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科研实力持续增强 自主创新成果丰硕——清华大学“十五”期间成就介绍(之三)

2007-11-01 |

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围绕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清华大学科技工作跃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科研经费逐年增长,2005年达13.9亿元,比“九五”期末接近翻一番,历年经费总额一直居全国高校首位。

5年间,SCIEIISTP收录清华师生发表论文数一直居全国高校首位。自2003年起,发表的SCI论文被引用次数跃居全国高校第一。

5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励50项,其中二等奖以上的获奖数比“九五”期间增加1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02项;获国家专利金奖3项、优秀奖12项。至2005年底,母校历年获得的国家级奖励总数达到329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

5年共获得中国专利授权1933项,其中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85%,历年授权数居全国高校首位。

加快科研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

凝聚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研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努力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清华大学筹建国家实验室的工作进展顺利,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成立27个跨院系交叉的校级科研机构,与国内企业建立63个、与海外企业建立32个联合研究机构。

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国家批准首批筹建的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在整合原有3个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实验室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争取在新一代网络及其应用、新一代无线通信、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科学探索等若干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成为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创新基地。

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安全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 瞄准我国电力发展的迫切需求,围绕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和调度自动化、发电设备和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和仿真、先进电能变换和控制技术等重要方向,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研究平台。在2003年国家评估中评为A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摩擦学理论与技术,表面科学与技术,微纳制造理论与技术,智能微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纳光电器件测试理论与技术。

高等研究中心 1997年成立,在“十五”期间取得重要建设进展,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学术人才,开展了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

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 20015月成立,为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搭建平台,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 20028月成立,世界著名数学家林家翘、谢定裕分别任名誉主任、主任,推进数学与交叉学科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数学在应用技术科学中的作用。

纳米科技研究中心 200312月建成,由清华与富士康集团合作成立,研究纳米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产业前景的纳米科技。

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20042月成立,发挥我校工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

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步

“十五”期间,清华大学共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项目16项,有首席科学家16,成为全国承担项目最多的单位之一;多项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其中2005年获得3项。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达到308项,居全国高校首位;同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到校经费1.35亿元,是“九五”期末的3.5倍。

“十五”期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

年度 项目名称

2001 纳米润滑的研究和实验

2002 持久性污染物的环境界面化学与控制技术原理

2003 复杂非线性系统的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2004 张量函数表示理论与材料本构方程不变性研究

2005 膜脂/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质在膜脂作用下结构与功能变化

2005 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

2005 非均匀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联:理论及实践

通过对斑马鱼Dapper2基因的功能研究,发现了一种抑制Nodal信号的中胚层诱导活性的新机理。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被教育部评选为“2004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在世界上首次成功解析出的由四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的线粒体复合物II膜蛋白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研究与该复合物相关的人类线粒体疾病提供了一个真实可用的模型。这是25年来我国大陆科学家立足于本土、独立研究出的第一篇在《Cell》杂志上发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被教育部评为“2005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纳米晶体合成策略 “液相-固相-溶液”界面相转移和相分离,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入选“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自主创新成果丰硕

核科学与技术(10MW高温气冷堆)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世界上唯一正在运行的具有固有安全性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和最有希望成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堆型之一,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项目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专项。

集装箱检查技术

工物系研制的“车载”、“组合”等新型集装箱检查系统,在同方威视公司成功实现产业化,不仅满足了中国海关需求,而且出口到38个国家和地区。“加速器辐射源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的研制及产业化”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工物系在大型加速器高能工业CT方面的科技攻关取得了重要突破。

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制开发了钴-60大型客体CT检测系统和DR-CT箱包安全检查系统,正在我国边境口岸得到应用。

信息科学与技术

下一代互联网 依托设在母校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国家网络中心,并联合25所大学共同承担建设的CERNET2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中规模最大的核心网和唯一学术网,是目前所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上抢得先机。它的开通被两院院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IPv6双栈核心路由器 网络中心研制,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对提高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域同步正交多载波技术 电子系研制,成为我国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重要基础以及我国标准战略和专利战略相结合的成功范例。采用该技术的DMBT系统在国内19个省市的31个城市进行运营性试验,有力地阻止了外国标准对我国市场的侵蚀,于2005年获得第九届中国专利奖金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人脸识别系统 电子系研制,标志着我国具有设计大型人脸识别系统的能力及具有单机多路活动人脸并行检测的能力,是人脸识别理论与方法上的重大突破。

