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祖道:中国纪实摄影的先行者

2014-10-21 |

○石湾

晚年张祖道和他的三本著作:《江村纪事》《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刹那——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剪影》。

  2012年,九十高龄的张祖道荣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大会宣读的颁奖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考入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社会学的训练和背景奠定了张祖道一生摄影的基调。他在革命时期随军转战南北,和平时期进入媒体继续从事报道工作。他带着学者的思考,以及文化自觉的态度记录了丰富的人文世界。上世纪四十年代清华园的校园生活和北平天桥街头的艺人,随潘光旦、费孝通学术调查拍摄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文献,以及众多的文化名人影像,都是中国摄影史上的珍品。他是中国纪实摄影的先行者。”

自我退休后,养成了晚睡的习惯。104日晚,在厅里看完中网女双决赛电视实况转播,就已十一点半钟了,早在里屋躺下的妻子对我说:“你今天就别上网了,早点回你屋休息吧。”我“嗯”了一声,但洗漱后想到也许还有文友新发来的电子邮件需要回复,就进书房打开了电脑。呀,还真的有一个新邮件:《刹那——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剪影》。我打开文件一看,标题下的说明文字把我惊呆了:“惊闻西南联大张祖道先生仙逝,特别制作了一组音乐幻灯片,以兹纪念。本片根据张先生原作制作,为纪念片之一。”这组音乐幻灯片共选用了十六幅张祖道拍摄的文化名人的照片,其中包括齐白石、梁思成、林徽音、费孝通、周扬、夏衍、老舍、梅兰芳、刘开渠、吴祖光、新凤霞、艾青、徐迟、田间、黄永玉等文化名人。最为罕见的一幅,竟然是前清慈禧太后御前女官、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女舞蹈家裕容龄。裕容龄生于1882年。这幅照片摄于19574月,裕容龄当时已七十五岁,我想,也许这就是她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了,弥足珍贵。这组音乐幻灯片配的是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深情、沉郁的男低音催人泪下。看完这组音乐幻灯片,我立即给友人作了回复:“谢谢您给我发来张祖道拍摄的一组文化名人照片。张是我在《新观察》时的老同事,他离休后还与我有过合作与交往。我竟然不知他在8月逝世了。他是一个值得我敬重和怀念的人。”

费孝通先生 (张祖道 摄)

梅兰芳先生 (张祖道 摄)

在张祖道的摄影作品中,弥足珍贵的一幅是前清慈禧太后御前女官、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女舞蹈家裕容龄。这幅照片摄于19574月,裕容龄当时已七十五岁,也许,这是她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了。

  我是1980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参与《新观察》复刊的筹备工作的。我报到后,在编辑部里唯一认识的人,就是张祖道。这是因为“文革”中我俩都曾下放在文化部团泊洼“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当时他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组成的二连,我则在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中国戏曲研究会组成的三连,虽在田间干活和开全校大会时常能碰面,但因那时从不谈各自原先从事的专业,所以仅是一般的认识而已。《新观察》复刊前,归队的男编辑记者只有五人。除张祖道而外,还有卢盛法(费枝)、朱行、潘德润、许法新。他们五位中,其中四位互相称呼都是老卢、老朱、老潘、老许,唯独称呼张祖道为“老道”,让我们几个不明就里的新编辑记者以为他是“道士”出身。后来我才打听到,之所以习惯叫他“老道”,不只是他名字中有个“道”字,更因为他出道比其他老同事要早得多。

