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陈岱孙忆金岳霖、周培源

2016-08-16 | 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2016年8月1日 |

陈岱孙先生

陈岱孙(1900-1997),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经济学一代宗师”。1920年赴美留学,1926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书育人七十年,桃李满天下。《往事偶记》为陈岱孙先生的随笔集。平实的笔触间,回忆其少年求学、归国治学的经历,以及与梅贻琦、叶企孙、金岳霖、周培源等诸位同道好友的往来;更记录了其所亲历的大时代,其中诸多回忆,多有不同于人文学者的客观描述与理性观察,独具价值。

《往事偶记》 陈岱孙著 商务印书馆2016年5月出版

金岳霖幸而躲过轰炸

我和金岳霖先生论交始于1927年。金先生于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比我高六班。但我们在清华只是先后的同学。我于1918年考入清华高等科三年级时,金先生已经去国四年了。金先生于1923年学成回国,1926年来清华任教。而我则于1927年回国来清华工作。

年轻时的陈岱孙先生

我来清华工作后,长期和叶企孙先生同住清华北院七号住宅。我们纠集几位单身教员和一两位家住城内的同事,在我们住宅组织一个饭团。金先生是饭团最早成员之一。在抗战之前的十年期间,他一直住在城内,每星期来校三天。在校之日他住在工字厅宿舍,都在我们这个饭团就餐。我们就是这样开始了我们在清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大三段时间二十八年的同事关系和亲密的友谊。1956年,他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住在城内宿舍,直至1984年去世。在这一段时期内,我们仍有时互相过从,但聚会的机会还是少了。

金先生专治逻辑学。我对于逻辑学是外行,因此,对于他的学术造诣无置喙的余地。我怀念他的是他的忠实为人和处世;而我回忆的都是一些只见其一斑的小事。

金先生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他的两眼视力不好,怕光,所以无论是白天黑夜,他都戴上一个绿塑料的眼遮。加以一头的蓬乱的头发,和经常穿着的一身阴丹士林蓝布大褂,他确实像一个学校的教师。但他实际上是一位极讲严谨工作、一丝不苟的学者。他有一个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习惯,即划出每日的上午为他的治学的工作时间。只要环境条件允许,在这工作时间内,他严格地闭门谢客,集中精力研读写作。但他又是一个对工作十分负责的人,认为作为一个教师,教书是他的第一个职责。他当年住在城里,每星期来校上课三天的日子里,他得一早从城里赶车来清华园。一部分的上午时间已经花在旅途上,他又不肯请注册组将他的课程全排在下午,以便腾出三天的一部分上午时间干他自己的治学工作。于是他实际上每星期只有四个上午可供自己治学使用,从而更珍惜这四个上午的时间,更严格地遵守他所自立的上午例不见客和干其他事务的规矩。他的朋友们都知道他这一习惯,绝不在这些日子的上午去走访他以免吃闭门羹。

抗战期间,陈岱孙(左一)、金岳霖(右一)与周培源全家在昆明。

抗战时期,他把这一习惯带到了昆明。这个习惯有一次几乎为他带来了不幸。当时昆明多数专科学校因避免空袭干扰,都已于是年春间陆续疏散下乡开学。西南联大得以借赁这些学校的校舍暂供理学院春季始业作教室和宿舍之用,并以之暂供安顿从蒙自搬来的师生居住之用。金先生被安顿在昆明城西北城乡区的昆华师范学校,我则被安顿在昆华师范学校北面二三百米外昆华农业学校。1938年9月28日,昆明受到敌人飞机在云南的第一次空袭。这次空袭被炸的地区恰是昆师所在的西北城乡区。空袭警报发出后,住在这三个楼的师生都按学校前此已做出的规定,立即出校,向北城外荒山上散开躲避。金先生住在中楼,当时还正在进行他的例行工作,没想到昆师正处在这次轰炸的中心,中了好几枚炸弹。联大所借赁的三座楼中,南北两楼各直接中弹。所幸的是,两楼中的联大学生已全体躲避,无一伤亡。但是有两位寄住在南楼,新从华北来昆准备参加西南联大入学考试,未受过空袭“洗礼”的外省同学,当敌机临空时,尚在楼上阳台张望,被炸身亡。中楼没中弹,但前后两楼被炸的声浪把金岳霖从思考炸醒,出楼门才见到四周的炸余惨景。用他后来告诉我们的话,他木然不知所措。

空袭时,我躲避在农校旁边的山坡上,看到了这次空袭的全过程。我们注意到昆师中弹起火。敌机一离开顶空,我和李继侗、陈福田两位教授急忙奔赴昆师,看到遍地炸余,见到金先生和另两位没走避的联大同事。金先生还站在中楼的门口,手上还拿着他没放下的笔。

