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陶葆楷——我国卫生工程与环境工程的创始人之一

2008-11-27 |

作者:钱易

  陶葆楷(19061992),给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是我国卫生工程、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培育的几代科技人才,为发展我国给水排水专业和环境工程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长期研究实践的总结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雨量实用计算公式,为改善我国环境工程的落后面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陶葆楷,1906年10月1日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后随父亲到天津就读。1920年,考入清华学校学习了6年。该校系留美预备学校,管理严格。陶葆楷在这一时期不仅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熟练地掌握了英语,也培养了严谨、勤奋和求实的科学作风。为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陶葆楷于1926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密西根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1929年,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后,又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卫生工程硕士学位。接着又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和进修。

  1931年,年仅25岁的陶葆楷回到祖国,成为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他满腔热忱、兢兢业业,主持创建了清华大学土木系中的市政及卫生工程组,开拓了我国卫生工程教育事业的一块重要领地。陶葆楷为了办好我国的卫生工程教育事业,从一开始就致力于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写中文教材;二是建立实验室;三是使教学密切联系实际。他于1935年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本《给水工程学》中文教材,其中收集了我国的人工凿井法、井水提升法和井管保护设施等,在结合中国实际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他还编写了《卫生工程名词草案》一书,目前在给排水工程中通用的很多中文名词,有不少是陶葆楷当时提出来的。他亲自设计规划、订购设备、动手制造,建立了清华大学土木系的水分析实验室,继而又建立了卫生工程实验室,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作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陶葆楷还尽力使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当时中国城市建设卫生工程设施十分落后,陶葆楷与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合作,在北京东城区设立了公共卫生事务所,对该区的水井改良、厕所改建、垃圾处理和食品卫生等提出咨询建议,使学校的师生有机会接触实际。

  为了对我国的卫生工程情况有更多的了解,陶葆楷于1936年到南京卫生署任高级工程师职务半年,在此期间,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江宁县进行农村环境卫生的调查研究及实际工作,其工作成果得到了美国洛氏基金会的注意和赞赏。1937年,他因此被邀请出席了在爪哇举行的远东国家农村卫生会议,并编写了中国报告中的环境卫生部分。1937—1938年他还兼任卫生署公共卫生训练所卫生工程研究班的教务主任一年,坚持为我国的卫生工程事业培养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北平、天津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陶葆楷于1938年从卫生署回到清华大学,复任西南联大土木系教授。他一人主持讲授给水工程、下水工程、卫生工程实验、水力学、工程测量、军事卫生工程等多门课程,同时编写了《下水工程学》、《军事卫生工程》两本教材。1940年8月,陶葆楷任西南联大土木系系主任,他在极其艰苦复杂的环境中,严于律己,奋斗不息,对培养一批批掌握高级科技知识的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亲自为毕业生找职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陶葆楷于19461948年任清华大学土木系主任,同时代理工学院院长的职务。在此期间清华大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陶葆楷所领导的工学院增设了建筑系和化工系,为壮大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师资队伍,他极力推荐并设法聘请当时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到校任教,其中有些教授后来在清华大学都担任了重要职务。陶葆楷不仅在国内向这些著名学者发出聘书,还亲自写信去国外热忱邀请他们回国,对有的学者甚至三次登门拜访。同时,他也聘请了一批年轻、进步的清华毕业生留校任教,清华大学工学院中的土木、机械、电机、航空、建筑与化工等六个系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在这一时间内,工学院各系的实验室都充实了仪器设备,有了新的发展。

  1948年,陶葆楷利用学术休假一年的机会到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半年,又去台湾大学任教半年。在他学术休假即将期满时,大陆面临全部解放。当时,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挽留他继续留在台湾大学任土木系系主任,美国洛氏基金会也邀请他去美国工作,但陶葆楷都婉言谢绝了,按时离台赴港,准备回清华任教,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只好暂到广州岭南大学,迎接解放。半年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任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时又回到清华大学,先后任教研究主任、土木系主任和土木建筑工程系主任。他主持了土木系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给水排水以及采暖通风等四个专业的建设。对讲课、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考试记分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完善和健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亲自为学生讲课,不辞辛劳地带领学生去工厂实习,还总结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经验在全校交流。由于陶葆楷的努力,清华大学土木系的实验室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建成了学校的土建基地实验室、给水排水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采暖通风实验室等。在此时期内,陶葆楷还积极投入国家建设事业,曾任北京市卫生工程局顾问,参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他从50年代中期就着手进行暴雨强度分析方法及计算公式的研究,提出了适应于我国条件的暴雨公式,编写了“暴雨强度分析方法”,经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被收入设计规范,并自1975年在全国试行。此后,陶葆楷仍不懈地进行辛勤笔耕,他先后独自编写或与他人合编了《给水工程》(1954)、《排水工程》(1954)、《排水工程》(上册)(1965)、《排水管道工程》(1974)、《炼油厂污水处理基本知识》(1975)、《污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1979)等教科书及学术参考书,以及一大批学术论文。此外,他还担任全国给水排水专业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经他参与讨论、审定的给水排水专业教科书、参考书则更是众多。

  1976年以来,陶葆楷虽已年过70,但仍将一颗心放在教育事业上,他注意到世界各国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保工作不断进展的形势下,大学卫生工程教育逐步向环境工程教育过渡的动向,提出了在清华大学设立环境工程专业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和批准,这样,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就于1977年在清华大学诞生了。至今,我国具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45所,陶葆楷是我国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提高新建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水平,使其做到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研究中心,陶葆楷还积极倡议成立环境工程研究所。他的倡议得到了当时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现国家环保局)的大力支持,并拨款为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研究所建造了教学实验楼。1979年底,清华大学土木系改名为土木与环境工程系,1984年底,环境工程专业独立成系。在陶葆楷的深切关怀和直接参与下,在年轻一代教师的努力下,环境工程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近十多年来陶葆楷还竭尽全力,协助年轻一代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成就及教学经验,他主动邀请了多位外国专家来华讲学,竭力推荐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参加会议,他不仅通过亲自传授和帮助培养年轻一代迅速成长,还主动让出岗位和机会,将年轻一代推向第一线,在挑重担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他深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年轻一代的成长而欣喜,为事业的兴旺而自豪。

