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从士兵到将军——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何友

2010-04-19 |

钱锡康 冯萍萍

按:2009年4月13—15日,校友总会秘书长郭 ,校友总会钱锡康、黄文辉、冯萍萍,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副主任杨静,赴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采访并看望校友。

秘书长一行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何友等校友合影

海航共有校友6位,3位博士生校友是: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何友(1994—1997博),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关键(1996—2000博),飞行器工程系教授袁书生(2003—2008博)。其中何友和关键学长的学位论文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名本科国防生是:2001级胡颖,2003级易瑶和刘刚。2009年5月,何友学长被聘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以下是对何友学长的专访。

2007年仲夏,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批准何友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这是刚过知天命之年的何友接到的他军旅生涯中最值得珍重的命令。

我们无法想象,在何友的将官晋升仪式上,他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在自己近35年的军旅生涯中,何友也许有过无数次的梦想,比如当一名好士兵,能够考上大学,做好学术带头人,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可能唯独没有想到的就是能成为共和国的一名将军。

在没有战争的年代,一名普通的士兵是怎样成为将军的?带着疑问,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专程赴烟台走近了何友,听他讲述了自己成长的故事。

做一流的报务员

1956年,何友出生于吉林磐石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妹8人,他排行老三。8岁的他就懂事地和哥哥一起上山砍柴,为父母分忧10岁就去生产队插秧为家里挣工分。1974年何友应征入伍,成为海军北海舰队的一名报务员。收发报的工作是艰苦而枯燥的,不但要求细心,不能有丝毫疏忽差错,而且工作时间不分昼夜。何友干得很认真,发报的中指磨出了好几个大茧子,他也从没叫一声苦。他说:“既然当了报务员,就要做到一流!”由于他出色的表现,19784月,何友代表北海舰队参加“海军通信专业”大比武,凭借平时练就的过硬技术,何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单项冠军。

我要上大学

1977年冬天,何友被抽调到“东方红”号海洋测量船,参加东海大陆架的测量考察。这次难忘的经历改变了何友的人生方向。“船行驶到公海海域时,我们头上是他国的飞机,周围也是他国的舰艇。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监视下,形势非常严峻。我们每人发了步枪和手榴弹,在必要时自卫。同时,我们不停地用信号灯与对方交流,他们最终明白我们只是一艘海洋测量船”。这次经历让何友强烈地感觉到自己国家军事技术及装备的落后,作为个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科技强军、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萌生了“我要考大学,去军校深造”的念头。

1978年国家刚恢复高考半年,何友凭借超人的毅力复习备考,如愿地考入海军工程学院(现海军工程大学)指控系统专业。初入大学连一个英文字母都没学过的何友,经过四年勤奋刻苦的学习,最终以专业前三名的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

我的事业在中国

1982年大学毕业的何友被分配到海军第二炮兵学院(现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高炮兵器仪器教研室任助教,1985年又重回海军工程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原工作岗位上继续他的科研和教学。由于他工作的努力和对科学研究不断探索的精神,何友很快就成为学科带头人,从助教成为教研室主任。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何友承接了好几个大型科研项目,取得了不凡的业绩。1990年,他接到了去德国做访问学者的通知,先在北京语言学院培训一年德语。面对一门全新的语言,何友再次拿出再难也要上的劲头,一切从零开始,不出三个月从全班的最后一名上升到班上的第二名。

过了语言关,199110月何友告别家人和战友来到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师从著名雷达专家霍尔曼•罗林教授,向雷达自动检测与“恒虚警”技术发起了进攻。学习不到半年时间,他便在研究中发现现有的各种恒虚警技术方法都有在应用条件、使用范围和处理手段上的局限性,而雷达自动检测与“恒虚警”技术当时还是国际雷达界的前沿课题。一个从中国来的青年学生就敢冲击学术前沿,许多人对他的“狂想”充满了质疑。但经过大量艰辛的思考和论证,何友大胆地提出了自己设计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并用英、德文撰写发表了3篇很有价值的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瞩目。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将何友提出的“恒虚警”方法命名为“何氏方法”。他的研究报告被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列为重大学术研究活动载入年度大事记中,报告手稿被该校图书馆作为重要文献资料永久珍藏。

结束了一年的进修,何友的努力和勤奋让罗林教授备加赞赏,把他树为中国留学生的榜样。当教授提出让何友留在德国工作时,何友感动而又坚定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追求,我的事业和位置在中国!”

