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清华校友总会今早接到1949届外文系老学长陈玉电话告知,她的先生张怀祖教授于9月15日因病于北京去世,享年98岁。张怀祖先生从小在清华园长大,他的父亲是清华化学系主任张子高教授。1938—1942年,张怀祖先生在西南联大化学工程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三校复员后先后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1947年清华大学建立化工系,他应邀参与化工实验室的组建。1953年从清华调任北京石油学院,是北京石油学院创始人之一。张怀祖教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四十余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石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校友总会对张怀祖先生的去世表示哀悼!以下转载《中国石油大学报》2014年3月8日的文章来纪念这位老学长。
张怀祖,湖北省枝江县人,生于1919年。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后留校任教。1946年、1947年先后到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3由清华大学化工系转入北京石油学院任石油工学教研室副主任。1961年,成功研制出当时国家紧缺的“扩散泵油”,又研制炮兵专用及舰艇专用的粘合剂等,填补国内急需的空白,获国防科委三等奖和国家新产品试制二等奖,并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发明证书。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5年援教越南,获胡志明奖章。曾当选山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是健在最年长的北京石油学院创始人之一。
献身科研 报国丹心一鉴清
张怀祖是在我国石油工业方面卓有建树的著名科学家。他出身学术世家,父亲张子高是我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任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副校长;姨父戴芳澜先生曾担任中科院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自小就有与胡适等名流来往的机会,也自小有了心系祖国的宽广胸怀。张怀祖在西南联大上学期间就抱着报效国家的理想学习化工,53年以副教授职位进入北京石油学院后为国家军工做出重大科研贡献,频获殊荣。他学识精深,成绩斐然,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奋斗不止,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参与编著的《石油工学》《炼油工艺学》等书籍,一直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个领域的技术水平还很落后,他积极投身于石油炼制和石油产品的研究之中,在上世纪40年代参加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化工原理实验室建设,50年代创建了炼制系石油工学实验室。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从中国撤走了所有援助专家和设备,用来润滑扩散泵的油品供应立刻告急。张怀祖临危受命,着手研制扩散泵油。经过一年半的“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他终于攻克了这一属于物理学领域尖端的高真空技术,并使实验室的成果迈过了工业试验的关坎。在小规模的工业试产中,国产扩散泵油“一次试制,一次生产,一次成功”,之后便投入大规模的生产。1964年,这项成果获国家新产品试制二等奖,并在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获二等奖。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张怀祖的科研工作就接连取得重大突破,这不仅与他严谨的治学作风密切相关,还得益于他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推动。“我们那时候搞科研不为挣钱,主要是为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这是我最自豪的。”翻阅张怀祖的科研成果史,从扩散泵油、黑色接触剂、黑色地蜡的研制到润滑油加氢研究等研究,无一不是军工之需,无一不是当时国家之急需。
“袓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这是今日的石油大学许多有志青年的毕业誓言,而我们的老一辈石油人却是用实际行动写出了这11个大字。1965年,接到一纸命令后,他就动身南下,用给越南的技术人员培训的实际行动支援邻邦,曾获越南颁发的胡志明奖章;1969年10月底他随学校迁往东营,11月接到参加兰州会战的命令,立即背起资料,卷起一件大衣再次匆匆踏上西行的列车;接到任务,即刻到胜利炼油厂给阿尔巴尼亚学生讲课……他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国内到国外,克服气候环境的极度不适,冒着美国飞机的轰炸,历经被毒蛇袭击起死回生的种种险情……终于圆满地一一完成了各项任务。他说:“一个人的理想应当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如果只想着个人的安乐,那是不可取的。你们年轻一代要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做贡献。”
投身教育 呕心沥血育人才
作为建校之初就来校任教的教师之一,张怀祖见证了石大的成长与辉煌。谈到当今的能源问题,他认为,石大作为有着鲜明石油特色的高等院校,在能源形势日趋严峻的时代背景下,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至关重要,“首先要因材施教,培养大批优秀的石油石化人才;其次要抓紧研究,开发利用新的能源来代替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
张怀祖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他爱学生,70岁时仍站讲台授课,在石大执教期间,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在课间休息时和学生一起打排球,培养体育爱好。他说:“因材施教很重要。对那些爱学习的学生,要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自己汲取知识;而对那些不太爱学习的调皮学生,就把学习任务具体化,一项一项地让他们按要求完成。这样下来,每个人都不会虚度时光。”而他教过的每个学生也都不曾忘记自己的恩师。在张怀祖家的墙上,挂着一幅贝壳拼贴而成的画,那是他1965年援教越南时他教过的一个越南学生在33年后(即1998年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送给他的礼物。
张怀祖嗜爱读书,书籍也对他的人生影响至深。他的书房里有六个满满的大书橱,他曾说:“青年时代一定要多读书,打牢基础,开阔眼界。”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他寄予了厚望:“青年一代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更有整个民族复兴的重任。如果青年能够真正认识到要为社会服务,为整个国家出力,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就有未来。”
95岁高龄,依然对祖国每天发生的大事有着清晰的了解;退休近20年,却依然忧心着我国石油、天然气不能自给自足的现状;曾为祖国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却一直过着低调、朴素的生活。人到无求品自高,淡名薄利的这种“无求”与丹心报国的崇高品格,是如此对立而又协和地统一于张怀祖的身上。“十年树木,十载风雨,十万栋梁。”当青春的容颜化为夕阳的晚照,记住这些光辉吧,它照亮过去,也辉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