  陶葆楷关心国家建设事业,几十年来不断通过各种渠道,为发展我国卫生工程及环境工程献计献策。他曾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给水组组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第五届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北京市常委,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并曾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给排水学会、市政工程学会、中国环境学会等学术团体中任职。

创建并发展我国卫生工程、环境工程教育事业

  陶葆楷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培育了我国几代科学技术人才。陶葆楷在中国卫生工程和环境工程界名遐四方,他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一位诲人不倦的尊师。尽管他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但他在每次讲课前还是认真细致地备课,几十年如一日。他讲课清晰、生动,重点突出,学生无不爱听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四十年后还记忆犹新。他既严格要求学生,又热忱爱护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并予以因材施教,使人才得以脱颖而出。他扶植后代,甘为人梯,使卫生工程、环境工程的科技人才辈出不穷。目前,在全国各地的设计、管理、科研、教学部门中身居要职,发挥着骨干作用的卫生工程、环境工程科技人员中,有着众多的陶葆楷的学生。

他强调实践,不断改革,开拓并发展了我国卫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教育事业。陶葆楷是我国卫生工程和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强调教育应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和不断进行改革的精神,这对我国卫生工程和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陶葆楷除了钻研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下大功夫编出了一批好教材并进行过好几轮修订外,还特别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联系生产实践,他身体力行地带领年轻一代脚踏实地的工作。清华大学最早的水分析实验室和卫生工程实验室就是陶葆楷亲手建立的。他还常常带领师生下厂实习,与生产实践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既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又努力为生产实践服务,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陶葆楷倡议成立的环境工程研究所更使教学、科研、生产三者密切结合,使环境工程的教育事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我国环境工程教育界与国外有关专家、学校的交流合作关系中,陶葆楷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利用与海外朋友和学生的联系,为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开辟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渠道,并积极争取名额,推荐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学习,鼓励他们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大力培养学术骨干,使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学术骨干队伍迅速成长和壮大。

精心研究,提出适合国情的雨量计算公式

  他潜心钻研,精心研究,在雨量公式和水污染防治方面做出了成就。陶葆楷在完成繁重的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同时,还一直不断地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作为一名卫生工程的老前辈、老专家,陶葆楷在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要比年轻一代广泛得多。从30年代至今,他曾就饮水井的改良、城市垃圾的处理,中国卫生工程的建设、城市给水工程的规划、混凝池效能的改进、利用绿藻处理污水、焦油厂含酚废水的处理、沼气池中粪便的消化效能、炼油厂废水的处理、臭氧氧化法处理、炼油厂废水和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臭氧和二氧化氯灭活水中的病毒、臭氧与几种酸性染料在水中的反应动力学等众多课题发表了论文。而他最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则属雨量公式和对于我国水污染防治方针政策的研究。为了防止暴雨对城市所造成的洪涝灾害,同时节约雨水道基建费用,必须先正确地计算暴雨雨量,因此建立适宜的暴雨强度计算公式(简称雨量公式)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陶葆楷从收集我国数十个城市的降雨资料和气象资料入手,做了大量统计分析工作,参考了世界各国所采用的各种公式,建立起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简便易用的雨量公式,并将全国按不同气象特征分成若干区域,提出了不同区域的经验参数。此项成果被应用于1975年颁布试行的《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基于我国地广人多、经济力量薄弱、工业发展迅速的特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应遵循什么方针政策才能收到少花钱多办事的效果,始终是陶葆楷关切和思考的问题。他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和专家的身份不断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建议,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论首都的水资源,水污染与环境卫生”、“关于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几点看法”、“北京市水资源及水污染的管理”、“城市市政排水设施应该有偿使有”等。他的文章观点明确、有的放矢、论据充足,分析精辟,在我国环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陶葆楷的成就得到了卫生工程和环境工程界的高度赞赏。1986年,学校祝贺他从事教育工作55周年暨80寿辰为他举行了庆祝会,经校友倡议,同年在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设立了陶葆楷奖学金,以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1988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推选他为荣誉会员、发给证书表彰他服务50年以上并做出了优异成绩;1989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发给他荣誉奖,中国环境学会也颁给他荣誉奖;1990年,国家教委又授予他科技荣誉证书。

  

简历

  1906年10月1日 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26年 毕业于清华学堂。

  1929年 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1930年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获卫生工程硕士学位。

  1930—1931年 在德国柏林理工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1931—1936年 任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

  1936年8月—1938年 任南京卫生署高级工程师兼公共卫生人员训练所卫生工程研究班教务主任。

  1938—1940年 任昆明西南联大土木系教授。

  1940—1946年 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兼土木系主任。

  1946—1948年 任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土木系主任并代理工学院院长。

  1948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访问研究半年,任台湾大学土木系教授半年,代理系主任三个月。

  1949—1950年 任广州岭南大学教授。

  1950—1952年 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兼任卫生工程系主任。

  1952-1954年 任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给水排水教研室主任。

  1954—1956年 任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土木系副主任。

  1957—1959年 任清华大学土木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0—1966年 任清华大学土木系建筑系教授兼系主任。

  1981—1983年 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

  1992年2月16日 逝世于北京。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学编 土木建筑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