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道增:徜徉在剧场时空的行者

2017-02-16 | 周秀芳 |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17年2月13日 |

在60余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除20世纪50年代末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和解放军大剧院外,李道增还曾设计过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新天桥剧场、新清华学堂等诸多项目。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李道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即新制宜主义,这种理念源于设计实践,又在设计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

1988年李道增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奠基仪式上。

李道增(1930年— ),1930年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家族后裔。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学习建筑。1952年毕业留校任教。1958年主持设计国家大剧院,项目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建,1991年后又积极参与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所设计方案最终入围却遗憾落选。1988年,李道增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一任院长,推动了我国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建立。李道增主持设计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新天桥剧场、新清华学堂等一批剧场与建筑,培养了多名在建筑理论与设计尤其是观演建筑设计领域的杰出人才。1999年出版横跨建筑学与戏剧学两大学科的《西方戏剧·剧场史》,填补了国内学术空白,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道增堪称剧场理论研究与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新中国剧场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道增,1930年1月19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安徽合肥,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家族后裔。父母这样教育儿女:和合为人、自立自强。李道增从小受到中西两种文化的熏陶,跟著名画家学画,喜爱读书,小学二年级开始学英文,到六年级时,已能阅读英文原版小说《双城记》和《小妇人》了。初中到师资力量雄厚的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书,毕业后李道增考入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李道增的成绩名列前茅,物理老师杨逢挺为清华大学毕业生,常给学生讲述清华故事,令李道增心驰神往。1947年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电机系。

李道增入学后方知清华大学有建筑系,因爱好绘画,便慕名找到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如愿转入建筑系。在梁思成的办学方针指导下,李道增系统学习了重视实践的包豪斯理论,从梁思成等清华各位大师身上获益良多。清华大学建筑系重视实践教学,李道增还曾领命到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设计暖气。1952年,李道增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名教师。(见图①)

①20世纪60年代李道增(右)与梁思成(中)以及日本的清水正夫(左)合影。

情系国家大剧院,此生无悔

1958年,新中国计划在北京兴建十大国庆工程项目,其中之一便是国家大剧院。项目要求各大设计单位和高校在两周内提交方案。李道增此前设计过五道口工人俱乐部,便被抽调担任由11位师生组成的设计组组长。李道增多方调研后,把舞台设计成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品字形。谁也不曾料到,这位28岁青年设计的方案竟然一举夺魁。

消息传来,全校沸腾。校长蒋南翔立即抽调精兵强将,组成300多人的国家大剧院设计研究团队,仍由李道增挂帅。文化部还请了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的专家来配合提出基本工艺要求。为了国家大剧院,以李道增为代表的清华师生竭尽全力,经常挑灯夜战,有的人累得竟在公交车上睡着了。国家大剧院设计模型建成不久,波兰一位建筑师来参观,边比划边说:“这种剧院在我们波兰要胡子这么长的人才能承担设计,你们这几个毛头小伙子就设计了,真是不可思议。”1959年4月,李道增又被选为解放军大剧院方案设计的负责人,同时负责两个项目的设计。

1960年初,国家大剧院的很多施工图纸都已完成,解放军大剧院的设计图也已部分完成。然而,此时的国家经济遭受困难,这两个项目被迫停工。李道增等人汇总了当时调研获得的大量资料,编写了《国外剧场建筑图集》等四本剧场方面的书籍,总结了这次的设计经验,这是我国第一批较系统全面的关于剧场设计的专业书籍。

时光荏苒,1991年,国家大剧院再次提上议事日程,李道增和同事胡绍学帮文化部做了厚厚两本国家大剧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国内竞赛、国际设计邀请赛,方案几轮改进之后,要求中方设计院与外方合作联合署名报送方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合作方是法国保罗·安德鲁领衔的巴黎机场设计公司。两家商定,分别设计,联合署名报送方案。李道增团队还专程去巴黎与安德鲁沟通设计思路(见图②)。安德鲁拿出的是椭圆水泡放在水池中的全新构想,清华团队推出的则是源于中国古老哲学理念的“半实半虚”的设计方案。

②1999年3月27日,李道增带领的国家大剧院清华设计组在巴黎合影。

巴黎归来,有感于“半实半虚”方案大的体型不够完整,李道增苦思冥想,在翻阅一本关于西藏建筑的图书时,受到一幅西藏大昭寺的天花板照片的启发,旋即绘制出国家大剧院的平面布置图,即为“天圆地方”方案。方案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传统中圆形与方形交替相套的母题,在圆形环廊中套了一个十字形平面,而圆形环廊又被套在一个正方形水池中。围廊、水面、剧场三者之间构建了丰富的室内外空间,各座建筑既可独立开放,又能形成有统一秩序的表演艺术中心。遗憾的是,此时距最终期限只剩短短几天时间了,设计组加班加点,仍未能全部完成剧院外部环境设计。李道增感叹:灵感来得太晚了!无奈之下,只得在设计未能全部完工的情况下提交了方案。

