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背后的故事

2014-06-20 |

○胡显章

清华大学校训

20105月,时任北京清华大学校长的顾秉林对来自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校长陈力俊说:“大学有三宝:校训、校友和校园。两岸清华的校训相同,海外校友会是一家。”“两岸还没统一,但海峡两岸清华校友会早就统一了。”顾秉林的风趣讲话得到了陈力俊的认同,海峡两岸的清华同根同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被传为佳话。

两岸清华同样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在清华的一次演讲。梁启超对清华情有独钟,将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华学校念书,二人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家。同时,梁启超本人十分关注清华的办学和学子的成长。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学子的文化植根,曾说过:“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他欣赏清华学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191411月他到清华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激励学子,指出: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应见利而进,知难而退,而应重自胜摈私欲尚果毅,不屈不挠,见义勇为,不避艰险,自强不息;同时,君子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责己严,责人轻,以博大之襟怀,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以宽厚的道德,担负起历史重任。梁启超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激励了清华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为清华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清华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清华精神文化的支柱与灵魂。清华老学长钱耕森教授解读清华校训时提到,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认为清华校训是世界所有大学最好的校训,而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则认为,清华校训的内涵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曾指出:“厚德载物是一种宽容的思想,对不同意见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对思想、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强不息是对生命的体会,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进、奋发向上。”“我认为这两种思想:坚强的意志、宽容的态度在中国文化里面起了主导作用,是一种健康的正确的思想。在历史上,当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时,一定是反抗而绝不是屈服,它有一种坚定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中国文化的又一特点是比较宽容、博大,像基督教、伊斯兰教进入中国都被中国文化所接纳。”张岱年自身便是践行这一精神的典范。他以“直道而行”的理念追求真理,刚正不阿,同时,继承与发扬了清华国学院“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学术传统,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和“兼和”哲学观——“最高的价值准则曰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简云兼和,古代谓之曰和,亦曰富有日新而一以贯之。”这里“兼和”“日新”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张岱年的哲学观影响了清华文科恢复发展理念“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的形成。

清华学堂是一所美国为了“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而开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校周诒春校长指出:“清华之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当奋发有为,力戒虚骄自大、贪安好逸;当群策群力,同声同气,以拯救国家。”在他主持下,清华开启了办独立大学之路。1925年清华成立了大学部和国学院,1928年按照“以求中华民族在学术上之独立发展,而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宗旨”,在罗家伦校长主持下完成了改为大学的任务。在此进程中,清华人一方面为教育独立、学术独立而奋斗不息,另一方面,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襟怀,广纳一切文化之精华,使“会通”成为一些学者所称的“清华学派”的特色,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时代发展,清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核心不断升华着精神境界,演进着雪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为国家为人类文明创造着骄人业绩。截至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从这里走出了465位院士、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的14位。由国际著名专家对清华部分学科的评估得出结论:清华本科生培养质量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毫不逊色;清华是国家向创新型转型的重要基地,主持建成了世界最先进的固有安全性核供热堆,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世界大学领先奖”,人脸识别获得国际最佳成就奖,脑机接口系统全球领先,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夺冠,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获“全球IPV6先锋”奖走到美国前面,生物生命学科两次获得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集成了多学科成果的集装箱检测系统,超过发达国家并占领世界主要市场份额;由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中科院物理所联合攻关,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称赞其是诺贝尔奖级的成绩,它的成功与中国的科研体制和人文精神传统密切相关。他们自己认为是拼命精神的胜利,是团队协作精神的胜利……

转自《光明日报》2014620

相关新闻

  • 302023.04

    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暨第七届清华校友君子文化传承发展论坛举行

    4月28日上午,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暨第七届清华校友君子文化传承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举行。校长、校友总会会长王希勤,梁启超故里江门市委书记、江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岸明出席并致辞,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韩景阳参加活动。王希勤致辞王希勤在致辞中指出,梁启超以“君子”为题在清华的演讲为清华文化注入重要精神内核,首创“中华民族”的概念为中国走向统一、走向现代化奠定坚实文化基础。他表示,当前立足...

  • 022021.04

    河南校友会向母校捐赠史料仪式在郑州举行

    3月31日下午,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向母校档案馆捐赠相关史料、著作仪式在河南校友会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袁浩歌,清华大学档案馆副馆长朱俊鹏、档案馆科技和人物档案部主任李运峰及该部吴霜老师等莅临捐赠现场。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荣誉会长、原副省长张以祥,荣誉会长孙光华,会长詹玉荣,副会长兼秘书长车喜柱等二十余名清华校友参加了捐赠仪式。湖南清华校友张友义、在上海工作的河南籍清华校友张银召专程赶来参加活动。

  • 122024.10

    “五环同心,行健致远”——第三届欧洲清华校友大会成功举办

    阿尔卑斯山脚下,水光潋滟的莱蒙湖畔,欧洲的清华校友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重聚时刻。2024年10月5日至6日,第三届欧洲清华校友大会在“奥林匹克之都”——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隆重举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Thomas Bach),清华大学校长、清华校友总会会长李路明,奥林匹克博物馆馆长张秀凤(Angelita Teo)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出席并致辞。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向波涛,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在线...

  • 252011.10
  • 162021.11

    太空翱翔的清华之星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围绕太阳运行的八大行星和无数颗小行星构成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天体系统。难以计数的小行星都是太阳系中体积相比“八大行星”要小的天体,大多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日夜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转,构成了太阳系中动态的炫丽风景!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旅客,不仅跟随着这颗伟大的星球在宇宙中遨游,同时也在不断尝试去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1801年,人类在宇宙中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从那之后,二百多年来对于...

  • 052022.01

    梁鸿文:画与我

    回顾往昔,无论挫折或顺利,都是人生的游历过程,没有失败或成就可言,但毋忘“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母校校训和“勤奋努力、行胜于言”的校风,力求做好每件要做的事的态度,会帮助我们不断克服困难、得到进步。曾读过清代名家一副对联:“无富色,无贵色,无学问色,方为士品;有书声,有机声,有孩儿声,才是人家”(意思是:无财富相,无权贵样,也无学问表现,却显高尚品格;有读书声,有纺织响,还有孩子欢笑,才算正常人家)。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平实、自然的人生写照。

  • 202021.02

    专访王纲怀|铜镜,揭开了他长达60余年的学子情

    2020年年末,筹建两年多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收到了一份“厚礼”—— 古生物化石与标本、欧美老相机、明清衡器与近现代度器4个门类共34件科学类藏品。成立时间并不长的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此刻能收到这样一批捐赠,对于充实馆藏无疑有着积极意义。而捐赠背后更为触动人心的,则是此次捐赠的主人公、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58级校友、清华大学顾问教授王纲怀一段长达60余年的拳拳学子情。1王纲怀先生事实上,无...

  • 062007.11
  • 192007.10
  • 252017.08

    美国终身教授的海归全记录

    事业与家庭,前途与发展,环境和空气……到底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位美国终身教授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