我们还在昆师、农校住了一段不长的时间。金先生和我们十几个同事租了城内翠湖旁边民房居住。但住了又不长的时间,这一座小院子,在另一次空袭中,中弹被毁。我们收拾余烬和另十来个同样无家可归的同仁一起,迁往清华航空研究所租而未用的北门街唐家花园中的一座戏台,分据包厢,稍有修整,以为卧室。台下的池座,便成为我们的客厅和饭厅。金先生和朱自清先生、李继侗先生、陈福田先生及我五个人合住在正对戏台的楼上正中的大包厢。幸运的是,我们在这戏台宿舍里住了五六年,直至日本投降,联大结束,不再受丧家之苦。在这一长时期中,金先生又恢复了他的旧习惯,除上课外,每日上午仍然是他的雷打不动的研读写作时间,但他答应遇有空袭警报,他一定同我们一起“跑警报”。我们也照顾他这一习惯,在这大包厢最清静的一角落,划出一块可以容纳他的小床和一小书桌的地方,作为他的“领地”,尽量不去侵乱干扰。他的力作《论道》一书就是在这环境下写出来的。

在抗战前,金先生一直住在北京城里。其中有六七年他住在东城北总布胡同一小院里。这座房子有前后两院,前院住的是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夫人一家,金先生住的是后院。他经常于星期日下午约请朋友来他家茶叙。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习惯。他在每星期日下午,都备些茶点在家恭候来客的光临,而他的朋友也经常于是日登门作不速之客。其中有的是常客,有的是稀客,有的是生客。常客中当然以学界中人为最多。但也不排除学生们。记得一二次,我就遇见了一些燕京大学的女学生,其中有一位就是现在经常来华访问的华裔作家韩素音女士。学界中也还有外籍的学人。我就有一次在他家星期日聚会上遇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坎南博士。他是由他的女儿慰梅和女婿费正清介绍的。有一次,我在他的茶会遇见几位当时戏剧界的正在绽蕾的青年演员。另一次,我又遇见几个玩斗蟋蟀的老头儿。人物的广泛性是这茶会的特点。

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孩子为梁再冰、梁从诫

抗战爆发后,后方的颠沛流离生活不允许有这种闲情逸致。抗战胜利后,金先生不再离群索居住在城内,而搬来郊外校内宿舍居住,这一已是多年不继续的习惯,更是提不起来了。我不知道金先生是否会引为憾事,但我相信这些过去曾为其常客、稀客、生客的,倒会感到若有所失的。这雪爪鸿泥也只可成为留下的模棱记忆了。

周培源骑马去上课

周培源先生和我六十多年的深交,开始于他从美国学成归国、到清华大学物理学系任教的1929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侵略面貌的暴露引发了校内敌忾同仇的气氛,同学们纷纷热诚地参加军事训练。不知道是否多少也受这一气氛的影响,在教师中,我们成立一个步枪射击班、一个马术班。我参加了这两个班。培源先生只参加射击班。他说,他在家乡时,已学得土法骑马术,不必再加以西化了。

周培源与陈岱孙(左)

几月后,这两个班都结束了。但在其基础上,却派生出两个组织:一个是清华骑马会,一个是与协和医学院工作人员合组的北京猎人会。培源先生参加了猎人会;我则两会都参加了。猎人会具体的活动是每年春秋二季,会员分别于周末来京郊或去京绥铁路上之沙城村打雁;一是冬季远足去山西猎取鹿和野猪,或去绥远猎取野羊,特别是那里特产的大角羊。培源先生参加了猎人会,但不常出猎。记得只有一年冬天,他和我及清华大学王文显老师、陈福田先生和四至五位协和医院的大夫结伴去山西打猎。到驻地后,每两个人结为一组,由一位向导带路,一早带干粮入山寻找猎物,在天黑前赶回驻地。如此者四至五天。培源先生和我结为一组,我发现他的定向本领特强。在山中转来转去,我有时转糊涂了,而他仍然老马识途地认得归路。虽然每日都有个向导带着我们去寻逐兽迹,但经常是在山中白转了一天,见不到任何猎物。我们一组运气还算好,在这几天内,他打到了一只野猪,我打到了一只鹿。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次结伴行猎,但是一个人的性格经常在这种处境中表露出来。

周培源抱周如玲、陈岱孙、王蒂徵、金岳霖扶周如雁、朱自清、李济侗扶周如枚

培源先生教的是物理学,我教的是经济学。虽然一起吃了几年饭,熟了,但隔行如隔山,我只知道他教的是理论物理学,而主要从事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力论与宇宙论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他研究的内容,我当然是一无所知了。但从叶企孙先生对于他的器重,和听到同学们对于他教学的反映,我至少知道他是一位饱学之士、出色的教师。

抗战军兴,平津几天之间就沦陷了。培源先生是和我一起从京(当时称北平)避地先到天津的。我急于南下,在安顿了家属在津的住处后,立即和陈之迈先生得旅行社一工作人员大力协助,搭停泊在大沽口一艘英国远洋轮船到了青岛,转道济南去南京。在南京,方得悉北大、清华、南开已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已去长沙进行筹备后,我和陈之迈先生立即搭船去汉口,转赴长沙。在青岛,我去信给培源先生告以远洋船之转道的经验。培源先生亦于不久后全家来长沙,成为头一批到达临大的清华一家。