1999年7月,安德鲁的“水泡”方案中标,“天圆地方”方案落选。有记者问李道增如果再有剧场设计任务做还是不做的时候,李道增毫不犹豫地回答:“做!我这个人很奇怪,搞什么东西,很容易就会喜欢上,也谈不上放下不放下的问题。”

丰富建筑设计实践,贯穿新制宜主义理念

在60余年的建筑设计实践中,除20世纪50年代末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和解放军大剧院外,李道增还曾设计过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新天桥剧场、新清华学堂等诸多项目。在一次次的磨砺中,李道增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即新制宜主义,这种理念源于设计实践,又在设计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前身是建于1920年的北京真光电影院,对反映我国近代建筑师在20世纪20年代模仿西方建筑风格这一历史阶段具有文物价值。为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样,李道增设计组采取了多项措施,只用了两周时间就解决了之前许多大设计院知难而退的保护与重建的矛盾。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地处黄金地段,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既有利于今后剧场在经济上的运营,又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文化生活的休闲场所,李道增设计组创造性地在功能厅顶部增设了多功能厅,儿童剧院因此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源于李道增的设计理念:经济、实用、适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翻建设计1993年获得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和国家教委优秀设计三等奖。

李道增总是以使用者的感受为设计出发点。在设计新天桥剧场舞台时,李道增还请芭蕾舞演员现场试跳,舞蹈演员感觉好之后才施工安装。剧场历经百余场次演出后得到的反馈是“舞台噪音低、弹性好,落脚相当柔软,脚感舒适;演员感觉效果好于其他剧场,且有助于演员跳得更轻松、动作更舒展。”新天桥剧场获得了多项殊荣,其中一项是1996年首度建筑设计汇报展十佳公建设计方案第一名。(见图④)

④新天桥剧场建成后,李道增(右)和弟子庄惟敏博士(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在剧场门前合影。

新清华学堂是唯一一所建在大学校园里的能演芭蕾和歌剧的专业剧场,凝聚了李道增一生的剧场研究成果精华。从2004年初清华大学提出建设设想到2012年4月投入使用,李道增带领他的设计组共设计38种方案,历经数轮修改。剧场建筑是一类公认比较复杂的建筑,牵一发而动全身,每次变化都要考虑衔接是否得当、功能结构是否合理等问题,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李道增却乐此不疲。2009年初,新清华学堂方案正处于紧要关头,李道增带着博士生们一起修改方案,夫人石青电话催促多次后又亲自到办公室去找,几人才去吃晚饭,此时已是晚上9点。李道增充分考虑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能源消耗,采用陶板做立面组合大幅降低成本。施工时,这位八旬开外的老人多次去工地查看,一个上午要在二十几米高的观众厅上下几次。竣工后的首场音乐会请来了中国爱乐乐团,演出结束,乐团指挥受邀讲话,他用右手挡开工作人员递过来的麦克风,热情洋溢地发表演说,场面令人动容。在一轮一轮地“磨”这座剧场时,无论面临多大的外界压力,李道增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的功能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第一要素,提倡形式追随功能,提倡建造的科学性,提倡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1998年,李道增结合自己数十年的建筑设计实践,提出了新制宜主义建筑观,主张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强调城市设计和场所精神,并将其概括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得体、切题、兼容并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同时强调细部设计。这是李道增几十年丰富设计实践的结果,也是他从事建筑设计的指南。

钻研戏剧剧场史,填补学术空白

1999年,凝聚着李道增半生剧场实践与理论研究心血的巨著《西方戏剧·剧场史》出版。该著作内容跨越2500年,150万字,上册由李道增独立完成,下册由李道增与其博士生傅英杰合作完成。这是我国第一部横跨戏剧和剧场两个门类的史学著作,填补了我国西方戏剧史和剧场史学术研究的空白,也奠定了李道增在我国剧场设计史中的地位。

