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我和清华交通组的良缘

2011-12-20 |

徐有光(1967电机)

19618月中旬,我幸运地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没过几天,上海《解放日报》登出一则启事,大意是“清华大学今年录取的新生,请到番禺路上海交通大学招待所集合,商议如何集体乘车赴校报到事宜”。我准时赴会。接待的是清华校长办公室一位姓宓的老师,赴会的有十几位新生。宓老师要求我们回各自中学准备些标语、旗帜之类物品,以便在火车站集合时用。临行那天,在上海老北站广场,我们分系组织了新生集合。在车站工作人员带领下,从一个侧门顺利登上了火车。到北京时已近午夜,清华派了许多辆大巴,将我们这批不辨南北的新生及行李接到了大礼堂。我们到附近某地喝了些热稀饭,吃了些馒头咸菜,然后在大礼堂休息。至天大亮,各系师生到来,将所属新生引领至各系住所安顿、报到,开始了全新的大学生活。

徐有光学长一九六一年入学照

2007年返校参加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时徐有光学长(左)

与张轴材学长(1967自控)合

寒暑假要回上海,当时火车学生票半价(9.90元)。后来开设学生专列,只有开车时间,没有到达时间。车在铁路上钻空子开行,走一段算一段。京沪间大约要开40~50小时,人称学生“特慢”车。当时,列车员还要求每节车厢推选一位乘客代表,协助列车员处理一些额外事情。我们各系上海的新老同学自发地组织了集体买票回沪及返校事宜,铁路局也愿意我们这么办。

然而,1963年夏天,事情变得复杂了。幸亏我们已有一个自发的组织,不然,某些混乱将是不可想象的。当年北方洪水泛滥,济南附近的铁路大桥受损,京沪铁路暂时中断。且好多天仍无通行消息,而学校开学在即。上海及周边浙江、福建、江苏等地的师生,很多都是从上海坐始发车返校。随着受阻日增,大家渐渐地有些躁动不安。此时,由土建系1966届的刘沪生领头,数力1965届的王安耕,数力1966届的倪水林、陈康民、朱静民,热能系1967届的冯康甫,土建1968届的朱静远(女)和我等人,组成了一个上海返校事故应变小组,一方面和学校、铁路局保持联系,另一方面上情下达,让大家知晓事情的最新进展。

经与铁路局多次联系,称可发专列经济南到烟台,从烟台上货轮到塘沽,从塘沽再接驳火车到北京,再组织大巴将人从北京站接到学校。但这货轮、大巴要自己另外付钱买票,铁路局不管。这些过程都需要认真组织,不然,任何差错,耽误时间事小,万一出一点安全事故,那就不好办了。

方案既定,我们经常在复兴中路(嘉善路口)刘沪生家碰头开会,不停地向校长办公室汇报请示。记得有一次开完会已是晚上10点多,要向校长办公室汇报。但公用电话站和邮局都已关门,我们只得沿路寻找。最后找到淮海路国泰电影院斜对面的老大昌咖啡厅,那里有电话可打长途。经我们说明后,也同意外借。这个电话打了约半个钟头,打扰了不少顾客,很不好意思。我们借用了一所中学的大礼堂,面对面地和广大师生说明事情的最新进展,并征求意见。就在开会期间,在和校方联系的电话中,得知学校决定延期一周开学,参会的人都欢呼起来。

当时,等在上海要返校的清华师生约有1500人,足够一趟专列。考虑到有些尚未联系到的散户,我们在报上登了一个通知,告知集体买票的时间、地点(地点记得是在上海老北站附近的华师大一附中)。所谓的集体买票是我们收齐所有票款,第二天到铁路局办公室一次性地买回全部车票,再按系及散户名单将票准时送到每人手中。当天一共收到了一万几千元。当时可是巨款,我们谁也不敢带回家,只得存银行。而这样的隔夜活期存款,只能到上海南京东路云南路口的那家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由于多是零票散钱,装了满满一个旅行包,各人身上还带一些,从老北站华师大一附中沿浙江路坐了几站车到南京路下车。倪水林提包在前面走,我们在后面左右两边当保镖,护送旅行包到达银行。银行出了三个小姑娘点钱,半个多钟头才点完。刘沪生拿印章,倪水林拿存单。第二天一早等银行开门,印章、存单会齐才领了款。尽管才存了一夜,银行花了不少力气,我们不但没有交费,还领到了几块钱利息,不亦乐乎。

