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华校史连载之二 摇曳多变的清华学校时期

2007-11-07 |

史 轩

191210月,随着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成立,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清华似蹒跚学步的孩童开始自己的办学之路。学校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除继续培养留美预备生,并着手培育为国家急需的各领域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即“领袖人才”,希望“成一造就中国领袖人才之试验学校”。

学制变迁与美式教学

清华学校时期学制数次变更。19112月颁布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高等科与中等科各四年;9月即由“四四”学制改为“三五”学制,“高等科三年毕业,中等科五年毕业。”从1913年下半年起,又改为“四四”学制,直到1920年。这年秋天,停招中等科一年级生,1921年改高等科四年级为大学一年级,大一级学生仍为留美预备生。这时,全校从中二到大一,共有七个年级。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正式招收大学一年级生,向完全大学过渡。共招收132人,报到者有93人,这便是清华历史上的第一级学生。当中有王淦昌、夏坚白、李健吾、张大煜及“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烈士韦杰三等。大学部的学生不再是留美预备生,而叫新制生;留美预备部的学生则叫旧制生,至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旧制生最后一级毕业。

清华学校设西学部和国文部,西学部课程、教材等“均仿照美国学堂”,教师中有很多直接从美国招聘。清华在建校之初,清政府外务部就由美国青年会(YMCA)推荐聘请教师来清华任教。19112月,共有17名美籍教师(男8人、女9人)到校执教,也是清华第一批外籍教师,他们承担西学部大部分教学工作。西学部课程的中等科课程主要是英语训练,高等科则是学习美国大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课程。

早期,外籍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1925年以后中国教师逐渐成为清华教师队伍的主角。一方面因清华准备提升学校层次,使自己有能力培养大学生及研究人才,教师队伍成员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则是此时早期清华留美生纷纷返校服务,加上留欧生和从其他大学招揽的中国教师增多。中国教师逐步取代了外籍教师的优势地位,分别担任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主要课程。

当时不仅学校的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而且学校的体育、兵操、课外活动等大多模仿美国学校;学校的行政组织形式,如相继成立的董事会、评议会、教授会等,也几乎全部仿效美国。英语成为学校通用的语言文字,除大多数课程以英语讲授外,学校行政的会议、布告、学校出版的季刊与年刊、校长的训话、中外名人的演讲和辩论会、戏剧歌舞演出等,也大半用英文。再加之,早期清华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均出自外国设计师的手笔,许多建筑材料也是来自美国。这些建筑和清华学堂、同方部,组成了清华早期校园的欧美风格建筑群。英国哲学家罗素访问清华时,感觉“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的大学校”。

清华的学习非常紧张,考试频繁、计分严格,淘汰率很高,在19111921年间淘汰率高达32 %。学生在校学习8年,高等科的三、四年级,相当于大学的一、二年级或美国大学的初级大学(Junior College)。学生毕业后公费送美留学,一般都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1912年,继前三批直接留美生之后,清华学校遣送了高等科毕业生侯德榜等16人赴美留学,这是清华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

实行完全人格教育

清华一开始就注重为学更注重为人,推行德、智、体三育并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完全之人格谓何?其人之一切行动均在法律之内是也。”即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全面发展,养成各种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

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各类出版物也如雨后春笋。在各种活动中,清华学生“意投则合,共策进行,纯然以公益为怀。”学生将组织、参与各种会社团体视为“自动的作业”与“练习的机会”,培养自己“创作的精神”。清华园充满了“高尚合乐的气氛”、“实践合群生活的方式”与“服务爱国的精神。”清华为加强学生训育,经常请名人来校做演讲,杜威、罗素、泰戈尔、李大钊、陈毅、梁启超、蔡元培、颜惠庆等各界名人均曾来校演讲,校园内辩论风气非常盛行。