张祖道1922年生于湖南浏阳,1945年入西南联大社会学系就读,师从潘光旦、费孝通,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23日,他亲历了北平和平解放,拍下了人民解放军举行的入城仪式。随后参军南下,在《前线画报》当记者,与新华社资深记者穆青一起工作。1952年起任《新观察》杂志摄影记者。在《新观察》杂志,张祖道干了两件一直为同事和他本人津津乐道的事情。第一件是1956年,社会学领军人物潘光旦到湘鄂川一带进行实地调查,认别土家族。那时土家作为单一的民族还没有得到确认,被外界认为是瑶族、苗族或者是汉族。潘光旦向《新观察》杂志点将,要他的高足张祖道随同前往拍摄照片,并许诺此行的文章将在《新观察》上独家发表。张祖道高兴地领受了任务,随恩师调查了六十五天,路过十八个县市,行程七千多公里,沿途拍摄了大量的风土人情。他感慨道:“我不仅耳濡目染,从潘光旦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也领悟到摄影是观察、调查、见证事物的方式,社会学的调查态度就是老老实实,尽可能做到全面客观。今后,我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拍照。”可以说,这句话贯穿了他整个的摄影生涯。第二件是他的另一位恩师费孝通,决定于19575月重访成就自己学术高峰的老家江苏省吴江县江村,特邀他一同前往。费先生对他说:“你就专心拍摄,我不提什么要求,就拍村子里农民的生产和日常生活。”这次圆满完成拍摄任务回来,费先生的《重访江村》一文就在19576月的《新观察》第十一、十二期上发表,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幸的是,费先生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一文,不久就被打成了“大右派”。不仅《重访江村》终止了连载,而且《新观察》杂志也成了反右运动的重灾区,随后被迫停刊。到19821月,平反改正后的费先生第四次访问江村,张祖道又赶赴吴江,师生俩再度合作。返京后,费先生在江村所写的《漫谈养兔》一文就在《新观察》半月刊当年的第五期上发表,配发的三张照片当然又是张祖道所摄。此后不久,费孝道先后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了。但他一旦有了新作,总是让爱徒张祖道亲自去取,交由《新观察》杂志发表。因此,尽管张祖道在杂志社一直是个连组长都未当过的“大头兵”,但在同行们的心目中,他绝对是个真正的“无冕之王”。

我的学生张祖道在清华社会学系学习的时候已经初步掌握了摄影,结合他学习的社会调查方法,拍到一些如天桥等北京社会的平民生活。

  五十年代中期,祖道又随潘光旦老师进行土家族地区的实地民族社会调查,并伴同我多次去苏州吴江的江村调查。

  祖道以其五十多年的摄影实践,称得上是一名田野调查的摄影者,摄影的田野调查者。

  是为贺。

费孝通 2003329

时年九十三岁

  作为资深记者,张祖道对我们几个新来乍到的年轻编辑十分关心,时常来问我们,有什么采编的文章需要他用图片配合?一开始我在文艺组,兼管体育方面的稿件。因当时中国女排在争夺奥运会代表权的比赛和南京国际邀请赛中,力挫了日本、韩国和美国女排,大振国威,而中国女排教练袁伟民又是我高中同学,我就顺利地到国家体委组到了一篇题为《中国女排》的长篇报道。我告诉张祖道后,他立即去体委拍回来了袁伟民和十二位队员的照片。他的工作做得十分细致,在照片下方标出了每个队员的排号、年龄和身高。如郎平照片下标的是:(1号)、19岁、身高1.84米。这应该是国内媒体全面报道中国女排崛起的第一篇文图并茂的文章,令我至今难忘。接下来我与张祖道的合作,是采访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几十场演出,他都是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赶场子,拍下了近千张舞台演出照片。我采写的《歌声唱彻月儿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巡礼》在1980年《新观察》第八期上刊出时,除封二用了他拍摄的哈萨克族舞蹈《刁羊》外,文章只配发了两幅照片:蒙古族独舞《鹰》和朝鲜族的《淘米舞》。我很有些歉意地对他说:“您辛辛苦苦拍了几十个胶卷,只刊用了三张照片,真对不起您。”未料,他笑道:“全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舞蹈节目,要不是有这次会演,我怎么拍得全呀?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将来,这些未刊用的照片,都是宝贵的资料啊!我过去是学社会学的,就是对拍摄这样纪实性的作品感兴趣。”