超慢的学生专列到达烟台(不是烟台火车站,而是海港货运码头),等待我们的是一艘货轮。上船一看,是甲板下一层很大的货舱。铁板上有些基本的草席铺垫。好在是夏天,又都是年轻的学生,大家铺些报纸,就着行李就睡下了。记得是黄昏前上的船,第二天天亮下轮船,踏上了塘沽码头。在码头上了火车“蹭”赴北京。出北京站后,广场上有我们组织的大巴在等待,但要付钱,大约是公交车费的两三倍。刘沪生说先上车,下车再收钱。于是,一行车队浩浩荡荡开向清华园。大巴的票款没收齐,但大家总算平安到达学校了。

经过大家的努力,这次曲折的旅行总算安全圆满地完成了,我们很高兴。这一个暑假,我们几乎没怎么休息,自己还贴了不少电话钱和车钱。但能为大家办点实事,又学到不少经验,心里还是很高兴的。经过这一次的锻炼,以后正常情况下的返校工作,也就驾轻就熟了。

转眼到了1966年。快到放暑假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8月份,全国“大串连”开始。除飞机外,乘坐火车、轮船、长途汽车、公交巴士等交通工具都不要钱。乘火车免费,但要到学校某个地方去领票,持票上车。从北京出发,车票只分成五六个方向,如哈尔滨、上海、福州、广州、重庆、乌鲁木齐等。每个方向只有几个大站,一般只是省会级的。火车的时间也很难准时,往往是车站工作人员让上哪个列车就上哪个车,说啥时候开就啥时候开。学生串连到外地,除了吃饭要自己掏钱以外,其他基本上不需要什么花费。

我也想领票出去走走。到清华的领票点一看,秩序十分混乱。我和冯康甫一看这情况,当年的热心劲又上来了——我们来管几天。这一管就粘上了手。结果,到大串连结束,我们俩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北京,一天也没有休息过。

当时的清华园处于其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工作组已不管事了,造反派的委员会还没有成立。整个清华园最高的权力机构,可能就是“对外接待站”了。对外接待站设在西主楼和二校门之间的汽车楼,站长是一个戴眼镜的学生,一共十来个人,都是自发热心来帮忙的。没有选举,也没有任命,也没人任命。我和冯康甫两人就算交通组的全部了。主要工作就是统计汇总各个接待楼的车票需要,每天定点上报北京铁路局,然后领票、发票。后来包括预定大巴,送外地师生集体上火车站乘车。清华行政处的处长,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头,几乎天天来对外接待站,从站长处领受任务。

“大串连”开始后没几天,北京铁路局召开了一个会议,出席对象是各大专院校对外接待站负责交通的同志。主持人是北京铁路局的邝局长,还有北京公交公司的负责人。讨论的题目是如何做好各个对外接待站的交通工作。铁路局、公交公司希望听听需要他们做些什么,而不是反过来。会议决定将北京的大专院校按地区分成几个片。清华与周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6个院校组成一片,清华算是片头。每天,铁路局的车票分到片头,由片头再分发到片内的各个院校。北京铁路局、北京公交公司大串连办公室设在东单路口西南角,东单体育场内一个很不起眼的类似于传达室的两间小屋内。地址、电话希望我们一定要保密。散会时,邝局长还给我们留了个能直达他本人的电话,让我们有大事可直接找他反映。当然也希望我们对这个电话号码保密。

