长明急国难之所急,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为国为民在所不惜。

抗战胜利,长明获休假一年待遇,他却应重大之聘,任重大化工系主任职,并兼任重庆印刷造纸学校校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元月,他赴南京,向教育部述职,并去上海参加中华自然科学社与中国工程师学会年会。他在返渝途中,元月28日,从武汉乘沪渝航班飞机,至湖北天门县境时,飞机失事坠毁,长明不幸遇难,生辰变死日,时年仅45岁。

长明罹难的消息,载诸国内外报刊。中央日报以头版头条大字标题新闻报导:“沪渝航机失事,杜长明博士及凯斯夫妇同机遇难”。噩耗传来,当时中国科技界、教育界、学术界、文化界人士,莫不震惊,深为惋惜,纷纷奔走吊唁。舆论界咸叹:“天欲丧我中华科技者乎?!”中国各大城市京、津、沪、渝、宁、蓉等地的科技、教育、文化各界和学术团体,都先后举行追悼会吊唁,并因长明清贫一生而为其募集子女教育基金。五月,灵柩运抵蓉城,卜葬于成都东郊沙河堡。卢廷栋先生作墓志,其铭曰:“拥皋比近二十年,于邑无室,于野无田,遗三雏养之教之,有妻之贤,更有学术之永传;殁之日,黉宫辍讲,奔走吊唁者累千。泐石藏幽,千百年后,识字者杜君之阡”。文字、音韵学家张亮清先生作挽联说:“学不厌,教不倦,成国内一流化工导师。禹甸茫茫,正待宏才资建设;春将阑,榇将归,聚蓉垣若干耆学英隽。鹤山邈邈,且从客地吊萎颓。”民国政府中央、省、市一些当代名流,送了不少悼词和挽联,可惜已不复存在。知长明其人者,无不对他崇敬、景仰。

长明效忠祖国,忠心耿耿,公而忘私。他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甚至胜过自己的生命。他1931年刚获博士学位,就辞谢了美国高薪聘请的优厚待遇,毅然返回祖国;归国后,他切望回乡看望已经阔别14年的父母、妻子和亲友。然而,他一回国,就受命于当时中国科技事业的危难之际,忙于工作,回乡探亲的事一再推迟。直到1936年,担任川康科学考察团团长时,利用考察团经过蒲江的机会,才实现了回乡探亲的愿望;日寇逼近南京,中大迁渝,全校师生都撤离了,他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抢运实验室大量珍贵仪器,最后撤离南京入川,这才使中央大学的实验室,成为当时国内最优良、最先进,设备最齐全的实验室,并为国内多所大学服务;抗日募捐中,他捐献了在美国所得的数万计的美金,反映出他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抗战中期,物价飞涨,长明清贫到难于维持家计的地步。为了不妨碍自己的科研工作,和加紧试制抗日急需的新产品,他竟然让其夫人带着两个子女,回到南充娘家生活,直到抗战胜利;长明的祖父祖母,也是长明的启蒙老师,长明对他们极尽孝道。他的祖父祖母在抗战期间先后病逝,长明闻其丧讯,悲痛至极。然而他一心扑在抗日救亡工作上,正忙于新产品的实验和试制,没有回家奔丧,只写了一封吊唁信,并说:“现在国难当头,正共赴国难,不能分身,祈父母及诸长辈恕我不孝之罪。”表示抗战胜利后,要亲自回家为祖父祖母树碑立传。长明效忠国家,致力科学研究,急国难之所急,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长明立志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矢志不渝。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曾几次动员他参加国民党说:“只要加入国民党,就可以立刻任命长明为中央实业部部长(当时是由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兼任)。他为了科技事业,却毫不动摇,婉言拒之。抗战期间,无论工作多么紧迫,他的科研实验从未停息。他除了研制成功抗日急需的新产品如丙酮、锌白、特种涂料、木材干馏、提炼茶精等多项科研成果外,还进行过其他一些科学研究和实验,写了不少有价值的科研论文和实验报告,在国外发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科技刊物《化学世界》,曾在“科技动态”栏目中报导说:“对杜长明博士生前的大量科学实验报告和科研论文,正组织专人整理之中……”这些报告和论文,是杜长明留给中国科技界的珍贵遗产。他为了振兴中国科技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乃至自己的生命。

