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满园春色话故居

2007-04-17 |

稿件:满园春色话故居

●史 轩

  故居的独特之处

 不同于坊间零散分布的名人故居,清华园的故居与大学结缘并会聚于一园之内,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其或一处居所先后由几位名人居住过,或一位名人先后居于清华园中不同居所。然而这些住宅均为校产而非私宅,从住宅选址、规划、建设到分配、租住与调整,均由学校统一管理,实行公房住宅租用制。从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王国维任教清华交房租而居,到30年代出台教职员住房分配与租用制度,清华在住宅使用方面始终有严格的制度可依。

 这些故居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它们同校舍一样,都是执业建筑师(其中多数为清华人)设计的结果,建造精良,设施完善,风格中西合璧,是不可多得的建筑遗产。如新林院的设计者沈理源设计了一批校舍与住宅,包括化学馆(1931)、电机馆(1934)、机械馆(1934)、航空馆(1935)等。从美国建筑师墨菲(Murphy. H. K.)到中国早期建筑师庄俊、杨廷宝,以及承建施工的刘南策和基泰公司,他们与其建筑作品一起,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住宅建筑发展的历史见证。

 这些故居的独特之处尤其在于,作为大师们事业与人生共进的交汇点,始终和清华园保持着最深厚的依存关系。这里或是他们学术研究的起点,或是见证了他们的春秋鼎盛与事业蓬勃。这里没有懒散,没有低俗,他教我们要像昼夜一样永远向前不停息。

 事易时移,这些历史的载体日益凝结为文化遗产,此中承载着清华精神,蕴含着清华情结,存有最美好的回忆与最深情的眷恋。

 独特的故居和故居的独特,展现了清华文化的靓丽风景。

  早期教员住宅区简介

 北院(建筑面积2752平方米) 位于图书馆北面,1911年建。共有8栋住宅与1座会所,建筑为西式砖木结构,每所住宅都有5个以上的房间。其客厅宽敞明亮,朝阳方向为整面的玻璃窗,连接可摆花盆的廊窗。起初主要供美籍教师居住,因而有小租界之称。自1920年起有中国学者(如梁启超)居住,这里的主人有叶企孙、朱自清、陈岱孙、施嘉炀、华罗庚、钱三强、蒋廷黻、汤佩松等。现北院住宅已了无迹痕,而成一片芳草地。

 甲所、乙所和丙所(建筑面积分别为523平方米、308平方米和647平方米) 位于工字厅以南,1917年~1919年建。三所各为独立的西式别墅小院,相互间距10来米,其间树林成荫花草拥簇,周边环境极为幽雅。三所为学校领导的居处,甲所供校长居住,梅贻琦曾在这里居住多年。乙所曾是冯友兰的居所,1930年4月至抗战期间南迁,抗战胜利后又一直住在这里。据宗璞(冯友兰次女)回忆:在乙所的日子是父亲最有创造性的日子。除教书、著书以外,他一直参与学校领导工作。这里也是冯友兰掩护进步学生的庇护所,一二·九运动期间黄诚和姚依林在这里度过了搜捕之夜,解放前夕女生裴毓荪躲在乙所的天花板上才幸免。如今,甲所、丙所两处旧屋被拆改建为学校招待所,乙所则被完全拆除,只剩下这一片青草覆盖的地方

 照澜院(建筑面积3650平方米) 即南院,在新南院(新林院)建成后曾称为旧南院,1947年据朱自清提议为现名。位于二校门以南,1921年建。清华建校四大建筑及南院、西院、甲乙丙所均由庄俊监理设计与施工。其中西式住宅(甲种)、中式三合院(乙种)各10栋,中间是一个广场,青灰建筑与白色栏杆相间,中西建筑风格融入林木树草,意境清幽。梅贻琦、戴志骞、杨光弼等首先入住,赵元任、陈寅恪、张子高、马约翰、俞平伯、张申府、袁复礼等也相继安居于此。这里一直作为教职工的住宅,是清华园中保存最完整的故居群。

 西院(建筑面积5443平方米) 紧邻西校门,分两次建成。1924年建5排中式住宅共20套,每套住宅为二合院,后增建为四合院。1933年又往南扩建3排10套工字形日式建筑,新、旧西院为一处大院落,统称西院。院内树木成行,绿荫丛中一排排平房优雅宜人。50多位著名学者先后在此居住,王国维从这里走到颐和园投湖自尽,朱自清由此漫步近春园著成名篇《荷塘月色》,邓稼先、杨振宁、熊秉明随父辈邓以蛰、杨武之、熊庆来在这里度过美妙的童年时光,顾毓琇、庄前鼎、郑之蕃、陈省身、陈桢、吴有训、钱伟长、吴晗、陶葆楷等也曾居住于此。今日西院是退休老职工的住宅,历经多年风雨而仍可见其旧貌。

 新林院(建筑面积6677平方米) 即新南院,1946年后名为现名。1934年建30套房屋,1937年在其西南建普吉院(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初建时曾称为新新南院,1946年后名为普吉院)。新林院是当时清华园内最新设计的西式花园别墅住宅,建筑标准高,质量好,功能齐全。其中,72号曾为闻一多故居,是院中3套最大的寓所之一,包括卧房、书房、客厅、卫生间等14间,房前甬道两侧有绿茵草坪,周围冬青矮柏围墙。梁思成和林徽因在8号,张荫麟、陶葆楷、金岳霖、侯祥麟、王逊等先后在71号居住,12号先后住过吴有训、陈新民、冯新德。钱钟书、王力、蒋南翔、潘光旦、陈岱孙、俞平伯、萧公权、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等也都曾住在这里。

