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闻一多拒绝做官

2016-07-14 | 王凯 | 来源 《海南日报》2016年4月11日 |

闻一多画像

七七事变后,正在清华国文系任教的闻一多回到老家湖北。清华大学有个规矩,教授教书满五年有一年的休假,这段时间可以出国,学校提供经费,也可以在家做研究,薪水照发。这一年闻一多在清华教书恰好满五年,他不想出国,准备回家乡边休息边读书,但局势的恶化打乱了闻一多的计划。

当时教育部将北大、清华和南开合并成一所新的学校,暂时在长沙立足,这所新学校就是长沙临时大学。因为战事突然爆发,所以南下长沙的教授不是很多,清华校长梅贻琦致信闻一多,请他放弃休假回临大教书。闻一多接到梅贻琦的信后,马上到长沙报到,后来学校准备迁往昆明,闻一多想到西迁后路途遥远,回家不便,于是决定回家探望。在武汉,闻一多遇见了老朋友顾毓琇。

闻一多和顾毓琇是清华同窗好友,后来又同在美国留学,1932年闻一多和顾毓琇相继回清华大学任教,据闻一多后人回忆,两家同住清华园西院,时相往来。抗战爆发,顾毓琇也到长沙临时大学任教,后被征调到汉口国民政府任教育部次长。当时教育部正筹组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委员会,作为最高当局的的咨询机关,这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调查社会各界对战时教育的意见,并加以研究,顾毓琇邀请闻一多参加。但出乎顾毓琇的预料,闻一多拒绝了邀请,他说自己不愿做官,也不愿离开清华,还说大家都为了抗战,在哪里都一样。顾毓琇为了说服闻一多,专门在武汉最好的饭店请了一些清华的老同学聚会,劝了闻一多一晚上,但闻最终还是没有答应。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委员会属于政府机关,各方面的条件和待遇都要比大学优厚,闻一多不应该回绝。因为此事,闻一多和妻子闹得很不愉快,妻子觉得这个职位可以留在武汉,收入也好,还可以就近照顾家庭,她对丈夫的选择很不理解。后来闻一多对妻子解释说:“此次不就教育部事,恐与你的意见不合,我们男人的事业心重,往往如此,你得原谅。”

闻一多是一个颇有主见的人,他之所以不愿出来做官,自有他的考虑。从目前发现的资料中,我们发现无非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不想离开清华大学。闻一多少年时期即在清华求学,在这里他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中年后又回母校教书,清华待他不薄,薪水是340块大洋,住的是新建的西式教授宿舍,有卧室、书房、客厅、洗澡间、储藏室,可以说,闻一多在清华享受的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待遇,他想回报清华;二是想专心从事学术工作。众所周知,闻一多开始是以诗人名世的,到清华工作后,国文系的教授朱自清、刘文典、俞平伯、陈寅恪、杨树达等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大师,在这种环境里,闻一多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所以他致力于学术研究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清华几年间,闻一多成果丰硕,主要作品有毛诗字典、楚辞校议、全唐诗校勘记、全唐诗补编、全唐诗人小传补订、全唐诗人生卒年考附考证、杜诗新传和杜甫传记等,他想继续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三是不适合做行政工作。闻一多有名士气,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是他的主要特征。留学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国立艺专、吴淞国立政治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做教务长、训导长和外文系主任,这些职务都很重要,但对闻一多并不合适,所以很短时间他就离开了,后来又到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做文学院长,也都因学潮而辞职。从这些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闻一多并不适合行政工作,他对自己的短处可能比别人更加清楚。

有人说,如果闻一多当时答应了顾毓琇的邀请,就不会有后来的喋血昆明,他的人生历程也有可能会重新书写。但这仅仅是假设而已,从本质上看,闻一多是个激情澎湃的知识分子,按照他的诗人脾性,他会循规蹈矩安安稳稳地过一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