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整理出版,是最好的纪念

2016-09-18 | 王世民 | 来源 《光明日报》2016年9月9日 |

九月三日是陈梦家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中华书局继《陈梦家学术论文集》出版之后,即将出版“陈梦家著作集”中的《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中国铜器综述》等书。

陈梦家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办公室(1955年商承祚拍摄)社科院考古所供图

今年9月3日是陈梦家先生在“文革”初期罹难五十周年的日子。陈先生才华横溢、著作等身,无论对甲骨文、青铜器与铭文,还是对汉代简牍,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贡献卓著,建立了不朽的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因而高质量地整理、出版陈先生全部著作,无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后,考古研究所于1979年举行重新建立的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在夏鼐先生的提议下,决定立即着手整理陈先生遗著,并确定由张长寿、徐苹芳和本人组成编辑小组负责进行,陆续交付中华书局编辑出版。首先出版的《汉简缀述》,是陈先生生前亲自编定的。其生前已出版的《殷墟卜辞综述》《尚书通论》《西周年代考》和《六国纪年》,则根据陈先生自存本上的眉批,重新认真校订后再版。另有《中国文字学》《梦家诗集》《梦甲室存文》等,均列于“陈梦家著作集”丛书名下,由中华书局持续推出。整理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当属《西周铜器断代》《陈梦家学术论文集》和《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三部书。

《西周铜器断代》一书近70万字,是在1978年秋至1982年春将近四年的时间,由本人和张长寿、 陈公柔、张亚初等同志共同整理的,张亚初 贡献尤多。我们将陈先生已发表的两份抽印本和未发表的手稿,连同所作批注与增删,进行清抄、连缀,然后核对所引文献资料,配齐所考铜器的图像和铭文拓本,做到忠实于作者原意,不妄改一字。1982年春交稿以后,中华书局为了打造学术著作出版精品,不惜工本,特用铅字排版,并为此刻制了5000多个古文字,后因铅排工艺已不使用,只得重新进行电子排版。经过责任编辑、校对和我们整理者长时间的多次核校,使该书终于在推迟了十多年之后,于2004年高质量出版。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一书的整理出版,我和中华书局的责任编辑也花费了五六年的时间。全书80万字,收录陈先生已出版几部专著以外的全部论文,其中半数是他25岁到35岁,即早年发表的论文;还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部专著出版以后发表的论文,以及若干篇遗稿,使我们得以更为全面地了解陈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突出贡献。由于论文发表的时间前后跨度较长,搜集齐全、统一体例全赖责任编辑的辛劳。

《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一书,是陈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用英文编撰的,1956年整理成中文本。1957年交付科学出版社出版时,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郑振铎先生,曾为书题名“流散美国的中国铜器集录”。陈先生被错划为“右派”以后,该书的出版被搁置数年。迟至1962年,在未正式署明编撰者的情况下,书名被篡改为并不妥帖的“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作为内部资料有限制地发行。因印数不多,早已难寻。当时由于编辑工作不周,图片部分存在不便翻检的缺点:比如未将原区分的类别(如鼎一、鼎二、……)列入目录,也未在图片下注出说明中所定器名(如成王方鼎、鲁侯熙鬲、……)。1977年日本吉川弘文馆以“陈梦家著,松丸道雄改编”的名义翻印该书,书名被改为《殷周青铜器分类图录》,但传入国内的很少。书中有松丸增补部分的目录。改革开放以后,考古所一直准备在适当时机重新出版该书,特别是恢复其原书名。所以我们在集体编纂《殷周金文集成》的过程中,对于该书的简称便摒弃欠妥的“劫掠”,而改正为接近于原书名的“美集录”。如今,这本书终于可以一并收入中华书局“陈梦家著作集”,以最好的形式体现陈先生编撰的茂绩。

