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叶企孙的两次“不民主”

2013-09-26 |

  叶企孙的“不民主”,没有任何私心,不求丝毫私利,想着的只是培养人、塑造人、成就人,这就是他的心灵高度和人格魅力,也是做人的一种境界。

  知道华罗庚的人很多,他自学成才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其实,华罗庚的成长、成名,与叶企孙密切相关。1930年冬,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的熊庆来在《科学》杂志里读到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决不能成立之理由》,惊叹不已。一问,才知华罗庚不过是一所中学的庶务员,也就是一名杂工。熊庆来便和担任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商量,能否设一个助理员职位,让华罗庚到清华来工作。叶企孙也认为华罗庚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同意了熊庆来的想法。华罗庚到了清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进步很快,成绩喜人。短短几年时间,便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

  叶企孙也始终关注着华罗庚的研究。为了让华罗庚有更好的舞台,叶企孙准备提升他为助教并授微积分课。消息一传开,立马引来众人不满。当初,让华罗庚这样一个初中生当清华职员,已在大学内部引起了相当激烈的争论。如今,又让这个年轻人当堂堂清华大学的教师,能不遭人反对?果然,在教授会上,只有一两个人站在叶企孙这边,别的人都想不通、不让步。

  关键时刻,叶企孙再次力排众议。他拍案而起:“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一件好事,不要被资格所限定!”叶企孙一贯温文尔雅、虚怀若谷,这一次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让清华师生很是意外。1936年,华罗庚当助教才一年多,叶企孙又说服清华领导层,送华罗庚去剑桥大学进修。华罗庚接触到世界数学领域的前沿,经过潜心研究,迅速跻身于世界一流的数学家队伍。1984713日,华罗庚临终前致信叶企孙的侄女叶铭瑛:“道及叶老,不觉泪盈眶,他对我的爱护是说不尽的……”

  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熊庆来和叶企孙这两位“伯乐”,华罗庚这匹“千里马”也许就“骈死于槽枥之间”了。而叶企孙的“不民主”,更是为华罗庚登攀数学顶峰起了不可估量的指引作用。同样,叶企孙对李政道的培养,也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位物理宗师不同一般的胸怀和唯才是举的风范。

  1944年,李政道从浙江大学转入西南联大。在修学电磁学课时,叶企孙了解到了李政道的功底,并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理论物理方面的大有前程的人才。于是,叶企孙告诉李政道:“你今后可以免听我的课,只需参加期末考试。但是,你必须认真上电学实验课,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1945年,教育部给西南联大6个名额,选数理化尖子去美国读博士。吴大猷负责挑物理学方面的人选。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吴大猷只推荐了物理系助教朱光亚一人。叶企孙知道后,就同吴大猷商量,是否可以考虑李政道。吴大猷说:“李政道确实是非凡之才,可他在学历上仅仅读完二年级,不符合读博士的资格啊。”叶企孙却不以为然:“我们不能为学历所限,李政道有这样的才华,可以去。”就这样,靠着叶企孙和吴大猷的推荐、帮助,李政道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

  一个19岁的大二学生,连本科学历都还没拿到,竟被推荐为留美博士,一时成为西南联大的重磅新闻,不服者甚至以政府明文向校方抗议。成为众矢之的的叶企孙依然我行我素,不改初衷。好在美国方面对文凭学历不太拘泥,而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大师费米又十分赏识李政道,这场风波才日渐平息。

  仅仅四年,李政道获得博士学位。七年后,他与杨振宁在美国摘取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叶企孙去世后,李政道在纪念恩师的文章中写道:“叶企孙老师是我的物理启蒙老师之一,他在西南联大给我的教诲和厚爱,对我后来在物理学研究方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非常敬仰他,永远怀念他。”

通常,人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确,很多时候,只有“规矩”才能催生“方圆”。然而,凡事没有绝对,不能一概而论。叶企孙两次不守“规矩”,同样成了“方圆”,而且是了不起的“方圆”,便是佐证。

转自 人民政协网 2013925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012022.03

    钱逊先生的两次学问转向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许多事,但并非所有的事都对我们产生同样大的影响。有些事情,其性质严重到挑战自己多年形成的人生观,被迫反思几十年来的事业,怀疑久已选定的道路。这时我们骑虎难下。有的人缺乏勇气,不敢面对,不愿挑战自我。有的人敢于面对,自觉挑战自我,终于开出了新天地,绽放出新光彩。在意想不到的遭遇面前,能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不多,几次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人更少,钱逊先生可能属于两次改变人生方向、重新...

  • 072016.03

    青年冯友兰人生两次重大选择

    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青年时期尤其重要。平常人这样,哲学家亦如此。青年时期,冯友兰有过两次重大的人生选择

  • 032010.09
  • 202023.03

    两次打破校史!这位“双一流”教授直言:“土博”也能做出好成果

    “你为什么来这儿做老师,而不是像很多人一样去国外做博士后?”2014年的一次组会上,面对学生的提问,刚博士毕业一年的冯越回答说:“咱们学校至今还没有在Nature发过研究论文,我希望咱们能发第一篇。”话音刚落,大家都笑了,“这怎么可能呢?”2018年,这个仅有半条实验台、紧张时只能供两三个人做实验的课题组,在与国际知名团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表了北京化工大学校史上的首篇Nature论文。近日,冯越团队与美国加州大...

  • 122020.08
  • 292021.12

    他,清华博士,两次战胜命运,发完Nature,再发Nature子刊!

    他叫孙鹏展,清华大学材料学院2012级博士生,师从王昆林教授,主要从事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截至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13篇SCI收录论文,总影响因子大于78,其研究成果受到过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Geim教授的高度好评。先后获得GE基金会科技创新奖、材料领域原创性研究成果奖、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提名、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以及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这是清华大学官网...

  • 212016.12

    叶企孙:大师之师

    历史课本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乏善可陈。1964年,新疆罗布泊上空腾起的巨大蘑菇云,算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因为这团云,人们知道了“两弹一星”....

  • 142008.02
  •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