高温超导滤波器 物理系研制,实现了我国高温超导研究18年后第一次实际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能源科学与技术

循环流化床锅炉(CFB 热能系研发,总体技术逐渐逼进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双馈风力发电机集成设计软件 电机系研制,成功应用于国产首台1兆瓦和首台1.5兆瓦双馈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制造并得到推广;同时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600kW1.5MW双馈风力发电机转子交流励磁变频器及其控制装置。

超低能耗示范楼 建筑学院研制,是一座集研究、实验、示范、展示、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实验型办公建筑,它作为2008北京奥运建筑的前期示范工程,集中体现“绿色、科技、人文”的北京奥运理念,共有国内外80余种相关节能技术产品在这一建筑物中应用。

先进制造

NS-1 纳型卫星 宇航研究中心研制,实现了卫星高密度的设计、制造和集成,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有能力研制和发射纳型卫星的国家。

新型超高密度、超快速光信息存储与处理的基础研究 精仪系完成,提供了具有独立产权的超高密度、超大容量信息存储系统的技术基础,标志着我国光存储技术的研究工作已经步入国际先进水平。“超大容量光盘数据库应用信息系统”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燃料电池城市客车 汽车系研制的“清能15号”城市客车,其主要性能指标大大优于国际主流车型,创造了以“清华ECU”为标志的整套知识产权和系列化核心技术。

多功能快速成形制造系统(M-RPMS)技术 机械系研制,运用系统集成原理,在国际上首次将3种快速成形工艺集成在一台成形系统中,综合不同快速成形工艺的优点,满足了用户的多方位需求,降低了产品成本。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材料与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OLED)新型平板显示技术 化学系研制,开发出多种高性能的新材料,研制成功单色、多色和全彩色点阵显示屏,开发出可实现动画显示的柔性显示屏。获得国际国内授权专利27件(包括4项国际发明专利),负责制定了国际标准组织IEC TC110OLED光电测试标准。

纳米晶胶原基骨移植材料 材料系研制,是在骨移植材料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发明出新一代骨材料,2005年经国家级安全性验证后获SFDA许可,正在大面积推广以造福广大患者。

高性能低温烧结铁氧体材料 材料系发明,通过对软磁铁氧体烧结机理、显微结构和掺杂改性的深入系统研究,发展出了一系列兼具有高性能和低温烧结特性的软磁铁氧体材料,拓展了片式电感类元件的感量、频率范围和使用功能,推动了我国新型电子元件产业的发展。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 材料系研究,实现高可靠性大尺寸先进陶瓷部件的低成本制造和质量的有效控制。获得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德国纽伦堡发明与新产品国际博览会金奖。

土水与环境

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 水电系完成,开创了大型灌区水资源及其利用全面综合研究的先例。本成果已在新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内陆干旱区水资源配置、生态恢复与建设的研究与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应用价值。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有毒有害有机废水高新生物处理技术 环境系研究,开发了微生物自固定化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厌氧-好氧生物组合工艺和高含硫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等四项高新生物处理技术与关键设备,并在处理混合工业区废水、印染废水、石化废水、制药废水等实际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土木系研究,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发表在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知名学术期刊,并被国家标准、规程所采纳。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文科研究发展迅速

文科建设加大发展步伐,科研实力与影响力逐步增强,成为我校学科建设重要的生长点和新的亮点,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支撑。

科研实力稳步上升 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文科有5个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前三名,其中2个排名第一。拥有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与国家部委和北京市等联合建立了6个重要研究机构。文科科研实力稳步上升,承担重大项目能力不断增强。

优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 文科院系参加多项国家重大决策研究与咨询工作,并积极利用我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在新兴交叉领域开展研究,产生了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有较大影响和价值的应用成果。5年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0多项。

“十五”期间,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艺术作品获国内外奖励约200项,其中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2项。

公共管理学院的国情研究报告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的批示。

社会学系联合建筑学院承担北京市与欧盟合作项目“北京、罗马、巴黎旧城保护与改造比较研究”,将“社会规划”融入传统城市规划之中。

全国人大委托清华大学起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专家建议稿。

2001年以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参加为国家部委和各省市区培养新闻发言人6,000余人,为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做出贡献。 (本文资料由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本刊编辑部整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