长明治学十分严谨。他就学清华期间,曾购得明代嘉靖年间木版刻印的线装古籍《宋书》一部,该书一百卷共十六大册约400万字。他在首卷扉页上用毛笔记道:“余购此书时,遍寻琉璃厂(北京古籍书店集聚区)书店幾百家,得此书三部,其一版本虽好,但太昂,另一部价虽贱,然版本太差,惟此部适可。平均每本价洋柒角伍分。”他又在末卷扉页上用铅笔记说:“此书凡遇铅笔更改者,皆系余于节假日去故宫博物院,借得御藏缮本逐一校订之。惜此书尚缺数字,缮本亦缺。”这个后来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的学子,对于这部与理化学科无关的历史文学巨著,居然有如此大的兴趣,值得花这么多的精力。不知他用了多少个节假日,才把这部文献校阅完毕啊!其治学之精神,谨严卓绝乃尔。可惜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丧失于那个“史无前例”的动乱年代了。他在工作之暇,无论居家、外出或车船之上,总是手不释卷。他说:“阅读书报就是最好的休息。”长明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古今中外,无不通晓。他在讲学中,旁征侧引,博约咸宜,言简意赅,议论精辟,倍受教育界,学术界同人所称道。

杜长明教育有方,深得学生爱戴,是著名的教育家。在杜长明到化工系任教10周年之际,尽管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困难,但学生们还是特地为他举办了一个任教10周年的茶话会。除化工系师生外,工学院院长和各系主任也应邀参加。茶话会开得简朴隆重,气氛热烈,充分反映了学生们对杜长明的爱戴之情。他的学生,包括还健在的,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就有:陈鉴远、张存浩、陈家镛、楼南泉、闵恩泽、陆婉珍、梁晓天、朱起鹤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李振民、渥太华大学教授陈志禹等人,至今还经常赞颂杜长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2005年,陈家镛院士在给杜文启(杜长明大儿子)的信函中说:“我在中大化工系的毕业论文,就是杜老师指导的。杜老师对我恩重如山”。张存浩院士还在电函中满怀激情地说:“长明师向我们传授了化工原理之精髓。回顾当年恩师教诲,至今历历在目,始终对我辈毕生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杜师的过早辞世,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无可弥补的重大损失。哲人其萎,令我辈受业学生无任悲痛!”杜长明的教育功绩与成果,由此可见一斑。

长明忠厚仁慈,至信至义。1926年他行将赴美时,有邛崃联中同学杨奂门,为长明送行告别时,言及家中发生困难,有辍学之虑。长明到美国后,按月资助,直至杨君清华毕业;1935年,张黎群(后任《中国青年报》社长、总编,中共西南局办公厅主任、浙江大学副校长等职,)凭其干爹姚泽雨(长明联中时同学)一纸之托,长明即安排张寄读中央大学,并让张住在自己家里,视之如子侄家人,还为张请英文补习教师,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张黎群在所著《一本未写完的书》中写了一篇题为《没齿不忘的教诲》里,表述了他对杜博士的深切怀念和敬佩之情;长明还资助过不少贫困学生,使其免致辍学之苦。当他得知两个实验助理员和几个校工,因负担重而不安心工作时,长明指导他们用牙膏皮制造锌氧粉,授予技术,并组织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牙膏皮和废电池,制造药用锌氧粉变卖,以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长明助人解难的事不胜枚举。