李道增从最初准备到动笔完成花费了近40年时间,积累的资料卡片数以千计。1960年,国家大剧院和解放军大剧院两个项目停工后,李道增对剧场研究的兴趣却日益浓厚。国内涉及西方剧场史的出版物少得可怜,李道增便四处查阅各种英文资料。1979年,李道增随清华大学加速器代表团访美(见图③),其间走访了许多剧场,回国时带回了两箱英文资料,业余时间便摘录翻译。李道增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了“西方剧场的历史发展及其近代趋势”的新课,讲课稿成为该著作的基础材料。1993年,李道增赴卡耐基·梅隆大学任客座教授,在讲授剧场设计课程之余,从该校图书馆查阅搜集到了有关戏剧和剧场史的多种资料,之后又在数次访问欧美期间,他走访了许多重要剧场,获得了许多第一手资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道增开始着手写作,他将戏剧与剧场叠加着写,边搜集材料边写作,从公元前5世纪一直写到19世纪欧美戏剧繁荣发展,几乎涵盖了在剧场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剧场建筑,之后分国家写到了20世纪。每手写一本,他就去找人打印,校对后再修改装订。

③1979年,李道增首次访美所在加速器代表团合影(前排右二为李道增)。

李道增认为,通过研究戏剧和剧场史,可以开拓知识视野,了解历史规律,从古人的意匠、手法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对未来也有借鉴意义。李道增的写法类似于西方学者,重要的剧场有图纸,有主要技术参数,对各种史料来源也做了清晰的说明。李道增细致描述了剧场的演变过程,对演变原因进行分析,论从史出,令人信服。如对于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李道增认为,这是从形式出发设计的建筑,虽名为歌剧院,但最大的内部空间是音乐厅,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歌剧院。巴黎新巴士底歌剧院设计有新意,舞台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很高,但建成数年后舞台部分一直在不停地修改。李道增评价这座受到许多建筑师吹捧的剧院:“从剧院建筑的功能和技术角度来讲,不能算是一座十分成功的剧院。”

推动注册建筑师制度,育建筑英才

1983年9月,李道增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88年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一任院长。李道增致力于学科建设,重视培养通才基础上的专才,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课程进行改革,促其与国际接轨,为建筑学专业学位建设以及职业建筑师制度在我国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他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开设新课,培养了一批活跃在我国剧场设计和建筑领域的精英。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与国际接轨,建立注册建筑师制度势在必行。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戴念慈和学会秘书长张钦楠找到李道增,共同探讨国内建筑学专业学位制度以及在国内建立并施行注册建筑师制度的议题。李道增和美国的大学、建筑师协会多次交流、牵线搭桥,商定双方互寄资料,把清华建筑系一学期念多少课、多少学时、多少学分等都翻译成英文寄给美国,美国也把他们的资料邮寄给清华,双方不断沟通,商讨学位如何相互认证。在调整完教学计划为专业学位做准备后,清华大学建筑系又拟出一套评估考试的办法,以让学生明确将来考取职业建筑师的方向。经过李道增等建筑学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1992年11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建筑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1993年,清华大学等四所大学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首次被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1994年9月,建设部、人事部印发《关于建立注册建筑师制度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并成立了全国注册建筑师管理委员会。

1979年初次访美归来后,李道增开设了环境行为学和西方剧场的历史发展及其近代趋势两门新课。他边研究课程,边寻找参考书籍,仅英文资料就搜集了数十种。先进的理念以及幻灯片教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李道增除了建筑系里的日常管理工作,还承担着首都艺术委员会的工作,经常有设计任务,于是他把新课的备课、讲课时间全部安排在晚上。1999年,李道增出版了《环境行为学概论》和《西方戏剧·剧场史》。如今,环境行为学已经成为国际建筑学专业评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几十年来,李道增共培养了41名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他们多数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等领域的专家。李道增的弟子们都认为李道增是他们所见过的最认真严谨的老师。他们的论文都曾被导师用工整隽秀的小字逐字逐句地批改过。李道增的弟子觉得,跟李先生学的最主要的是去实实在在地研究建筑本质性的东西,做出又好用又具有经济性的建筑。李道增多次向他的弟子们谈起在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收获,强调绝不能把歌剧院、戏剧院和音乐厅三个剧场设计在一个屋顶下,反对形式主义。

李道增涉猎广泛,除去他热爱的剧场设计和研究,他还密切关注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把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放到大的生态学范畴中进行考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大拆大建和千城一面。1999年,李道增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李道增的成就都是在他不断遭受病痛折磨甚至是死神威胁的情况下取得的。为了工作,李道增不惜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可谓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他数次病倒,又在学校领导、同事、学生以及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数次站起。他视事业为生命,在命悬一线时仍不忘初心,病情稍有好转就在病床上开始工作,在创造了生命奇迹的同时,最终成就了事业的辉煌。

(本文作者为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测绘出版社编辑)

延伸阅读

谁持彩练当空舞

■赵洪

真正的剧场,是个奢侈品。李道增先生在设计新清华学堂时曾说,剧场是艺术的皇冠。好的剧场是成就艺术家的地方。

新清华学堂主要经营高水平的演出和高端会议。来新清华学堂演出的,国内外团体都有,他们对剧场从工艺条件到空间布局都赞誉有加。现在这个剧场已经非常有知名度了,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活动除了在他们本部,都来我们这里。中央电视台的《光荣绽放》的十大系列是按照我们的舞台定的舞台美术尺寸,能录制的都来我们这里录制。

