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周尧和的魅力世界

2018-03-16 | 吴秀青 吕扬 | 来源 《陕西日报》2018年1月12日 |

周尧和,1927年出生,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钢及合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著名物理冶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各1项,部、委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获航空工业最高奖——航空金奖、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

“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流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持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

——周尧和

2015年12月,西北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大幕拉开。为此,周尧和院士拿出自己的100万元积蓄捐赠给学校,用来支持和奖励为西北工业大学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助推学校快速发展。作为中国铸造界的一面旗帜,周尧和与他的团队及弟子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创造了中国铸造界的多个第一。

治学魅力 创新为纲

“严谨、求实、创新”是周尧和治学的三大特点,自始至终贯穿着他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1953年国家遴选留苏学者,当时在天津南开大学任教的周尧和入选。他在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攻读研究生,回国之后响应国家号召,离开故土天津来到西安,成为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奠基人。周尧和关于“保温冒口”的研究论文被作为1979年中国铸造学会推荐的官方论文在国际铸造会议上宣读,震撼了国际学者。这一成果被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加快了我国铸造业现代化的步伐。1986年,该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周尧和、傅恒志、张立同、商宝禄等一批杰出学者的带领下,西北工业大学迎来了科学研究的“春天”,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198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一举夺魁,成为我国上百个铸造专业中的第一名。1989年,周尧和又创建了中国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他培养出的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今已成为凝固学界的“顶梁柱”,在世界各地的一流学术团队中贡献力量。

多年来,周尧和带领团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多项重要理论课题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创造了中国铸造界的多个第一:当选铸造领域的第一个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个中国人、领导建立了铸造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出铸造学科中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师魅力 德才兼备

周尧和不仅是一位学术精湛的院士,更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教育家。

从教以来,周尧和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从严、重导、求新”是周尧和培养研究生的核心理念。1981年,周尧和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周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不能不严格要求自己。周老师的研究方向总是很超前,一直以来国内的同行都会密切关注周老师在做什么。”他的弟子介万奇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周尧和的“重导”指的是重视引导而不直接代替学生去做,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周尧和并不注重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更关注的是学生研究课题的创新点。他要求学生一定要追求前沿的东西,要么在科学原理上有所创新,要么在工程上有所创新,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周尧和还一直倡导“ECO精神”。“ECO”是“Excellent”“Cooperative”和“Original”三个词的缩写,就是要有出色的成果、合作的气氛和创新的思维。他对课题组成员和博士生提出三点要求:一要有志气。教师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成员,学生要有志气成为课题组内最优秀的研究生,更要有志气赶超自己的老师。二要讲团结。大家在和谐竞争中真诚合作。三要肯拼搏。要赶超别人,自己就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要创新,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人格魅力 凡人大家

在学术上求新、求高、求精的周尧和院士,在生活中对他人总是非常宽容、谦逊。

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周尧和始终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每逢实验室组织大家搞卫生,只要他在校就会准时参加,和大家一起劳动。他从不用公车办私事,外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公交车,很少坐出租车。因公出差需要秘书接送的时候,周尧和总是安排在工作日,尽量不影响他人的业余生活。现在,很多毕业生还时常给他来信,他也总是有所回应。

周尧和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