长明事亲至孝。他离家远出,无论身居国内国外,都常常写信回家报告近况和向长辈致意。留美期间,每年都寄回洋参、燕窝和衣料等孝敬老人;生母何氏病故,他在京不知,后在美国得知时,悲痛欲绝;民国二十五年(1936)荣归时,过了五福桥,离黄沙坝老家还有四、五里地,他即下轿步行回家。父亲杜渭川领家人迎长明于田野。长明即地跪拜父亲及继母(第一次见到继母徐氏)泣不成声地说:“恕儿久违不孝之罪。”还立即奔赴生母何氏墓前,泣血长跪、悲恸至极;民国三十年(1941),祖母李氏被名山县土匪李君明劫特,勒索巨款。他向当局呼吁,四川省省长张群亲自过问,责令眉山专员公署限期营救。后由王专员和驻蒲马营长从匪窟亲迎李氏回蒲城;民国三十三年(1944),生父病逝,他奔丧回家,在丧事中,以长男身份,天天披麻执杖,祭灵长跪,以至双膝痛不能立。事后他说:“灵魂鬼神之说,皆虚妄之谈,但为人子者,礼当遵从习俗,以尽孝道。”他对诸多长辈总是毕恭毕敬。

长明对诸弟妹的关切胜似父母。他任职中大后,即把同胞弟妹接去南京教养,至弟妹大专毕业。当知其堂妹襄如切望求学时,他立从南京寄回银洋二佰元以资学用。对诸多子侄也关怀备至。

长明不忘糟糠。他原配夫人闵玉茹,系名山县百丈乡闵举人的孙女,幼失怙恃,不满十岁就童养在家。这是长明祖父为其所订幼儿姻亲,民国七年(1918),家人按旧俗与之结为夫妇。不满一月,长明就负笈北京。一别16载,直至长明执教中大,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亲自迎接闵氏去南京同居。对于这样一个由家庭包办,目不识丁的农村姑娘,他俩之间,从文化素养、事业追求、情趣爱好乃至生活习惯,都有天壤之别。而长明却不忘糟糠,从未嫌弃,暇时还教她识字,为其课读,关心入微,感情亲洽,后生一子名文启,现执教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退休)。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冬,闵氏患结核病,经多方求治后,亲自送回蒲江疗养。次年闵氏病故,长明十分悲痛,不愿再娶,时年仅35岁。当时有些社会名流和政府要员为之作阀,更有不少追求他的年轻才女。长明却以夫妻情深,尸骨未寒,婉言谢之。长明节守近三年,经家人和朋友再三劝告,才和川大外语系毕业高才生雷蕴瑶女士结为伉丽。后生一子名文成,一女名文立,夫妻之间常有诗词酬和,惜已散失不存。长明死难后,雷蕴瑶有《哭长明》一文,音韵和谐,感情悲切,哀恸悱恻,催人泪下,亦不复存。

长明毕生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为了振兴中国科技,培养人才,肩负全国科技事业的重任,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工作,贡献很大,功绩卓著。他是享誉当世的、世界级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抗日救亡杰出爱国人士。他的为人,至忠至孝,至仁至义;他的对人,至亲至爱,至诚至信。长明一生忠厚仁慈,谦恭谨慎,公而忘私,品德高尚,不幸中年蒙难夭亡,为公殉职。他身后萧条,于邑无室,于野无田,其茔墓亦荡然无存。唯可告慰其英灵者:作为享誉中外的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能够名标青史。他的主要功绩、简历和相片,已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化工部》第107页和“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网络工学编中,《蒲江县志》亦录其事迹。他的英名将留芳千古!2012128日是杜长明博士诞辰110周年、也是他不幸罹难殉职65周年。他对中国科技事业和世界化学工程的重大贡献;他在抗日救亡中的丰功伟绩;他精诚的爱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他的中华传统美德,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及其我们的后代。我们为在我国现代史上,中国科技界出了这么一位杰出的仁人志士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仅以此文表达我们对杜长明博士的追念和景仰,永志不忘。

杜长明赤胆忠心、鞠躬尽瘁、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

杜长明忠厚仁慈,谦恭谨慎,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世代流芳!

