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朱自清、冯友兰居住故事

2013-10-25 |

冯友兰旧居

  朱自清在“五四”时期就是一位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不仅是一位散文大师,且是一位学者和教育家。他既是精研中国古代文学的教授,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身居司家营这段时期,朱自清在西南联大主要讲授“文辞研究”和“大一国文”的课程。“文辞研究”是一门新学科,主要是研究春秋时代的“行人”“之辞”和战国时代的游说家之辞,这是中文系为发挥朱自清的专长而特设的课程。

  每个星期,朱自清的课集中在三天里,每逢星期二,他便夹着布袋,沿着盘龙江堤岸进城,步行至联大上课,上完课就在学校住宿,星期五上午再步行回司家营。朱自清好整洁,讲究规律,每天总是很早起床,到村边散一会步才回来吃早饭。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洗过的衣服也折得平平整整,桌椅用具常常擦拭,显得干干净净。

  冯友兰一生志在用现代观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随校西迁昆明后,冯友兰任西南联大教授,文学院院长、清华文科研究所所长。《贞元六书》这部巨著大部分写作于昆明,是他在滇中红土地上竖起了学术文化创造旅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

  “曾赏花茶八度花”,在昆8年,冯友兰多次搬家,其中居住时间最长的便是棕皮营和龙头村。关于其在龙头村的居住地,他在《三松堂自序》中有简略记述,“我家先住在龙头村的村子里,后来搬到一个旧庙里,那座庙修在村边的小山上,已经没有神像了,那座庙的两层院子,后一层是龙泉镇镇公所,前一层的北房是一个公司的仓库,东厢住着一对德国犹太人夫妇,据说男的原是德国外交官员,被希特勒赶出来的,我家住在西边厢房里。”

冯友兰供职的中研院史语所1938年初也搬至昆明,其此次往西南大后方而来,肩负着一项艰巨之使命,就是要保存保护好总计1232箱,重约100多吨的大批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193810月,史语所全部搬迁到龙头村一带,城内仅在靛化巷留有办事处。史语所将其全部图书仪器标本陈列在宝台山的弥陀寺大殿上架使用,成为当时国统区中最完整之文史图书馆。

(严天秀 报道)

  转自《昆明日报》2013102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