清华让我懂得了珍惜、严谨和勤奋

199211月何友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国。在科研的道路上他更加孜孜以求,并在199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回忆起在清华大学的求学经历,何友流露出对清华的无限感激之情。

在清华,何友的同学很多都是二十多岁的清华直博生,当时已38岁的何友与班上最小同学的年龄差距就有15岁,与他们在同一条跑道上竞技,给何友压力最大的是课程学习。“对于我们这些外校来读博的同学,基本功相对薄弱,特别是数学和英语。清华的同学们很聪明,似乎不用下多大功夫考试都能考得很好。但我们就不一样了,总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往往考试就是考不过他们,所以我只有拿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劲头,拼了命地学,那时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何友说。在清华集中学习的两年半时间里,何友无比珍惜,他觉得这是上天给他的恩赐,他一定要抓住每分每秒。他就像干枯的海绵遇到了大海,拼命地汲取着养分。

对于从外校工作后来清华读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理论、科研实践上有着那些直博学生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做论文可以说是强项。尤其是像何友这样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的学生。在博士论文选题时,何友开始倾向于选择比较熟悉的雷达恒虚警相关的课题,这样凭借自己科研成果和已发表的八九篇文章,稍加整合就能拿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很容易就能通过答辩拿到博士学位。但是导师陆大 老师不赞同。陆老师对他说:“你来清华读博总得为清华做点贡献吧!”陆老师建议他选择“多目标多传感器分布信息融合算法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这个选题是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对于何友来说并不轻松,虽然硕士期间接触过信息融合,但是并没有真正对它做很深入的研究。他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足足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陆老师对他的博士论文看了又看,改了又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何友从陆老师身上看到了一名清华老教授的严谨和务实。这篇论文获得了2000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该项研究成果随后又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何友回忆起这件事情时感慨地说:“论文选题太重要了,这都是得益于我的两位导师陆大 和彭应宁教授前瞻性的眼光和悉心指导,使自己的学术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97年何友毕业时清华曾有意让他留校,北京一家资金雄厚的研究机构也以高薪聘请他去任职,他都婉言谢绝了,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何友说:“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更需要我,在那里我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白天当院长,晚上当教授

回到学院后,何友继续着他的科学探索,相继提出并实现了3种新的恒虚警处理方法,不仅使雷达信号处理速度提高了近一倍,而且增强了雷达抗干扰性能和自动化精度。由于在清华做了信息融合的博士论文,对信息融合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了数据融合五级分类模型、层次化信息融合方法和分布式多传感器模糊信息融合思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我海军战斗力倍增。他的专著《雷达自动检测与恒虚警处理》成为国内多所大学的教材,专著《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专著出版基金资助。

2005年何友晋升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作为院长除了科研和教学任务,更多的是大量的管理工作。为了处理好行政与业务的关系,何友不得不白天当院长,晚上当教授。在这两种角色不停地轮换中,何友不断地摸索着学院的壮大和发展之路。

在他的带领下,学院不仅获得了博士点,成立了研究所,而且还带起了一批学科群。他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12人(8人已出站),博士研究生34人(20人已获学位,1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6人(33人已获学位,3人在读)。指导的研究生中有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全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全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5人获“海军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近年来何友在科研上不断取得骄人的成绩,在完成的3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获国防专利4项,获“求是”奖等国家和军队重要奖励10项,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他还撰写出版了5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15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

大家都说何友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的成功是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步步奋斗出来的。在何友身上体现出自强自信、顽强拼搏和奋斗的精神,他的成长过程体现出工作和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而硕果累累。何友说:“从士兵到将军,我的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领导的关怀、同志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我信奉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何友在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光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