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华平澜:百炼成钢 做一个能挑重担的工程师

2010-01-06 |

华平澜,男,1965年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1968年研究生毕业。曾任北京市电子工业办公室总工,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现任北京市信息化办公室顾问,北京市软件行业协会会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科技委特邀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学生时代的成长感悟

清华在学习方面抓的是比较紧的。但是除了学习之外,我们的思想也很活跃,比如当时学校有个辩论是“先红后专还是先专后红”。我们当时参加劳动不少,参加体育活动也不少,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对学生的锻炼很大。我不知道你们现在还有没有下乡劳动和工厂实习,但是我觉得这些学生时期的实践活动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很有帮助。通过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去了解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我是来自城市,原来对农村的情况不了解,去参加这些社会实践使我受益很大。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到工厂了解了相关情况后,才能更好地使我们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工厂中能够批量生产,真正地为社会做贡献。

学生工作——百炼成钢

1968年,我进入部队锻炼,劳动改造。一去就是两年。回来以后就分到北京当时叫无线电三厂。去了一个月吧,就让我当了军工的指挥仪,高炮指挥仪研究小组组长。我领导的组员岁数都比我大,也有清华的老校友。当时文化大革命,工厂里也有派系之争,组里面也很不团结,去了以后,首先我得听各方面的意见。我对大家都很尊重,很多比我年长。反正我是就事论事,也要做一些思想工作。这个就跟我在学校里面长期担任学生工作有关,在班里面当什么组员我忘了,后来当年级的党支部组委,研究生期间当党支部副书记。学生时期的经验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发挥出来,把大家团结起来,把科研任务完成好。

难忘的毕业设计

我的一生搞过很多计算机的研制、设计,后来是计算机的应用。后来参加4861微机等的研制过程,都是大同小异,从毕业设计学到了很多的方法。后来参与或者领导研制的过程都是很有作用的。

第一次参加实践,经验不足,还是要人带,老师就带领我们学习设计过程,培养我们的观念和比较系统的知识。毕业设计完了我就留校当研究生。开头的半年,就是完成毕业设计(大学毕业设计)的工作。到了65年的下半年,66年初拿这个机器参加高校展览会,完了到了666月份,开始文化大革命。在这之前,把112交给工厂生产,就是后来我去的这个厂,只生产了十五台。在大学里的这次完整的设计到生产的过程,对我将来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只可惜后来就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研究生阶段的一项新的研究工作——集成电路设计工作就搁置了,全校都乱了。搞了初步的研究,无果而终吧!到了68年,研究生就算毕业了,后来也补了一个研究生文凭,但实际上没有好好做下去,比较遗憾。

团队的重要性

现在的事情没有哪件是可以一个人完成的。现在的工程技术,无论是神六、神七、登月,还是大飞机等重大的科研项目,基本都是一个团队去完成的。因此,去发挥好群体的作用,确实比较重要。最好的情况是,你本人是这行的专家,你又能团结起大家来围绕来完成这个工程。清华主要培养的是工程师,大批大批的工程师。清华是个工科院校,蒋南翔校长又强调又红又专。目的是要培养出一批学生,既能够搞业务,又能够领兵打仗,又能够团结一个团队,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了,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这样。有的人可能就适合做科学研究,他的个性就是带有钻研特点的,也不能强求他非得面面俱到,这种人社会也是需要的,应该充分团结、调动他们,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但是,我们学校培养的人,应该不仅仅是自己有研究的能力,而且还应该有组织一个团队的能力,用你们的话来说,就是善于沟通,有一种人格魅力来吸引一批人来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这代人,虽然有人走上了国家领导岗位,在各个行业和业务部门当上了领导,这跟清华在有关方面的培养和培训是密切相关的。他们在学生时代已经经受了这方面的锻炼,因此到了工作岗位上,很自然地就能够发挥这方面的作用。我一到工厂,就遇到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状态。当时工厂里面大家“斗”得很厉害,怎么样把这些人稳定下来,大家团结起来,完成任务,是一个难题。所以,关键的是你自己业务要精通,另外就要能够团结大家。大家在学生时期要多做一些锻炼。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强调集体力量的同时不能忽略个体的力量,虽然你可能在整个的任务中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只有你这部分做好了,整个机器才能正常运作,你缺了哪一部分都不行。我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毕业设计时,我的同学奚和泉。我们学的是电子技术,然而他分配到的制作112机接插件的任务。他的任务涉及的内容不是本专业的,但是那一部分不做好,整个机器就不能稳定。他最后出色完成了工作,我们的机器也顺利做了出来。所以无论分配给你的任务是什么,你就应该保证质量地去完成它,保证全局的顺利运作。

在一生当中,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工作,做什么工作,只要是工作需要,虽然是局部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都要认真来做,只要你做好了,就是对社会有贡献。这个事情不是所有人都能想通的做得好的。

同学感悟

不久前与郑欣良、薛继国采访了老校友,老校友精神很好,很健谈,与我们聊得颇为尽兴,说到的很多东西让我们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

第一、在我们与老校友的交流过程中,老校友反复提到了一点,让我们一定要注意: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学习,如何为人,如何团结大家、发挥团体作用。老校友还举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例子,在老校友参加工作之后,在某次斗争中,工厂分为了两派,而老校友充分利用了在大学期间做社会工作学到的东西,成功劝说两派停下纷争,捉住关键问题,搞好工作。

第二、大学是人生观定型的阶段,大学阶段有必要去思考相关的问题。例如老校友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关于“又红又专”的大讨论,以及其他的一些思想大辩论,这对于大学生是很有好处的。而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形,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似乎还很空虚,尽管学校组织了一些讲座,但是成效甚微,这方面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三、大学生应该了解社会,而不是处于象牙塔。大学生应该思考能为社会做点什么,特别是来自城市的同学,应该找一些机会去农村看一看,更多的了解一下社会。

第四、跟着老师实际做一点工作,要比口头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更多。

(自动化系 供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