为有机会常到外地走走,采写一些反映经济改革的报告文学,1981年下半年,经主动请缨,我调到通讯报道组当记者,接受的第一次任务,就是去甘肃省武都专区采访农村改革的“大包干”。临行前,张祖道对我说:“山区路陡坡险,要不是我已年近花甲,实在跑不动了,不然我一定陪你去采访。”接着他又问我,“你会拍照吗?”我说:“像我这样农村出身的大学毕业生,连结婚照都没有钱去拍一张,哪买得起照相机这样的奢侈品啊!”他告诉我,他在西南联大时就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起初也买不起照相机,总是借同学的一台折叠式的皮老虎相机试手。直到抗战胜利一年后,才在王府井淘到了一台老式的蔡司依康旧相机。不料第二天就拍下了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大游行的场面。后来,又用这台旧相机记录了194923日解放军入城的全过程,和北平和平解放大会挂起的第一版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讲完这些,他说:“我们摄影美术组有几台淘汰下来的旧相机,你带一台去采访吧,拍照的基本要领不难学,我来教你。”他手把手教了几次,当我初步掌握拍摄技巧之后,他又嘱咐我说:“你一定要注意观察生活,千万不要让人家摆姿势,喊什么‘一、二、三,茄子’,要学会在瞬间抓拍真实的场景。”那次,我从甘肃、陕西采访回来,写了三篇报告文学在《新观察》上发表,所配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张祖道为我冲卷洗印时说:“你初学乍练,拍成这样就不错了。关键是你若不带相机,到那些穷乡僻壤去采仿,谁能为你提供这些真实纪录农村改革的照片呀!”

叶浅予先生 (张祖道 摄)

  1990年,北京有家杂志改刊,临时聘我去当主编,搭班子时,我就想到了已在1987年离休的张祖道,到他家去请他出山。那天,他让我看了他家的无价之宝:一只金丝楠木箱子。这只箱子是那年随潘光旦先生去作社会调查时花七元钱买的。他近半个世纪来拍摄的照片底板和资料卡片,全都装在这箱子里边。他说,你需要用什么样的老照片,我立马就能找出来。当我说到杂志改刊号上准备发一篇题为《毒品犯罪的死灰复燃》时,他就说:“你没见过旧社会的人抽鸦片烟吧?我有一张这一场景的照片,现在就可以给你找出来。”办刊期间,他还和我一同到中关村去采访。望着林立的高楼大厦,他感慨道:“1949年前,这里还是郊外的一个破旧的小村庄。我家里还有当年拍摄的中关村照片哩!”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我应邀到中关村去看一个展览,见到中关村管委会的宣传干部,问他们有没有半个世纪前中关村的老照片。他回答说没有。我就把张祖道的联系方式告诉了他。他连声说:“这样的老照片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太感谢您提供的这个重要信息了。”

1992年底,我申办《作家文摘》成功,创刊后深受读者欢迎。一天,张祖道兴冲冲地来找我。他知道我手下只有几个编辑,忙得不亦乐乎,就说:“我来帮帮你吧。”我说:“文摘类报纸,所用图片都是原发图书报刊上的,不用摄影记者。”他笑了:“这我知道。你们不是还没有物色到专职校对吗?我来帮你看看校样还是可以的。”我曾听他说过,巴金的《随想录》再版时,他曾主动当起了校对,结果还真的发现了几处错误,赢得了巴老的赞许,并送上大三十二开线装五卷本《随想录》表示感谢。但我考虑到他已年逾古稀,又是近视眼,再干校对工作太吃力,就婉谢了他。我说:“还是赶快把你的照片资料整理一下,你又能写,出几本有价值的书吧!”20024月,我写了一篇《生正逢时——我所认识的吴祖光》,在一家大型刊物上发表时需要配发照片,这时我就又想到了张祖道。打电话给他的第二天,他就把他拍摄的七八张吴祖光不同时期的照片送到我家来了。其中最为珍贵的一张,是19566月吴祖光和《新观察》记者龚之方坐着马车随新凤霞到杨三姐的故乡去演出《杨三姐告状》的照片,令我深受感动。那天我问他:“你回忆摄影生涯的书写得怎么样了?”他回答:“学不会用电脑了,正在写着呢,慢慢会一本本写出来的。”他果然没有食言,从2007年开始,就在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连续出版了《江村纪事》《1956,潘光旦调查行脚》《刹那——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剪影》三本书。日前,我到首都图书馆查阅了不外借的这三本书,看到装帧精美的《刹那》画册的封面上,衬底的是约一百六十个金色的名字,右上角头一个是胡适,左下角末一个是郁风。可以说,几乎包罗了近现代所有的文化名人。最令我惊奇的是,其中居然还有茅盾文学奖的得主迟子建。这张照片摄于1997412日,当时他已是七十五岁高龄了,离休也十年了,他依然执著于他钟爱的纪实摄影事业,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多让人敬佩啊!