为了高质量地重新出版《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而非简单地复制科学出版社1962年版,我们同样花费了几年的工夫。除恢复陈先生1947年英文原本的书名和1956年的两篇中文自序外,还特约请专人将他1947年同时写成的《中国铜器综述》英文稿译成中文,交付中华书局并行出版。而为了保证图像部分的高品质,我们对陈先生1957年捐赠考古所的大尺度铜器原照片,全部重新进行高清晰度扫描,陈公柔先生汇总的校正本进行校勘,并在所收器物的铭文项下加注《集成》器号,以便互检;又通过互联网检索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制作的“殷周金文暨青铜器数据库”,补注部分铜器现藏处所的变动情况。同时,说明文字中著录项原有的个别失误,此次亦进行仔细校订,还将1962年本出版前后若干古文字学家和铜器修复技师提出的个别铜器真伪等方面意见,备注在有关铜器的说明之后,以供参考。举凡新增的校勘和补注文字,均变换字体并加六角括号以示区别。

《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清稿两月前交与中华书局,已进入编辑流程,有望近期出版。清稿交讫后,我们随即着手整理陈先生关于青铜器的另外两部遗稿,即加拿大和北欧所藏中国铜器的集录。另据了解,中华书局从中国国家图书馆找到湮没已久的《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二集未刊手稿本,将之与1946年国立北平图书馆刊行的第一集合为完璧,整体出版。两集的铜器图片部分,同样高清扫描国图所藏陈先生原照片。该书现已在编辑阶段,不日即可同大家见面。

(王世民,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新闻

  • 192014.08
  • 202017.02

    士唯不可俗——对傅璇琮先生的点滴之忆

    作为在中华书局工作的我,与傅先生不多的交往,似宜有稍作勾勒之必要,于此可见先生对于后学晚进之提携、日常生活之点滴,以及偶尔流露出的内心世界、士人情怀。

  • 082022.11

    刘跃进:记忆中的水木清华

    从姜老的书房出来,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落日的余晖映红了西边的天空。时惟早春,寒意未尽,而我内心却温暖如春。西溪旧地,道古桥边,谈话间,一个甲子的风云,好像在指缝间倏忽滑去,留下来的是对水木清华不舍的记忆。

  • 202022.10

    西南联大31141号学生,走完了他的百年人生

    和联大许多校友一样,胡邦定先生认为哪怕生命终结也要对社会有所贡献。2021年,他曾和北京市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赠书,去世时因新冠疫情所阻未能实现。走完百年人生旅程之后,他的子女们又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实物、档案和大部分的藏书捐赠给西南联大博物馆,这如同老先生忠魂再返联大,其人其事其高风,将为后来人永铭。

  • 312021.12

    追寻史源启后昆|纪念曹汛学长

    他那数百万字的有关建筑、园林和文史方面的专著和专文,是建筑文史学界的重要成果,都会成为后人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文献,不会被人们所忘记,其钻研求真的精神也值得称道。只是可惜他还有许多思想和成果还没能进一步发掘整理出来,真是专才无由去补天,“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 092012.03
  • 022018.03

    泰戈尔与清华学子的“无问西东”

    正是在老诗人因为得不到理解而黯然神伤的时候,是清华的师生以真诚的心理解了老诗人灵魂深处的这种温暖的博大。

  • 142017.03

    读《夏鼐日记》,认识一个血肉鲜活的“旷世考古学家”

    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认识夏鼐——以为中心》,细述了夏鼐这位对于中国考古学而言称得上“学神”或“巨人”的大师的一生。身前一度被称为“学....

  • 302015.07

    “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记念冯契先生

    今年是冯契先生这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家诞辰百年。冯契早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中途赴延安参加革命,之后在西南联大复学,问学金岳霖、汤用彤,承继了他们逻辑分析与中国哲学的学问,抗战胜利后赴上海执教。“十年浩劫”中,其著述手稿被悉数抄走,直到80年代才得以重写。我们在这里回顾冯契先生的经历,记念他在20世纪中国度过的一生。   “给他贴任何一个标签都不太合适。”上世纪80年代曾师从冯契先生六年的高瑞...

  • 072019.11

    张伯苓归来

    张伯苓在天津市长杜建时、南开大学秘书长黄钰生等陪同下赴八里台,巡视南大校内的胜利楼,并在大厅会晤了前来欢迎的南开校友与新闻记者,在谈话中,他再次表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