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汪曾祺——这个人让人念念不忘

2014-09-28 |

○苏北

手里有一本《汪曾祺早期佚文》,是我自制的一个装订本。牛皮纸封面,目录页码齐全,有模有样的。内中所收都是汪曾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小说,统共有二十来万字。我想,要让这些文字被更多的人读到,交给出版社编辑一本《汪曾祺佚文选》才好。我知道还有许多读者和我一样,喜欢这个可爱的老头;有些已经是八零后、九零后,或者是二零零零后了。这些迹象我们从网络上的微信和微博中就不难见出。

我知道,喜欢汪曾祺是一件快乐的事,甚至是一件“高雅”的事,因为读汪曾祺的人似乎都有那么点“文艺”的样子。

虽然我写过一些汪曾祺的文章,对汪曾祺可以说比较了解,对他的趣闻轶事,也知道得不少,可近几天偶尔听朋友说他的一段故事,还是让我喜欢得不行。这个故事的亲历者是徽州人程鹰——

话说1991年,汪曾祺和林斤澜老哥俩受邀到徽州游玩。当天晚上,市里接待,颇隆重,汪显然不喜欢这样的热闹,席间逮到机会,便对市里陪同的领导说,明天就让小程陪我们就行了。领导见汪诚恳(在喝酒上也可看出),而且酒喝得不错,就应允了。

第二天一早,程鹰赶到宾馆,正好汪已经下楼,正准备去门口的小卖部买烟,程跟了过去。

汪走近柜台,从裤子口袋里抓出一把钱,数也不数,往柜台上一推,说:“买两包烟。”——程鹰说,我记得非常清楚,是上海产的“双喜”,红双喜牌。卖烟的在一把钱中挑选了一下,拿够烟钱,又把这一堆钱往回一推,汪看都没看,把这一堆钱又塞回口袋,之后把一包烟往程鹰面前一推:“你一包,我一包。”

晚上程鹰陪汪、林在新安江边的大排档吃龙虾。啤酒喝到一半,林忽然说:“小程,听说你一个小说要在《花城》发?”

程鹰说:“是的。”

林说:“《花城》不错。”停一会儿又说:“你再认真写一个,我给你在《北京文学》发头条。”

汪丢下酒杯,望着林:“你俗不俗?难道非要发头条?”

林用发亮的眼睛望着汪,笑了。

汪说:“我的小说就发不了头条,有时还是末条呢。”

老头儿来了兴致,又说了一通:“我的一个小说,转了七八家,都不能用,最后给到东北一个《海燕》,说能发,我写的是一个手艺人,里面有一句话,写手艺人‘走进了他的工作,’编辑说不通,要给我改成‘他走进了他的工作室’。那时候的手艺人,有什么工作室?”

汪说完,也用发亮的眼睛,望着林和程,抿嘴笑。程鹰是在酒桌上说的这个故事。程鹰穿着白色亚麻的衣衫,人清瘦,有点仙风道骨的样子。故事说完,程鹰低声说:“我喜欢这个老头儿。”

一个人让人喜欢,有时很难;有时也并不难。一个细节,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一说——有一个叫时风的人,给汪曾祺写信,想请汪先生给他画一幅猫,并随信寄了50块钱。汪回信说:

时风先生:

来信收到。我不善画猫,且画猫为中堂者亦少见。检近作梅花一幅以赠,这也算是小中堂了。

寄来的五十元敬还,另寄。我作字画从不收钱,尚祈见谅。

即候时安!

汪曾祺(115日)

这是我从网上搜来的汪的一封信,不知写于何年?时风也不知是何许人也?

还有一封信,和这封信内容一样,也是关于索画的事。是个叫麦风的沈阳人,1995年认识了汪,去过汪先生在蒲黄榆的家。初次见面不好开口,回到沈阳,便给汪先生去了一封信,试探看能否购买一幅画。汪收到来信,即画了一幅花卉寄去,并附一信写道:

麦风同志:

索画之函今日才转到我手中,当即命笔。我作画不索酬,请勿寄钱来。

曾祺问候!

