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钱伟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2018-05-14 | 杨阳 | 来源 《中国教师报》2018年5月2日 |

钱伟长(1912-2010),曾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中国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弹性力学》《钱伟长文选》等。

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中国大学第一个力学专业;招收解放后中国的第一批力学研究生;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创建上海市应用数学与力学研究所,被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这位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就是钱伟长。

在中国历史上,江南钱氏是一个传承了千余年的望族,钱家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在家风的熏染下,钱伟长先后求学于清华大学、多伦多大学,并在国际声誉迅速上升之际,选择回国从教。此后,他投身教育事业60年,以爱国、敬业为底色,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始终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

钱伟长虽然是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但在教育领域同样颇有建树。他在做清华大学副校长时,积极参与教育思想讨论,提出了独到的教育理念,甚至为此引发了3个月之久的大辩论。因为,他一贯关注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并认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础。故而,他始终坚定地站在科学教育的前沿,在教育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汲取中西文化之长,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并尽其所能付诸实践。

在治校方面,钱伟长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适应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他说“学校应该开门,面向社会”,并力推实行开放式办学方针。1983年,邓小平亲自下调令,调他至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一职,并写明此任命不受年龄限制。在担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期间,钱伟长首先考虑的是怎样开拓办学路子,怎样进一步加强教育和生产的联系,怎样消除学校与社会的隔阂。为使上海工业大学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经济生产的联系,钱伟长征得上海市领导的同意,成立了由上海市委办局领导参加的上海工业大学校务指导委员会,还为此成立了工作小组,经常研究产学结合工作的开展以及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在育人方面,钱伟长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手段、目标和结果都有自身相对独到的见解。他有段名言:“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故此,钱伟长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他还说:“我们知识分子对民族的兴旺是负有责任的,我们的责任是把本职工作做好,尤其是现在。不要只考虑个人问题,一定要把国家放在第一位,许多事情也就容易解决了。”可见,爱国主义是钱伟长一生致力于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深层动因。

在教学方面,钱伟长认为“教”与“学”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他曾就相关问题在全国各地作了许多报告,如“怎样学”“怎样教”“教与学”“教学与科研”等。在他看来,“教”虽有指导作用,但它是外在因素,“学”才是内在因素,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所学变为自己的所得。故此,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使学生成为在工作中能不断学习新知识、应对新困境、面对新条件解决问题的人。所以,他对教育过程的看法是:“要把一个一个需要教师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时不需要教师也能获得知识、无师自通的人。这就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教不会,说明你办教育的失败。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

作为教育家,钱伟长不仅是教育思想的理论者,还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钱伟长善于因材施教,积极倡导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主张实施通才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认为只要教育得法,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培养成有用的人才。因此,他从不挑剔前来报考他研究生的学生,他培养的研究生如叶开沉、胡海昌、陈至达等人,都成了有作为的科研工作者。并且在任何时候,他都将国家利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钱伟长有句名言:“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钱老的得意门生之一,时任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钱老的治学精神和教育理念对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学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经常说,国家需要你做什么,你就朝哪个方向发展。”直至今日,钱伟长的办学实践和教育思想对于后人影响仍是极大。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