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华罗庚:只要学问不求文凭

2008-09-11 |

来源:青年周末 2008年7月13

成了跛子,一心钻研数学
  19岁那年,华罗庚母亲因病逝世,他自己也染上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足足病了半年,请来的老中医对他父亲说:不用下药了,他想吃什么就给他吃点儿什么吧。虽然是在病重的时候,但他的神志还是清醒的。他并没如医生断定的那样夭亡,到了第二年端午节那天,他终于能够起床了。他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变成僵硬的直角。从此,他必须扶着拐杖走路了。
  他变成跛子,但是并没有倒下去。他在数学书籍中发现了广阔的天地。多年后有个记者问他,为何选中数学自修,他说:我别无他选,学别的东西要到处跑,或者要设备条件,我选中数学,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于是他就凭着一支笔,一张纸,和从老师王维克那里借来的几本书,后来又添上了上海出版的《科学》杂志,每天等父亲开的杂货店关门后,在昏暗的油灯下,不管家人的埋怨,苦读,钻研。
  经过了5年的自修(16岁那年开始算起),他开始写些数学论文投稿,他的投稿也并非一帆风顺,往往收到退稿的信件,编者指出:这一个题目是法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那一个题目又是德国某一个数学家解决了的,等等。这非但没有使他气馁,反而令他充满自信。因为他并没有看过那些数学家的文章,但同样可以解决那些难题。
  终于他有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科学》杂志刊登出来了。
  《科学》杂志是当时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权威的杂志。这篇文章惊动了清华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熊庆来。
  大数学家请教初中生
  熊庆来坐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完这篇文章,抬起头来,问周围同事: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没人能够回答。他再问: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同事们仍是面面相觑。也是无巧不成书,恰好有江苏籍的教员在旁,忽然想起了他的弟弟有个小同乡名叫华罗庚,便道:这个华罗庚哪里教过什么大学,他只念过初中。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华罗庚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第二年(1931)夏天,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限于资格,他只能当数学系的助理员,月薪40元。
  清华大学提供给了他更好的自学条件,有个记者写他这段时间勤学的情形:清华的藏书比金坛自然丰富多了,对他来说,有这个就足够了。他每天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觅珍探宝,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他甚至养成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乍听起来不可置信,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心驰神往。他设想这个题目到了自己手上,应该分做几章几节。有的地方他能够触类旁通,也有的不得其解。他翻身下床,在灯下把疑难之处反复咀嚼。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
  这个助理员可不寻常,他的座位在熊庆来办公室隔壁,熊庆来碰上难解的题目时,也往往朝着隔壁喊道: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个题怎样解呀……”
  他的论文也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到剑桥只求学问不要文凭
  第二年他就升任助教。初中学历当助教,破了清华先例,但却是教授会一致通过的。再一年半,他升为讲师,然后当了两年研究员。1936年,他26岁,去英国留学了,就读于最著名的剑桥大学。但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Visitor(访问者)。因为做访问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所以直到现在,他拥有的唯一的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他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但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甚至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英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哈代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他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092010.12
  • 292024.02

    华罗庚:用数学为人民服务

    今天的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华罗庚会被称作“人民的数学家”?很多年前,他的外国同行也不懂,为什么华罗庚一定要把中国的数学搞上去,而不是把自己的数学搞上去?一个天才数学家为什么非要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数学?何为“优选”?大概没有人比数学家华罗庚理解得更透彻。他一生面临一次次重大选择,也在一次次“优选”中定义自己的人生。华老来了,办法就有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过一阵“华罗庚热”。华罗庚所到之处,总会有...

  • 132022.06

    华罗庚: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祖籍江苏丹阳,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被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新中国数学和计算机领域的开拓者。1924年,华罗庚从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1931年,被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1938年,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

  • 132016.07

    华罗庚在西南联大

    1945年,矩阵几何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它的创始人,便是在牛圈里成长起来的中国数学家华罗庚。而这一年,刚刚走出牛圈的华罗庚,只有35岁。

  • 162020.11

    “人民的数学家”:华罗庚最优的“优选”

    今天的人们并不理解,为什么华罗庚会被称作“人民的数学家”?很多年前,他的外国同行也不懂,为什么华罗庚一定要把中国的数学搞上去,而不是把自己的数学搞上去....

  • 042010.11
  • 082024.10

    华罗庚巧护李寿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和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李寿慈既是同乡世交,又是师生关系。1935年秋,李寿慈来到清华园求学时主动寻找华罗庚。在交谈中,华罗庚告诉李寿慈要做到读书不忘救国,要在救亡图存方面多做些工作。当年12月,有许多军警翻过清华校园的墙头,到学生宿舍区去抓捕爱国学生。几个凶神恶煞的便衣,命令在押的学生拿出学生证,他们对照着黑名单,凡名单上有的便当场抓走。由于李寿慈也参与了爱国学生运动,所以他也被列入抓捕...

  • 152010.11
  • 112021.05

    华罗庚:用一生推演“爱国公式”

    清明过后,江南依旧细雨霏霏,位于常州市金坛区丹金漕河畔的华罗庚纪念馆幽静又庄重。纪念馆展厅呈圆形,与外部向四面延伸的墙体构成数学直角坐标系状,华罗庚铜像就伫立在“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从原点出发,华罗庚毕生都在被他称作“攀登科学高峰的天梯”——数学领域探奥索隐。华罗庚铜像旁边摆满一束束鲜花。金坛区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葛巍告诉记者,中间的花束是华罗庚子女向父亲敬献的,其他花束则是金坛区文体广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