清华同时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社团,开展课外活动,训练学生的办事能力和组织能力。基督教青年会、孔教会、清华科学社、国情考察会、文学会等20多个团体先后成立。在教育救国论的影响下,学生还先后开办了青年会社会服务团、通俗演讲团、校役夜学、星期六学校等公益服务性组织。通过提倡社会事业,培养了学生的实干精神与社会公德,形成了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与团结合作的精神。早年形成的这种实干、团结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来,成为清华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华提倡体育是强国之必需,从建校始就认识到“于此竞争之世界,欲保存我中国不亡,业与新世界、新社会之人士竞争,以挽救我极危险之老大国,非与德育、智育之外,将前此文弱之旧习,一一扫除而廓清之决不能有济也。”只有人格、体魄健全的人,才能担负起救国、强种的重任。学校专设体育课,并非常重视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冀使同学皆有强健之身体,活泼之精神”,通过锻炼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与公平竞争意识。

清华注意体育普及与提高并重,自建校起成立体育会,校内各类运动会蓬勃展开,“以竞争的方法促运动的进步。” 在普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体育人才。19131925年间12次华北运动会,清华获7次获得团体第一名,并涌现潘文炳、黄元道、杨锦魁、关颂声等一批著名运动员。

当时,清华体育主要由两项:“(一)呼吸运动 每星期一至星期六早晨,有十分钟呼吸运动。……(二)强迫运动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四时至五时有强迫运动。在那时间内,全校学生都穿短衣到操场上作各种运动。有体育教员巡视场际指导一切。”直到1919年春季体育馆落成和各类体育课转移到体育馆内后,这两项训练才取消,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已在清华形成。马约翰提倡的“Fight to the finish, never give in”(奋斗到底,决不松劲)精神更是深入人心。此后的清华,一直坚持重视体育的优良传统,体育精神深深浸透整个清华园。无论是蒋南翔提出“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还是新时期,清华在全国率先开展“体教结合”探索,均是这一传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扬,它让万千清华学子受益无穷。

以严格管理实现理想学生生活

如果说“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是清华的办学目标,那么严格管理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周诒春指出“学生应遵守纪律,如不停罢课,法纪废弛,学校就无和平,学术就无法进步。”因此,清华特别重视学生管理,对年龄偏小的中等科学生尤为严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清华形成良好的校风也与此不无关系。

学校设有“斋务处”专司其事,由斋务长负责,学生一举一动均受严格管制。例如,学生未得许可,不得擅自离校;学生不准饮酒吸烟;每周至少洗澡一次。1915年起,又新订两条中等科管理规则:“(一)凡学生家中汇银须交斋务处代为收管,至学生用时再到斋务处说明用途,始准领用。(二)学生每两星期必写一家信以慰亲心。”清华实行严格的管理,要求学生自治自爱、有始有终,培养学生严谨、遵守制度、洁身自好的生活习性,“无不以培养完全人格为怀”。

除学生管理外,早期清华关于学校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严密而完备,1919年《清华一览》所载各项规则多达90个。大如董事会章程,小如“饮茶规则”、“清华园门口人力车夫应守规则”等。执行这些规章,养成了清华行政、管理、教学等工作守制度、讲效率、“照章办事”的传统作风。罗素曾赞誉清华“一进校门就可以发现中国惯常缺少的所有美德都呈现在眼前,比如清洁、守时和高效。”

清华校训蔚然而成

清华利用庚子赔款退款建立,“明耻”、爱国是清华学生非常自觉而清醒的意识,他们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民族耻辱与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交织在一起,激励清华师生不停地奋斗。

1914115,我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梁启超以“君子”为题在清华演讲,他勉励清华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全人格,要做“真君子”。他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又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他还对清华学子给予厚望:“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蹉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因此,梁启超希望清华学子“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

这次演讲后,清华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这两句话“法天象地”,气魄既大,含义又深,也是中华民族魂之体现。正是在校训精神的激励下,清华万千学子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清华校训也因此成为梁启超留给清华的巨大宝贵财富之一。

“五四”火炬燃烧在清华园

191954,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城内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游行示威,并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章宗祥。当日下午,城内消息传到清华,使得远离市区偏僻闭塞的清华园沸腾起来。当日晚,高等科二年级学生闻一多连夜赶写了岳飞的《满江红》并贴在饭厅门口,以表收复失地的决心。

