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邦三十载 西土一千年

2018-03-16 | 王渝生 | 来源 《科技日报》2017年11月10日 |

西南联大化学实验室

2017年11月1日,西南联大迎来建校80周年纪念日。

一位长期研究西南联大的美国学者曾表示:“中国人能为他们的现代化教育制度自豪:西南联大是一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在美国知识界,早就有“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的说法。在西方,从中世纪至现代大学制度建立,到一流大学的诞生,经历了1000年之久。而在中国,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算起,到西南联大这样的一流大学诞生,只用了30多年时间。西南联大在抗战大后方极其艰苦的环境下,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一流人才。“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西南联大校歌中气壮山河的誓言,凸显了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其所创造的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对当下进行的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立德树人是一流大学的立身之本。

培养一流人才是一流大学的核心。

构筑中国精神是一流大学的使命。

1938年11月,西南联大聘请了“乡下人”沈从文为教授。当时,西南联大的教员大多都是留学欧美名校归来的名师,起码也是北大、清华等国内顶级学府毕业,并已在学术界取得显赫成就的人。而这位沈从文,论学历,小学没毕业;论学术研究,没什么学术专著。但校长梅贻琦根本不看重这些,他说“我看的是才华”。唯才是举——这就是西南联大的用人标准。1939年,学校又干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聘请钱锺书、华罗庚、许宝騄当了正教授。那一年,这三位先生都只有28岁。就因为唯才是举和尊重教授,西南联大才成为大师们的“向往之所”。北大哲学系教授黄枬森,回忆他在联大读书期间的课表:“国文老师是沈从文,英语老师是李赋宁,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

而“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能用13种文字阅读,学问之博大精深,被傅斯年誉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教历史,上课第一天就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陈寅恪的课,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连冯友兰、吴宓等教授都去旁听。著名学者许渊冲说:“哈佛大学也找不到陈寅恪这样的‘四不讲’教授。”

西南联大前后9年,天时地利人杰,不仅大师云集,而且培养出了更多的大师。据统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联大师生17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3位获奖者中,联大师生有8位;联大学生杨振宁、李政道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联大师生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郑哲敏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西南联大最大的特点,是师生能保持独立的思想和学术的自由。联大学生、后成为清华教授的何兆武,这样评说联大“学术自由”对他的影响,“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老师的作用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联大老师各讲各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比死盯一个角度好得多。我的思路因此而开阔,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

1946年,有三个女孩报考清华落榜。她们叫梁再冰、冯钟璞、梅祖芬。梁再冰的父亲是梁思成,清华建筑系主任;冯钟璞的父亲是冯友兰,清华文学院院长;梅祖芬的父亲是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校长、院长、系主任的女儿,报考本校竟得不到丝毫照顾。当时,梅祖芬距离清华分数线只差了2分,同学们都叫她去找父亲帮忙。梅祖芬说:“正因为我父亲是校长,所以决无可能。”——这“决无可能”四字,掷地有声,令后来者汗颜!

诚如冯友兰所说:“西南联合大学之终始,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今天,联大精神仍应弘扬光大之!”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