工作就这样摇摇晃晃地摸索着进行,每一天都有事。由于交通组每天都要接待不少串连师生,人声嘈杂,后来就搬到了同方部北侧平房(即“二院”)中的一间。票数统计(包括本校各个接待楼,以及周边的6个院校),很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和细心的态度,我和冯康甫两人有些难以招架。正好此时,校团委有两位女同志来交通组问有没有什么事可干,这真是雪中送炭,求之不得。以后,这两位同志天天准时来。当时没有计算器,更没有PC机,票数统计全靠手打算盘。总数出来后立即打电话上报铁路局的东单办公室,包括哪一天、什么时间、有多少人需大巴接送至北京站上车。这个大巴的需要量也不能小觑。每次来大巴车队,我们照例要到场,看现场有无意外情况发生,看车队是否晚点或车子够不够用,和东单办公室保持联系。直至把他们全部、安全送走为止。有一天一次来了46辆大巴,好像送几个来自广东的大团。时值傍晚,车灯一开,宛如一串长龙,游转在主楼广场前,人声鼎沸,煞是热闹。汽车楼的接待站内,崭新的被子堆得铺天盖地。有时大巴车队要半夜送人,我们就不能回宿舍睡觉,太远。我就睡在新汽车楼的被子堆里,又暄又暖和。分票又是一件头疼的事,因为下发的车票数总是远小于我们的上报数。所以,在分票时也层层打折。但要在各院校、各接待楼之间平衡,也只能今天少明天多地调和。大家也发扬些风格。当时常有火气大的学生来要票,也有全国各地来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要票,还有些特殊情况的来要票,都很头疼。实际上,很多串连学生间都互相换票。所以,说是让串连学生北京取经后返校闹革命,但实际上是全国大流通,流向流量都很难控制。

“大串连”从骄阳似火的夏天开始,直至寒风凛冽的冬天结束。持续达几个月的史无前例的全国人员大流动,终于在全国人民的超常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是一场在几乎没有任何通常行政领导下,由群众自发自治式地完成的一个大战役。我有幸参与了在清华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战役,做了仅仅有关交通这样一个小小环节的事,却令人终生难忘。

相关新闻

  • 072008.03

    章文晋一家四代人与周总理的缘分

    章文晋(1914-1991)北京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成员、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外事组副组长兼周恩来翻译。1949年任天津外事处处长。解放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按:章文晋是三门人。尽管这位由周恩来一手培养的杰出外交家已逝世多年,但他的声名仍享誉国内外。他30年来亲聆周恩来的谆谆教诲,亲见周恩来杰出的外交实践,亲受周恩来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关怀。在3月5日周总理110周年...

  • 102017.04

    张思浩:我和清华体育代表队跳组的故事

    我1959年秋天考入清华建筑系时还未满18岁。一走进清华园,蒋南翔校长提出的口号“锻炼身体,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就闯入眼帘,十分令人振奋。当时....

  • 312008.03

    清华交通界学子在北美成立交通校友会

    1月13日,二十多位活跃在交通领域的海内外清华学子与来自母校的张佐教授、李志恒副教授、及杨新苗副教授在Wardman Park大酒店一楼咖啡厅欢聚一堂,正式宣布清华交通校友会的成立。

  • 162022.12

    清华MEM教育中心成功举办工程管理前沿讲座:“未来交通系统:趋势、驱动力和案例”

    12月10日,清华MEM教育中心邀请到我校车辆与运载学院长聘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为清华MEM学生带来“未来交通系统:趋势、驱动力和案例”主题讲座。讲座采用线上腾讯会议直播方式进行,1000余名MEM在校学生、校友参加学习,MEM教育中心主任张伟教授主持本次活动。曲小波教授做报告曲小波教授以“放大器”和“指向针”两个关键词引出内容,结合智能网联汽车、新式公共交通工具和地空协同立体交通的案例,对“智能运载”到...

  • 232018.07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交通领域校友论坛成功举办

    7月7日下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建设管理系交通领域校友论坛在清华大学何善衡楼多功能厅举办,土水学院党委书记方东平、清华校友会土木分会长石永久、清华大....

  • 052014.11

    北京交通大学校友会一行访问清华校友总会

    2014年11月4日,北京交通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白雁一行5人访问清华校友总会。

  • 302016.03

    校园交通

    清华大学校内交通服务信息

  • 262019.04

    第四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文创体育组天使组和成长组总决赛成功举办

    4月22日,第四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文创体育组天使组和成长组总决赛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

  • 292016.03

    清华、自行车和我

    上课后很快发现,在清华园里没有自行车是寸步难行的。入学的时候,有些同学有先见之明,在入学的行李里就托运了自行车,其他有准备的同学也在开学一二周内相继购...

  • 232014.06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友会一行访问清华校友总会

    2014年6月23日,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友会执行长(秘书长)陈俊秀一行3人在学校经管学院李习保老师的陪同下访问清华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