这是张祖道先生所摄吴祖光不同时期照片中最为珍贵的一张:19566月,吴祖光(右)和《新观察》记者龚之方(中)坐着马车随新凤霞到杨三姐的故乡去演出《杨三姐告状》。

  2012年,九十高龄的张祖道荣获第九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大会宣读的颁奖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考入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社会学的训练和背景奠定了张祖道一生摄影的基调。他在革命时期随军转战南北,和平时期进入媒体继续从事报道工作。他带着学者的思考,以及文化自觉的态度记录了丰富的人文世界……他是中国纪实摄影的先行者。”

  诚哉斯言。这样一位一生老实做人干事的老同事、老朋友悄然驾鹤西去,教我如何不想他?

转自《文汇报》20141020

相关新闻

  • 072022.01

    张祖道:有社会学自觉的摄影家

    摄影之路始于清华园张祖道,1922年2月7日出生在湖南浏阳东乡的一个小山村。那个时代的湖南农村普遍贫穷,但外部世界的新鲜“玩意儿”却没有被阻隔不入,小集镇里居然也有了简陋的照相馆。一次难得的照相经历激起张祖道幼小心灵里的好奇。他看到:照相师傅把头钻进一面红一面黑的大方布罩,在里面鼓捣几下又钻出来,一边嘴里叫着“坐好、别动”,一边把相机前的圆盖取下,手臂优美的一忽悠,马上又盖上圆盖...

  • 272022.11

    纪念赵元任诞辰130周年 纪念张祖道诞辰100周年∣赵元任张祖道纪念展览在清华大学揭幕

    “原来大师还有这么好玩的一面”……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一楼展厅,几位参展者围在“灯箱”前面,看着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赵元任留下的“滑冰五部曲”影像感叹道。与此同时,部分师生驻足在新清华学堂和校史馆外宽阔的广场平台上欣赏张祖道的优秀摄影作品。11月16日下午,在学生艺术团合唱队悠扬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歌声中,“好玩儿的大师——赵元任影记”和“张祖道镜头下的清华”纪念展览揭幕仪式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

  • 312012.05
  • 192016.04

    陈茹玉院士:中国有机磷农药研究先行者

    支撑她在学术上取得如此成绩的正是她的座右铭:“能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 092014.09
  • 012023.12

    范源廉:百年变局中的教育现代化先行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并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1840年以来的历史启迪我们,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思想和实践范式的落后必将带来国家的整体落后。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在一个愈发不确定、不稳定的时代,...

  • 052011.05
  • 062020.01

    中国存储系统的先行者——记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

    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上起课来激情澎湃,谈起研究来妙语连珠……你或许不太相信,年过七旬、白发苍苍的郑纬民现在仍是课题组里每天最早到达实验室的那个人。组里的....

  • 082008.10
  • 162009.02

    王彦深:深圳特区复合型管理的先行者

    记深圳市建筑设计总院原副总工程师王彦深本文主人公王彦深,他是伴随着深圳的改革步伐走出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复合型管理人才济济的深圳,王彦深凭着敢闯敢试的开荒牛精神,成为深圳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先行者。深圳建筑设计总院成为最早配置电脑、CAD出图率最高的设计单位;接受建设部推行ISO900系列标准的全国试点单位的委托……这些业绩的背后,都凝聚着王彦深的心血。受父亲影响,走进清华土建系 1938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