长沙临大在长沙只存在一学期,1938年春,又匆匆迁往昆明。我和朱自清先生在河内因事耽搁好几天,到昆明时,培源先生一家和任之恭先生一家已合赁滇池东侧一私人别墅居住。虽交通不便,但环境十分优美。当时战时的通货膨胀尚未开始,而法币与滇票的1∶2的兑换率实际上高估了法币的币值。从而,我们怀有法币的人们感觉到在昆物价(包括房租)偏低,故先到昆明的同仁几家都以不高的租金租得很舒适的住处。

但不久情形开始变了。在西南联大成立一学期之后,日机便开始空袭昆明。日机空袭日益频繁,联大有眷属的同仁都纷纷搬往昆明郊区居住。一般教师的郊区住处离校本部少则七至八里,多则十几里;城乡间只有小路且无交通设施,只可安步当车,一日往返。而龙王庙离城太远了,因此,在搬往龙王庙后的头两年,培源先生养了一匹马代步。每逢上课之日,一清早骑马进城上课,下午再骑马回家。但两年之后,昆明物价腾贵,他买不起饲马的草料,只好将马卖掉,买一辆自行车,仍然在上课之日风雨无阻地一清早进城,上完课后下午回乡,从不缺课。

在这一时期,培源先生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他的科研工作的。抗战前,他在清华所从事的关于爱因斯坦引力论与宇宙论的基础理论研究,由于战争中颠沛流离生活的干扰而中断。到了昆明之后,他改而从事流体力学中湍流理论的研究。龙王庙村的小楼不受日机空袭的干扰,为他提供了条件。除了固定日期进城上课外,他整天关在小楼工作。我们和他达成一谅解,即便我们来到他的住处,名为作客,我们可以自行游玩、休息,完全不要他下楼操心。他于是就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他的研究工作。他在1940年发表的关于湍流理论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写出来的。关于湍流的研究工作他在后来一直进行,其研究结果曾经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为国内外同行所称道征引。


相关新闻

  • 052012.11

    简讯目录1~29期(文纪俊整理)

    筹备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情况汇报 欢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成立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名单及情况简介 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

  • 112021.05

    孤帆远影陈岱孙

    很早就知道陈岱孙这个人。在民国大学的研究中那些名校总会吸引更多研究者的注意。在很多研究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的校史著作中陈岱孙(1900—1997)都会被提到,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陈岱孙福州人,1918年考入清华学校,1920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返国任教清华学校,后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一直执教清华至1952年。之后院系调整陈岱孙被调离清华,任教北大。很喜欢陈岱孙这个人,喜...

  • 122007.11

    临危受命的陈岱孙教授

    1937年抗战爆发,时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经济系主任的陈岱孙教授应邀到庐山参加了讨论时局的会议,会后回到天津,铁路交通中断,直到平津地区全部沦陷,两地通车后才回到北平。由于无法出城,清华大学校务会议在北平城内开会,商定将清华大学迁往长沙,并派陈岱孙立即前往南京接洽迁校事务。他遵照会议决定于次日离京,行前没有回清华园。他在清华大学的全部财物、科研资料和手稿全部遗失。陈岱孙到达南京后,才知道北大、清...

  • 132023.04

    陈岱孙:桃李三春映门墙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大厅矗立着一座半身铜像,基座上刻着一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这座铜像纪念的是欧美同学会原主任委员、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陈岱孙。陈岱孙终其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把教书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将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都奉献给了清华,在中国的经济界树立了一面旗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致陈岱孙九十五岁寿辰的亲笔贺信中这样写道:“先生年高德劭,学贯中西,授业育人,六十...

  • 242012.11

    临危受命的陈岱孙教授 ——张友仁

    1937年抗战爆发,时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经济系主任的陈岱孙教授应邀到庐山参加了讨论时局的会议,会后回到天津,铁路交通中断,直到平津地区全部沦陷,两....

  • 172009.04
  • 062020.11

    百年三不朽,卓荦陈岱孙

    本文为彭凯平教授2020年11月5日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陈岱孙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研讨会上的发言今年是我国经济学界一代宗师陈岱孙先生诞辰120周年。陈先生1900年出生,1997年以97岁高龄辞世。可以说是人生百年,更是一位中华民族近现代大历史变革的见证者、亲历者与躬行者。陈先生一生高洁,立德、立功、立言,是一代宗师,更是后辈吾等的人生楷模。为缅怀陈岱孙先生,继承并弘扬他倾毕生精力专注于学术与教育事业的治学态度与...

  • 102021.05

    陈岱孙:出世与入世

    有人说他是经济改革的中流砥柱,有人说他是经济学界的“左派旗帜”,截然不同的标签集于他一身。他踽踽独行,沉默是金。

  • 182009.06

    经济学一代宗师陈岱孙教授在西南联大

    民主与科学 西南联大的传统—— 忆 陈 岱 孙 教 授张友仁(1947经济)“这所草创的新大学有个传统,那就是民主与科学的传统。……追求民主与科学确是我们共同的认识和信念。”——陈岱孙教授在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83年)1937年抗战爆发,时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经济系主任的陈岱孙教授应邀到庐山参加了讨论时局的会议,会后回到天津,铁路交通中断,直到平津地区全部沦陷,两地通车后才回到北平。由于无法出城...

  • 28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