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黄昆:科研经费一分不落虚空地

2020-01-06 | 马爱平 | 来源 《科技日报》2020-01-06 |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特别珍惜国家的科研经费。

“基础研究,也应算一算投入产出,算一算为这篇研究论文所花的钱值不值。”黄昆的一个朴素信念是,“做基础研究,花了钱就应该相应地在科学上作出贡献。”

“黄先生这辈子只申请过一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黄昆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回忆。

1986年,黄昆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位置退下来之后,带领理论组11位研究人员,申请了一个面上项目,为期3年,共2万元。

“项目完成得极好,出了多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在半导体超晶格微结构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朱邦芬说。

经费少,黄昆总是千方百计让“好钢用在刀刃上”。经费多,他更是遵循“一钱不落虚空地”的原则,每当拿到国家科委下拨的大笔经费时,他都如履薄冰,为此写下了4个字:睡不踏实。

“担任所长期间,由于国家重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下拨到研究所的经费较多,尽管这些经费不是他自己用,而是研制器件和材料的研究室用,但黄先生唯恐经费用得不合适,没做出预定的成果,浪费了人民的血汗钱。”朱邦芬说。

当年,黄昆特别欣赏实验人员在独特想法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地搭建实验装置,再做出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对有些人只依靠昂贵的“洋设备”,做些测量工作,并不以为然。

“黄先生对自己的钱却不在乎。”朱邦芬说,“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占国家一丝一毫便宜。他把补发的两万元工资全都交了党费;从不领取出国的置装费和补助费,大量国内外工作信函的邮资全都自己支付;因私事不得不打电话和用车时,必定交费。”

作为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按规定可以定级为“一级教授”,但黄昆主动要求定为“二级教授”,觉得自己与饶毓泰、叶企孙、周培源等老师拿同样的工资,于心不安。

1984年,黄昆作为“斯诺教授”访美,他省吃俭用,用外方资助生活费节余的钱购买了一台全自动幻灯机及调压器,用于半导体所对外学术交流之用。1986年2月,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协会固体物理研究所邀请他参加庆祝弗洛利希80寿辰学术会议,结果,黄昆把外方提供的生活费近80%节余下来买了一台电子打字机,供半导体所外事同志工作用。

人物简介:黄昆(1919—2005),晶格动力学的奠基人,声子物理学科的开拓者,首次提出了多声子光跃迁和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曾任西南联大物理系助教,后考取西南联合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导师为物理学家吴大猷。1945年黄昆作为“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成为布列斯托大学研究生,并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历任英国爱丁堡大学玻恩教授的访问学者和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1951年年底,黄昆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单位工作,先后获199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关新闻

  • 092020.09

    潘龙法:我的科研经历

    毕业工作50个春秋,人就到了“古来稀”的年龄,人生之旅已临末站,正所谓“悠悠岁月去,清华情依浓”。总结感悟回忆自己半个世纪的工作很有意义,也可算作人生中一份神圣的家庭作业。我于1970年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 242022.02

    翟荟:用“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的三层,杨振宁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

  • 232018.07

    科研“双院士” 育人“一甲子”

    刘永坦,1936年12月生。1953年-1958年, 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 112022.08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 142020.07

    施一公:办大学、做科研、育人才,只求创新突破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的手机跑步软件显示,2020年以来,他已经跑了1100多公里。53岁的他隔日一跑,每个月训练量保持在150~200公里之间。

  • 112022.11

    西域边城的科研探路人——访1998级水利系校友孙福宝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22013.09
  • 272018.04

    汪韧:科研就像是长跑

    汪韧的名字寄托了做教师的父亲对他的厚望,而他也确实如父亲期望的那样,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坚持和初心,努力成长为一个坚韧的人。

  • 112022.11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32012.09

    我校增加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月10日,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评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2012年清华大学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政治学、教育学;学科调整后,增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世界史、生态学、统计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