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傅正泰——新中国民办高校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山泰斗

2017-10-09 | 顾玉华(1969届无线电) |

傅正泰1935年6月出生于上海。自幼家境贫寒,1949年初中毕业时,没有去读高中,考取了中华职业学校土木专业。高二时考进了铁道部,在设计局工作了一年。1952年作为调干生,到清华大学深造,因为1954年没有大学毕业生,学校将新生分流,动员部分学生上专科,傅正泰政治热情高,想早日参加国家建设,就主动报名学专科。1954年毕业,留校当教师。中华职业学校,加上清华大学的教育,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

傅正泰

傅正泰的工作经历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三十年在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任教,后三十年致力于重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被誉为新中国探索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先行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拓者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领跑者。201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活动中,傅正泰更获得了“改革开放的领航者”的美誉。

主要贡献如下四方面:

一、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探索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之路

198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国家既穷,却又包得太多(包学费、包生活、包就业),国家负担太重,所以不能扩大招生规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

傅正泰领衔创办一所民办大学——海淀走读大学(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打破高等教育由国家包办的局限,创造了一个靠民间力量办大学的典型,带动高等学校办学体制改革。

海淀走读大学的办学方式与公办高校完全不同,办学体制为“国家承认学历;学生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学校民办公助、自负盈亏、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从根本上打破了高等教育由国家包办的局面,开创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道路,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

学校内部体制方面:师资队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设备,借用和自备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保证教学质量。这种办学体制灵活、负担轻、教育质量好。在“三无一缺”(无资金、无校舍、无教师,缺政策法规)等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要创办民办大学,困难之大可想而知,谁都不看好他能办成这件事。他靠从清华200号(核能研究所)借五万块钱,租成府小学分校的小院白手起家,历尽磨难,在与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海淀走读大学在高校林立的北京市站稳了脚跟。学校以专业设置灵活,教学质量高,在高校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成为高等教育界的一朵奇葩。一个小学分校的门口挂了一块大学牌子,是不是很滑稽啊!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神话就这样变成了现实!

海淀走读大学的成功,给了政府信心:民办大学可行!1993年出台了《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

二、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突破学科教育的框框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当时,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学科教育,以不同学科划分系和专业,培养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此外,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学生专业理论懂得不少,但动手能力却很差。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包括社会活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十分缺乏,出现了“许多人没事干,许多事没人干”的社会问题。

过去中国有中等职业教育,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用高科技武装各行各业。

为了使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与时俱进,密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就业市场设置专业。比如,1984年学校创办之初就设置了“秘书与办公自动化”、“实验技术”等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

2、按照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实验、实岗实习、校园活动、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等。这些面向就业市场培养人才的举措,原本是为了保证毕业生好就业,却无意中迈出了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初步伐。

海淀走读大学在实践中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并在实践中坚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向。

1996年3月,李岚清副总理视察了海淀走读大学,促成了1996年9月发改委、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决定,另拨招生指标给海大600名,由海淀走读大学(民办)和北京某大学(公办)试点高等职业教育。海淀走读大学三年“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取得了全面的成功。据北京市教委统计,1999年海淀走读大学首届“高等职业教育”试点的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海淀走读大学作为民办学校,要收学费,又是专科,设施简陋,招生的分数线在北京高校中自然是最低的,却达到这么高的就业率,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而同时试点的北京某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仅达到50%多,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有一句极其经典的诘问:海大什么都没有,就业率这么高,给你们,国家投入这么多,你们怎么交代?!

三、创新发展思路 推动高等教育大发展

傅正泰提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而是从高等教育发展更高更广的视角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应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高发展,培养有雄厚理论基础的精英人才,准备将来在各种重要岗位担当骨干和领导工作;另一个是向广发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相当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在企事业第一线担当各种实际岗位工作。这个思想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由于海淀走读大学高等职业教育试点成功,1999年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文件,要求在全国以“新机制、新模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海淀走读大学多年来倡导和成功试点的方向,而且所提的“新机制、新模式”就是海淀走读大学的经验(国家不包分配,学生缴费上学;打破学科教育框框,针对社会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海淀走读大学的经验得到了肯定和推广,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此外,高等职业教育当然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但培养实用型人才不仅仅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学科教育在吸收了某些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之后,也可以培养有自己特色的实用型人才。这也是解决社会急需实用型人才的另一途径。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突破口,使全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1998年全国招生规模才108万,2004年就增加到了420万,现在全国每年毕业700多万人,真正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达到1亿1千万。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使许多青年有了不一样的前途,许多家庭有了不一样的命运,深刻改变了社会的人权状况。

借全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东风,北京城市学院面向市场做大做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5年该校才招收300名学生,学校总人数不足1000人,到2008年傅正泰退休的时候,学校每年招收新生达6000多名,学校总规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20000多人。时至今日,发展到有教工1700余名。具有四大校区,占地1250亩,设置有理工、文法、财经、艺术、外语、管理、医药等学科门类百余个专业。2011年,成为我国第一批拥有硕士研究生院的民办高校。

四、狠抓教育质量 保证持续发展

随着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入学分数线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校要扩大规模,要做大;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一定要做强。

学校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在全校师生中,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狠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贯彻“少而精,拿到手”的教学原则;进行学制改革,增加小学期;与就业市场互动,加强学生的实岗实习等,从而使毕业生以专业技术扎实,动手能力强,作风正派,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特点,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二年保持在99%左右,领先全国和北京市高等学校,使学校保有持久的生命力。

2003年,教育部决定海淀走读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并正式更改为民办大学,这是对创办民办大学实践的客观肯定。北京城市学院“升本”成功以后,继续秉持“改革探索、勤奋进取、艰苦创业、开拓前进”的校训精神,一如既往,扬帆远航。2010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育合格评估,2011年、2012年,学校在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上连登榜首。

学校成立30多年来,我们欣慰地看到,北京城市学院作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典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傅正泰是中华职业学校成立百年来,唯一一位在教育实践中,继承、发展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创办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校友!

纵观五千年中华民族教育史,几千年科举制度桎梏读书人。唯新中国改革开放形势下,傅正泰团队打破桎梏,开拓前行,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竖起了开启民智的历史丰碑!他不愧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家!

傅正泰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又回馈给祖国、社会。正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的努力奋斗,形成了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傅正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志存高远、眼睛向下,其志、其德、其才及其办学理念和成就,已经不是他个人的了,也不仅是“海淀走读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的,而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共同财富。总结传承下去,是我们大家对时代所负的责任!

2017.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