像《江姐》这部剧,一般剧场是不敢接的,因为它的舞台美术特别复杂,基本上把47根吊杆都给耍到了。国家大剧院开场剧就是《江姐》,我们是2013年5月份接的这部演出。另外,我们还接了中央歌剧院的《图兰朵》。上海芭蕾舞团的业务主任说,《图兰朵》这部剧不是什么剧场都能接的,首先要硬件特别棒,其次团队有好几百人,剧场的服务要跟上,各种配套设施都得跟上。所以他对我们这里特别认可。像歌剧院邀请来唱《茶花女》和《图兰朵》的主角就觉得,一开灯,看到我们剧场是环绕型的,作为演员,感觉特别温暖。包括中央芭蕾舞团,他们现在除了天桥剧场、国家大剧院有演出,基本在别的地方都不能演了。因为像北展剧场都没有侧台,北大只有单侧台,布景都放不下。

另外,国外艺术家都特别喜欢我们的小音乐厅,因为小音乐厅特别古典,国外艺术家感觉非常像欧洲的品质,所以每一位国外艺术家来小音乐厅都赞不绝口。上次有旅美的舞蹈家来演出,说在美国别说是大学,就算社会剧场,也很难有这样专业的设施和条件。尤其是所有演员都说我们的后台太国际化了,他们说在国家大剧院和保利剧院,很容易走着走着就丢了。但是我们的后台很宽敞,我们的走廊有4米宽,一开始我还心疼这么大的空间是否浪费,但是后来看到演员们穿完服装戴上行头,行走时能方便快速通过,才感慨李先生的良苦用心。而且,剧场后台十分直接,六个大的化妆间和三个VIP对着舞台,演员一下就能找到舞台。这些都和李先生当时反复的修改、优化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般电影院的混响时间是0.8秒,包括北大的剧场也是,只能满足电影与话剧的演出条件。而我们新清华学堂剧场的混响时间是1.6秒,就相当于在浴池里唱歌和在空旷教室里唱歌一样,混响时间越长,声音越完美动听。我们这个剧场是非常专业的,在业内广受赞誉。

此外,我们的内部停车场虽然不多,但也是个便利条件,北大是不允许进车的,我们至少能进车,并且在地下还有一百个停车位。

(本文摘自2014年新清华学堂运营汇报,作者为新清华学堂运营中心主任,题目为编者所加,略有改动)


相关新闻

  • 232020.03

    纪念恩师李道增先生

    来到清华园,有幸在李道增先生门下学习,是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虽然在校跟随先生身边读书的时间只有三年,但随后在北京大学工作,与清华大学相邻,因....

  • 202020.03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道增院士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道增同志,于2020年3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

  • 072020.05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追思“建筑仁者”李道增

    感动于先生的追求,钦佩于先生的坚持,希望能在一代建筑大师的剧场空间和设计维度中,见天地,见人生。

  • 092020.04

    您对美的追求将镌刻在新清华学堂的时光里——追思李道增先生

    今天是新清华学堂启用八周年的纪念日,有很多感动,也有很多感慨,更有很多不舍。最不舍的,是告别新清华学堂的总设计师李道增院士。

  • 312020.08
  • 262024.08

    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举行

    “2010年,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国的时候告诉我,以后他不会再回来了。他说,以往每次回国,他都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而这次回国却主要是受到了大家的照顾。”8月25日,在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上,李政道先生的“忘年至交”,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如是说。当天,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人们手持白色菊花,排队进入追思堂,缓步至李政道画像前三鞠躬。追思会开始前,屏幕上播...

  • 242020.08

    李道增励学基金

    2010年,李道增院士的众弟子们捐资设立,基金“留本发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的建筑学院本科生完成学业,成才报国。

  • 062024.08

    沉痛悼念李政道先生|讣告全文

    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

  • 062024.08

    缅怀李政道先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当地时间8月4日凌晨,世界杰出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逝世,享年97周岁。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历史上,很多重要的事件都与李政道有直接关系,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诞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诞生、中国高能物理的起步、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李政道先生对中国科教事业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永远在考虑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对国家有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

  • 042011.01

    郭樑秘书长看望李道铿老学长

    2010年12月30日,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清华校友通讯》主编孙哲率清华大学公益事业电视专题宣传片《大同爰跻祖国以光》摄制组一行6人赴沈阳进行采访,期间看望了李道铿老学长,郭樑秘书长代表校友总会给老人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