 胜因院(建筑面积6212平方米) 位于照澜院西南、新林院西边,1946年建。取名胜因院,盖因西南联大期间清华曾租用昆明胜因寺为校舍,且建造于抗战刚胜利不久,故予双重寓意以纪念。在此居住的有刘仙洲、汤佩松、吴景超、费孝通、金岳霖、邓以蛰、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等;还有温德(Robert Winter,1887~1987,美国人),他从教于中国达65年之久,1925年~1952年间一直在外文系执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施嘉炀,他从1947年至2001年居住在37号达54年,现庭院内仍旧青松挺立,是管理得最好的一所故居。胜因院现已有近一半被拆除,所存住宅旧貌依然,尤其在那二层砖木结构的小楼周围,时常会看到一群建筑系学生在写生。

(http://news.tsinghua.edu.cn)

照片等:

原文链接或者出处

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3892

标题

康乾盛世的熙春园(今清华园)之一:

熙春园——帝皇三子胤祉赐园

稿件:康乾盛世的熙春园(今清华园)之一:

熙春园——帝皇三子胤祉赐园

苗日新

  作者曾任校基建规划处处长,现为校基建规划处顾问,校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2006年7月出版的《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十一辑,作者作了重要补充。

  母校在清华园建校已经95年了。但是关于清华园的前身——熙春园的生平,尚未能说得清楚。我们一直不知道熙春园是谁建的,是哪一年建成的,园名是谁起的,最初的园林主人是谁,因此不能确切说明它的人文历史价值、园林建筑价值和纪念意义。我们只能在相传的假设下,过了95年。根本的原因在于,自雍正朝起所有清王朝密档统统被封于皇宫之内。1921年发生了八千麻袋 清宫档案(7.5万公斤,这仅仅是全部档案的一部分)事件,北洋军阀政府差一点把它们付之一炬。当时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清华周刊》上撰文,把这八千麻袋的清宫档案和安阳殷墟甲骨文、西域木简、敦煌汉唐写经一起,并称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四大发现。下面说的尘封近300年的重要历史真象,就是从近年来出版的清宫档案中找到的。

  一条康熙四十六年满文朱批奏折揭示:熙春园是皇三子胤祉赐园

  2006年初,我校建筑学院郭黛姮教授告知笔者一条惊人的确凿史料:皇三子胤祉请求赐地建房的满文朱批奏折,证明熙春园是皇三子胤祉赐园。

图一说明:扫描自《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的胤祉奏折和康熙帝朱批全文

  首次发现的这条尘封了近300年的满文奏折告诉我们,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皇帝诏准七位年长皇子在畅春园周围同时建造房屋。皇三子非常具体明确地说明了他所选的建房地点,并且要求工部员外郎佛保绘制图样,呈皇父阅览后,当年开工建造。

  清朝当时之水磨村包括现校医院、原西大饭厅一带。1921年4月《清华周刊》清华园与清华学校 一文说,1913年建校初,校园土地新增了近春园和近春园西围墙外的南、中、北三段地块。中段水磨村地界,南起出水闸,北止于进水闸。胤祉所指的水磨闸,就在水磨村。水磨闸东南就是我们的校园。

乾隆年间,在水磨村北建成长春园。康熙朝时长春园东南是明珠的花园,自然也是明珠子奎芳家了。而这里恰好和清华大学校园相邻。

  乾隆御制诗和清道光修史官吴振棫著《养吉斋丛录》都说,熙春园,俗称东园,康熙时即有之,有康熙时御书者。

  不难得出结论,同时满足皇三子胤祉奏折里所有地理位置条件的,唯一可能的是清华的校园;康熙四十六年所建的胤祉赐园就是康熙时即有之的熙春园。而现在的清华园和近春园都是当时熙春园的核心部分。

  胤祉奏折还说建园前这里是空地一块,不是我们过去听说的明代废园

  玄烨10次临幸熙春园,他人生最后的9年里有7年8次来赴寿筵

  笔者查阅了《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的每一页,玄烨曾十九次幸皇三子胤祉花园进宴;而幸皇四子胤禛赐园的次数仅为十二次。其中临幸胤祉京郊赐园熙春园和热河狮子沟分别为9次和10次;而临幸胤禛的圆明园和狮子林则仅分别为5次和7次。但是,笔者查阅了《康熙起居注》,没有发现玄烨在熙春园驻跸和听政的任何记载,因此,可以肯定,熙春园不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笔者最近从《四库全书》发现:康熙五十二年恭遇皇上六旬万寿,普天同庆。皇子诚亲王胤祉等十三人率皇孙弘升等二十六人谨择吉日于万寿节前预祝遐龄,进万寿恭之觞。”“十三日,诸皇子设宴于皇三子花园,皇上临幸,是日诸皇子作斑衣戏彩之舞称觞献寿。 十三位皇子齐集熙春园,为康熙皇帝六十大寿举办盛大寿筵和戏彩之舞(昆曲)。来熙春园祝寿的满16岁的十三位皇子是:诚亲王(胤祉)、雍亲王(胤禛)、恒亲王(胤祺)、淳郡王(胤佑)、八贝勒(胤禩)、九贝子(胤禟)、敦郡王(胤礻我)、十二贝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十四贝子(胤禵)、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每位皇子都献七言万寿诗三首。

  康熙皇帝从60岁开始过寿。新的发现解开了一个更大的谜——康熙皇帝多次到熙春园和圆明园进宴,原来是赴寿筵。除了康熙五十七年因处于皇太后的百日服孝期,命停止朝贺筵宴外,从附表所示三月中旬可知,在康熙皇帝人生最后的10年里,9年接受了祝寿。其中,7年(8次)在胤祉的熙春园过寿,只有2年在胤禛的圆明园度过。这无疑是清朝熙春园建园200余年中的最大历史事件。

(http://news.tsinghua.edu.cn)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