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游国恩笔下的中国文学史

2016-06-08 | 游宝谅 | 来源 《中华读书报》2016年5月18日 |

《先秦文学中国文学史讲义》,游国恩著,商务印书馆出版,52.00元

  《先秦文学》是游国恩先生1934年应商务印书馆之约撰写的专书;《中国文学史讲义》是游先生1929—1933年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后改名山东大学)时撰写的讲义,内容是先秦两汉至南朝宋的文学史。此次商务印书馆将著作合为一册,更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游先生的学术面貌。

  游国恩先生在大学任教凡五十年,开设的课程有二十多种,中国文学史则是其中始终开设的一门课。可惜的是他撰写的大多数讲稿已经丢失,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文学史概要”只留下了标题,有关文学史的专论文章,大体都已收入《游国恩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中了。较为完整的文学史著作,只留有《先秦文学》和《中国文学史讲义》。此次商务印书馆将著作合为一册,收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更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游先生的学术面貌。《先秦文学》是1934年应商务印书馆之约撰写的专书,曾收入“万有文库”和“百科小丛书”;《中国文学史讲义》是游先生1929—1933年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后改名山东大学)时撰写的讲义,内容是先秦两汉至南朝宋的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在20世纪初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中国古代对文学的概念向来模糊,更没有专门的文学史。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着科举废除、西学东渐,借鉴西方的分科观念、文学概念和研究方法逐步建立的。中国文学史草创于20世纪初,大量的研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对于游先生这一代20世纪20年代登上学术舞台的学者,文学史在当时仍然是前人未开发的园地。游先生写于任教早期的《中国文学史讲义》显示出他治学的开创性和个性化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其受“五四”新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讲义》首先探讨文学的疆界和起源。游先生对文学史范围的界定在不同的时期有些不同,对文学起源的看法则比后来通行的看法更为通达。《讲义》以“传信”为原则。由于中国文学历史很长,很多材料真假难辨,没有定论,为了保证内容的真实可靠,游先生对重要的作家作品时代真伪均一一考证,梳理旧说,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是老一代学人的优良学风和开拓精神,对文学史的创建功不可没。具体来说,如关于《诗经》,对其时代,“二南”“风雅颂”名称的释义,及地域、内容等均有精辟的论述;论证了自《史记》以来因袭的“孔子删诗”的错误;对《诗经》的艺术性作了详尽的分析:这些都是游先生对《诗经》研究的贡献。再如,《悲愤诗》是否为蔡琰所作、《胡笳十八拍》的真伪,及《孔雀东南飞》的时代和作者,游先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后多被学术界接受,成为定论。也有些问题,游先生的看法随着时间有些变化,如五言诗起源的时代,苏李诗、《柏梁台诗》的真伪等。

  《讲义》以科学的研究方法阐述文学史,对每一时代的文学,无不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状况、时代特征、社会思潮来说明外部环境对作家和文学发展的影响,认为:文学为时代之写真,诗歌即政治之反响。如谈到魏晋文学,不仅分析了社会风气败坏和玄风兴盛导致文艺思潮的变革和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也分析了晋代重韵律词藻的文艺思想影响南朝的诗赋风格并进而导致隋唐文体和诗体的变化。

  《讲义》具体阐述了各种文学体裁由盛而衰的轨迹和原由,内容充实丰富,列举作家众多、繁简得当,对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手法分析入微。《讲义》还对民间文学给予高度评价,如认为国风“在《诗经》中之位置为最高”;汉乐府《相和歌词》等中的“古辞”及《鼓吹曲》之《铙歌》“究其文艺优美,且能充分表现人生之真意者,殆非其时陈陈相因之贵族文学所能望其项背”;认为两汉乐府“影响于文学者甚巨”,其“衣被词林之功不为小”,并导致五言诗的崛起;认为晋世乐府之《子夜歌》为“绝妙之歌诗”等。无论从研究方法、内容还是编写次序来看,《讲义》都是成熟的文学史著作。

  《先秦文学》是很短时间写就的,但由于游先生对先秦文学用功很深,对古文献极其谙熟,这本书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首先,游先生明确提出了文学史研究的任务,指出:“我国历史至长也,作家与篇章至夥也,其间文学与学术政治社会种种关系尤至复杂,卒不可理。是故治文学史者,贵得其要,其要维何?如说明文学之变迁及其盛衰之状况也;推求文学变迁与盛衰之因果也;考证篇章之真伪及其时代之先后也;评断文学之价值也。凡此四端,皆文学史家之所有事也。”不仅是游先生治文学史的准则,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方向。其次,游先生从大量古籍中发掘出古代文化和文学诸多珍贵宝藏,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向我们介绍了中华文明和文学源头和早期发展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专门设立了《先秦之小说》一章,并有独到的见解。根据古籍中的诠释,游先生将先秦小说分为四类:歌谣谚语、神话传说、寓言设语、隐语廋词,从古书中爬梳出大量的例证。在这一章里还专门介绍了《山海经》和《穆天子传》,这些都体现出游先生广博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术底蕴。

  《先秦文学中国文学史讲义》的另一大特色是将游先生1964年在北大的讲义《左传讲录》作为全书的附录。这是唯一完整保存的游先生未发表过的专书讲义。讲义除了对以往众说纷纭的《左传》名称和作者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阐述了《左传》的时代和文章特点之外,还有“学习《左传》应该注意的几件事”和最后部分专门的“《左传》研究法”,这些都可以为研究者指点方向和途径。《讲录》还附有游先生总结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各国政治变革大事年表》,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左传》的内容;另有多篇《左传》文讲析,细致地分析了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之美。《讲录》对如何学习和进一步研究《左传》提供了指导,对读者有极大的示范意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