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缅怀恩师潘隐萱先生

2020-12-15 | 李晓雨(1987级电机) |

还是上月初在出差的路上,从微信群中获悉我的恩师潘隐萱教授因病于1112日去世的消息。在此之前就得知,恩师最近身体一直不太好,但他仍以九十余岁的高龄与疾病顽强地抗争着。得此噩耗,我的心情十分沉痛,不时想起做学生时以及毕业后曾与潘隐萱先生在一起的经历,记起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对我的谆谆教诲。一种悲伤压抑月余,今撰写此文,以缅怀对潘隐萱先生的纪念。

恩师祖籍江苏宜兴,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毕业后留校。1952年院系调整时,先生转入清华电机系任教。“文革”前,恩师曾调到清华水利系搞水电工程十余年,直到“文革”结束后,又回到电机系执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恩师曾受国家派遣,赴伊拉克参与某水电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并带几名毕业设计学生一同前往。回国后,他一直从事钢铁、化工等大企业供电系统谐波检测与治理领域的科研工作。从水电厂建设转到发电厂建设,再到供电系统谐波治理,恩师从未停止学习、钻研、实践的脚步,并且总是那么较真求实,追求更安全、更可靠、更准确。先生在我国快速发展的那段时期,默默地工作、奉献了五十余载。

电机系本科毕业设计海外(伊拉克)答辩(潘教授时任海外水电工程项目电气技术组组长、答辩委员会主任)

1987年考入电机系读本科,1991-1992年期间在电机系基本电工教研室,师从潘隐萱先生做毕业设计。那时清华本科还是五年制,学生有半年多的时间做毕业设计,特别是最后一个学期没有课程,全时在课题组做毕业设计。我毕设的题目,是有关齐鲁石化公司离子膜烧碱分厂整流电源的谐波检测及治理问题,课题源于电缆头连接处经常被击穿,怀疑是由谐波引起的局部过电压所致。在恩师的指导下,我查找文献资料,建立数学模型,提取供电系统实际参数,并进行仿真计算。这样一步步下来,我逐步掌握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

我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在现场进行实验测试的那几天,从实验方案的拟定,实验仪器及实验线路的接线和调试,以及实验测得波形的录制、实验数据的读取,恩师都是每每事必躬亲。从恩师的言传身教中,我体会到了清华老一代教师身上具有的严谨学风和工作作风。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一个测试环节,同组一同学负责操作录波仪,以实时记录被测电压、电流的波形。恩师发现,录波仪的工作状态当时设置的不是“信号实时录制”,而为“信号回放显示”,于是马上就把我们同去的学生们都召集在一起,给我们讲解现场实验测试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错误的实验数据所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强调实验不仅要动手动脑,而更要用心,要求我们都要做到3HHandsHeadHeart)。也就是这次赴齐鲁石化的现场实验之行,无形中也引导我后来就在山东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征程。

潘教授带学生海外考察实习(伊拉克)

在与先生的接触中,他常跟我们回忆讲起自己曾走过的道路。他在抗战时期,曾目睹过刺刀下的国人曾饱受的欺辱,也参与过国共内战期间“反饥饿、反内战”的爱国学生运动。先生回忆到,曾因参加过开国大典庆祝游行活动而倍感自豪,尽管当时他还是学生,就以工作人员身份承担了大典广播音响的后勤保障工作。回忆起院系调整后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先生当时是年轻教师,突然改学俄文并要马上会用俄语带来很大压力;讲到1958年“大跃进”期间,为使清华的自备电厂马上就能发电,先生跑遍京城的各个角落去找一种电工器材,没有找到,最后就想方设法、土法上马地完成了任务。现在回忆起当年先生给我们讲述他最难忘的这些往事,让我深深地体味到恩师那一代老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他们为建设新中国所迸发出的使命感,也感受到了他们那一代人历经多次政治运动的波折命运。