19951014日又一次麦风去汪家,刚进门坐定,汪先生就拿一幅画放在他手中,说:“早晨画了一幅画,送给你吧。”麦风欣喜异常,那是一幅荷花图,墨色的宽宽大大的荷叶,黄的花蕊和粉的花,墨色淋漓,临风自得。

以上的这些细节,都让我们心中温暖。我与汪先生生前有些交往,深切地感受过这种特殊的温暖。这种温暖非常奇怪,他不是一般的师生情、朋友情,这里面爱的成分很多,而且一言两语难尽。也许这只是老一辈人的风范,也许西南联大出来的人,都有点这个样子。谁晓得呢!

一个人总是让人念念不忘,我想从以上的描述中,也不难找出答案。

201494

转自《文汇报》2014920

相关新闻

  • 152017.03

    凸现完整的汪曾祺

    在当代小说家中,我最喜欢汪曾祺,但一直感觉他是一个很难归类的作家。汪曾祺差不多是唯一一个在中国现代和当代两个文学史时段都写出了具有同等分量的作品的作家....

  • 162017.10

    汪曾祺的签名本

    汪曾祺真是个好老头。他去世这么多年了,影响力还那么大,生卒的纪念日总还有人记得,为他举办纪念活动,家乡为他扩建文学馆。这些年来,一些学者和文学爱好者不....

  • 182015.12

    汪曾祺写序

    汪曾祺一生没有让别人给他写过序。他年轻时,20世纪40年代,出了第一本小说集《邂逅集》,收入短篇小说8篇,包括后来很有名的《鸡鸭名家》和《复仇》。

  • 292017.03

    汪曾祺之“芝麻”与“西瓜”

    汪曾祺对惯常意义上所谓宏大、辉煌、壮丽的东西好像不太感兴趣,甚至有些犯怵,无从下手。

  • 102021.03

    汪曾祺:人间知味者

    汪曾祺是散文大家,六十岁之前却写得很少。1950年之前的散文,有现代主义之风,段落很长,夹杂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识流和悬想,受到沈从文《烛虚》《潜渊》一类散文的影响,但还处在学徒阶段。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间,写出了《国子监》那样的佳作,好东西仍不多。其间写得最好的,也许要算《汪曾祺全集》第十二卷所收的书信。此前写给好友朱奎元的信最多,青春的...

  • 232017.05

    汪曾祺的迷人细节

    我阅读汪曾祺三十年,写了一些文章,但更多的是收集到不少有关汪曾祺的细节。细节总是充满活力,它不一定非得指向什么,但细节就在那里,人们听到或者看到,多半....

  • 032022.01

    水流云在——汪曾祺的昆明情结

    一般人都喜欢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而汪曾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却不是这几篇,而是描写昆明文林街叫卖声的《职业》。这篇小说很短,不过2000余字,然而汪先生前后写过四次,第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初又写了三次才最后定稿,也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小说发表之后,没有太多的反响,编者、读者和评论界都没有予以关注,于是,老先生在《北京晚报》写了篇《〈职业〉自赏》,这对于低调不喜欢张扬自己...

  • 052018.01

    汪曾祺与钱锺书

    汪曾祺在一篇回忆西南联大同学的散文中说:西南联大的“几个研究生被人称为‘无锡学派’,无锡学派即钱锺书学派,其特点是学贯中西,博闻强记”(《未尽才——故....

  • 102018.01

    汪曾祺与西南联大

    提起汪曾祺,人们会想到他是沈从文先生的高足,京派第四代作家的代表,但从文学成就看,汪不如沈。其中原因很多,有一条常被忽视:在沈之外,汪曾祺另有师法,故....

  • 092016.09

    汪曾祺给我的五封信

    日前,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她自报家门:“我是汪曾祺的女儿汪朝,正在编我父亲的全集。……我想,明年是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能出他的全集,当然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