20057月初稿, 2011 3 月第四次修订

作者注记:杜长明是我的伯父,其时我家四世同堂,全家三十多口,分居黄沙坝和县城政府街十号,家政由祖父杜子谦执掌。长明的学用和往来函件,都经子谦公手。他的许多书籍、遗物亦存放在我家。他遇难时,我正上高中二年级。解放后,我一直长期保存着他一些遗物。如明版古籍《宋书》,川康考察团的许多照片,校刊《清华园》及罹难后的讣告、行述,悼词等,可惜都丧失于那个“史无前例”的动乱年代了。而杜文启一家,自长明去世后,迭遭变故,长明遗物亦荡然无存。今尽其记忆之所及,并参阅杜襄凤(长明胞妹)所撰“杜长明先生事略”、《中国大百科全书》及张黎群著《一本未写完的书》中“没齿不忘的教诲”及中国科技网《工学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等资料,写成这篇纪念文。

特别要感谢杜长明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张存浩院士和陈家镛院士。他们亲自对这篇文章做了非常认真的审校和修补,并提供了同学中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名单等。

相关新闻

  • 222021.02

    谱写新篇——纪念清华建校110周年

    谱写新篇——纪念清华建校110周年

  • 302021.12

    永远的怀念——纪念陈省身先生诞辰110周年

    陈省身(1911-2004),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整体微分几何之父”。2004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2021年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诞辰110周年,许多前辈和同仁撰写纪念文章,从各个侧面追忆陈先生的杰出成就和对中国数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作为陈先生在南开数学所招收的最后两名学生之一,一直难忘陈先生对我的关怀和培养。这里也写下我与陈先生交往的回忆点滴,作为我的纪念。最...

  • 132023.11

    纪念蒋南翔诞辰110周年专题展览举办

    11月10日,“唯实求是 献身党的事业──纪念蒋南翔校长诞辰110周年专题展览”,在清华大学主楼举办。出席纪念蒋南翔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学校领导、老领导、蒋南翔亲属、校友和师生代表观看了展览,在丰富的史料图片和鲜活的实物展品中,共同追忆蒋南翔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和重要贡献,缅怀和学习他的高尚品格和思想风范。蒋南翔生于江苏宜兴,1932年入清华中文系学习,曾任地下党支部书记,是“一二·九”运动重要领导人之一。抗战...

  • 162023.10

    今天,纪念钱三强诞辰110周年

    1964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轰鸣巨响,罗布泊的荒漠上空绽放出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向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从此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仅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也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那一天,恰好是一位中国科学家的51岁生日,这声东方巨响,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生日礼物。他,就是享誉世界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卓越的开...

  • 082023.11

    姜胜耀在宜兴纪念蒋南翔诞辰110周年展览开幕式上的致辞

    10月16日下午,蒋南翔诞辰110周年纪念展览在蒋南翔的家乡──宜兴市博物馆隆重开幕。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姜胜耀专程赴宜兴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向老校长家乡的人民带去诚挚的问候;与宜兴市委书记封晓春等一起为展览揭幕。

  • 222021.02

    念奴娇·贺清华110周年校庆

    念奴娇·贺清华110周年校庆

  • 222021.02

    临江仙·110 周年校庆抒怀

    临江仙·110 周年校庆抒怀

  • 072020.12

    纪念华罗庚先生诞辰110周年史料图片展在清华开幕

    12月6日上午,“聪明在于学习 天才由于积累──纪念华罗庚先生诞辰110周年史料图片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主楼大厅举行。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参观了展览。清华大学校史馆馆长、档案馆馆长范宝龙,华罗庚家乡、江苏金坛华罗庚纪念馆馆长葛巍在开幕式上致辞。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党委书记叶俊主持开幕式。 陈旭参观展览范宝龙致辞范宝龙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华罗庚诞辰11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数学家,清华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

  • 092016.10

    纪念任之恭诞辰110周年暨铜像揭幕仪式举行

    2016年10月2日,纪念任之恭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铜像揭幕仪式在他的家乡山西省沁源县举行。任之恭先生长女任峻明、女婿顾屏山、次女任峻玲,铜像捐赠代表....

  • 062022.12

    张光斗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首届“张光斗讲座”举行

    12月3日上午,我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张光斗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首届“张光斗讲座”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由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和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会联合举办。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光谦,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常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水利部总工程师仲志余,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会管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楚汉、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