在先生近一年的悉心教诲和指导下,我在电气工程学科方向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后来便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伴随一生的电力科研及产业化之路。与先生在一起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从先生身上学到的知识和做人道理,却足以让我受益终生。我始终不会忘记,先生对我们的教育和管理是何等地认真。恩师治学严谨,在专业上始终追求“精深专”。他经常教导我们:做研究,既要专注一个专业的深耕细作,又要时刻把握本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更要思维开阔,以系统性思维寻找、确立解决问题的更好方案。恩师为人和善,总是不计个人得失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是学生们勇往直前的坚实后盾。

当年我毕业时,恩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从清华毕业,你要拥有两样东西,一是过硬的本领,二是社会责任感。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作为清华学子,我们还应该思考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对国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光阴似箭,世事沧桑。无论春华的大学阶段,抑或在异乡工作,恩师当年的谆谆教诲,仍经常萦绕在我的心中,尽管我们相隔一方。

1992年,我从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最初几年曾在韩国工作。1996年我回到国内,来到青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我一直牢记着潘隐萱先生的教诲,希望运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祖国和社会。从磁性器件行业到新材料行业,从电力电子到新能源汽车、国家大科学工程等领域,从搞技术的后来者到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打赢竞争对手在美国发起的“337”调查战,一路走来,我努力践行着先生指引的方向,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28年过去了,岁月的流逝,诉说着时代的沧桑变化,但潘隐萱先生当年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刻下的印记却依然珍贵如初。即使已取得阶段性成绩,但我仍然会谨记清华的校训和先生的教导,会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去回应初心。我深知,唯有努力地工作,才是对恩师潘隐萱先生最好的报答。未来,我和我的团队,还将沿着高端磁性材料及器件这一充满挑战的技术及产品研发方向不懈攀登、执着前行。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几年前,恩师曾托人从北京带给我两盒稻香村的点心。恩师是江南人,虽然到京求学后就一直生活在北京,但他在世时,一直还爱吃带有江南风味的稻香村糕点。这种甜蜜酥脆的美好感觉,一直温暖着学生的心田。


【作者简介】

李晓雨,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87级校友,现任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青岛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岛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青岛校友会副会长,兼任国家非晶节能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等职务;曾荣获国家科技部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称号;一直从事电力电子、磁性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主持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30项,荣获省、市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5项。


相关新闻

  • 162021.06

    缅怀恩师潘隐萱教授

    电力科研及产业化

  • 132008.10

    王大珩:缅怀恩师叶企孙先生

    值此叶企孙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我荣幸地被邀请参加纪念大会。

  • 112020.08
  • 062022.05

    众弟子缅怀恩师李三立院士

    惊闻李三立院士不幸因病辞世,我们这些弟子都以各自的方式缅怀了李老师生前的方方面面,表达了对李老师的追思。本文试图把这些点点滴滴都汇集到一起,还原出李老师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寄托弟子们的思念。一、作为学者,纯粹认真对于国家,李老师首先是一位功勋卓著的院士。李老师是一位难得的纯粹的学者。我们诸位弟子们在跟随李老师治学的经历中,都不禁对李老师的学术造诣和治学严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受益终身。王晓...

  • 062015.01
  • 102020.08
  • 152009.06
  • 212022.01

    怀念恩师郑敏先生

    今年1月3日清晨,“九叶诗人”中的最后“一叶”郑敏先生踏上了远行的征程,那一片舞动了一个多世纪的叶子带着它灵动的哲思飘向了天空,飘向了远方,也飘向了生命的永恒。去年初秋我得知先生得了重病,且先生已是年过百岁的老人,对于先生的远行我多少有点心理准备,但先生的离去仍令我神思恍惚,心中久久难以平静。回想30多年前跟随先生读书的7年时光,我的眼前立时浮现出先生与我相对而坐,和我滔滔不绝地探讨中西诗歌、哲学、...

  • 222015.04
  • 232020.03

    纪念恩师李道增先生

    来到清华园,有幸在李道增先生门下学习,是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虽然在校跟随先生身边读书的时间只有三年,但随后在北京大学工作,与清华大学相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