次日,清华学生召开会议,当场一致通过了三件事:(1)与北京学生采取一致行动,宣布从即日起罢课;(2)组织成立“清华学生代表团”;(3)派代表与北京各校联络,互通声气。下午,各校学生在北大法科召开全体联合大会。清华派代表黄珏生等参加,并当场宣布:“我校僻处西郊,(昨日)未及进城,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

7日,清华学生代表团正式宣布成立,当日出席代表共有57人。代表团负责的事务有组织游行演讲,派代表往各省联络,派代表会见各国公使,致电巴黎和会要求主持公道等。9日清华校园内挂半旗,各处电线杆上都贴着“勿忘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标语。全体同学在体育馆举行了“国耻纪念会”,会上决议通电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要求拒绝签字。全体同学庄严宣誓:“口血未干,丹诚难泯,言犹在耳,中岂忘心。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九日,清华学校学生,从今以后,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此誓。”散会后,还在大操场上焚烧了校内的日货。

“五四”游行大示威后,城内各校很多学生领袖被反动当局逮捕。各校代表应清华学生代表团的邀请,到清华工字厅内开会;决定为了营救被捕同学与扩大“五四”影响,各校组织宣传队立即上街进行宣传活动。634两日,各校共出动了几千学生上街宣传。清华同学也组织了“救国十人团”和18个宣传队(每队有510人)奔赴城内开展反帝爱国演讲。清华在63100余名同学进城演讲,被捕达40余人;4日进城演讲人数增至160余人,被捕者近100人。学生的爱国运动获得北京各界人民和上海工人的支持,宣布罢市罢工,下午北京政府迫于压力同意释放学生。学生的运动一直坚持到68。后来628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胜利。

伴随着“五四”运动,各种新思潮涌入清华园,引起了广泛的评议和辩论,促进了清华学生的觉醒,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开始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路。1923年施和他的同级同学徐永 、胡敦源、章友江、罗宗震、梅汝 及女师大附中学生罗静宜等8人,在“唯真学会”内部又成立了一个名为“超桃”的秘密核心组织,提出了“政治救国”的主张。1924年秋,施 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学习东方史;19273月在美国加入了共产党,成为清华留美学生中最早的共产党员。

革命的火种也在清华园悄悄点燃,经过从“五卅”到“三一八”一系列革命风暴的洗礼,在清华学生中锻炼出了第一批共产党员。192611月,从燕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的共产党员王达成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当时,北京市党组织负责人陈为人向王达成介绍清华已有2名共产党员,一名是雷从敏(在校时名为雷从民),一名是朱莽。王达成和他们两人联系上后即在清华三院开会,正式成立了中共清华大学第一个支部,王达成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从此以后,清华党组织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团结师生为争取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清华留美生英才辈出

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至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先后培养毕业生973人,其中被派送留美的有967人(另有6人未出国),加上最初三批直接留美生180人,幼年生一班12人,考选直接留美女生七批共53人,专科生(别校大学毕业)九批共67人,总计1279人;此外,还有以“庚款”津贴的留美自费生476人,特别官费生10人,各机关转入清华的官费生60人和“袁氏后裔生”3人。其中,专业分布为:理工类占41.2%,商科类占11%,农医类占10.5%,文史哲占7.2%,政法类占24.5%,军事占2.2%。这些留美生大都抱有一腔爱国热忱,虽身在北美却心系祖国,学习刻苦认真和各学有专长,在此后诸多领域均成就斐然。

这一时期的清华学子,后来许多人成为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如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金岳霖、吴宓、叶企孙、周培源、张钰哲、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杨廷宝、梁思成、顾毓琇、贺麟、王力等。在1948年评选出的第一届中央研究院81名院士中,此一时期清华校友29人,占总数的35.8%。在1955年公布的首批236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此一时期清华校友34人(其中含津贴生5人),占总数的14.4%。他们以自己的专长与敬业,为祖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