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钱伟长与钱穆

2010-12-15 |

  7,惊悉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溘然仙逝,笔者观赏着钱老晚年为拙作《胡秋原全传》的题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禁想起了笔者为台湾老作家胡秋原作传时,胡先生曾亲口告诉我:他与钱伟长及其四叔钱穆是世交……

  钱老家学渊源深厚,从他们两代人的名字就可窥见一斑。钱伟长之父钱挚居长,取“一鸣惊人”之典,字声一;其四叔钱穆,字宾四,语出《尚书·舜典》:“宾于四门,四门穆穆。”后为国学大师。

  有意思的是,钱穆的名字是长兄钱挚改取的,而钱伟长的名字又是钱穆所取。满腹经纶的钱穆之所以给侄子取名“伟长”,是因为在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中,有一个叫徐干的著名学者,字伟长,擅长诗赋,尤工五言诗。而钱伟长是钱家颇有悟性的长房长子,故特地起名“伟长”寄托对侄儿的无限期望,希冀他长大后能成为像徐干那样的大学问家。

  1928年夏秋之交,钱穆的原配和新生婴儿相继去世。正在无锡荣巷中学任教的长兄钱挚,闻讯后立即归家为弟媳料理后事。钱挚也因操劳过度,急火攻心,不幸英年早逝。

  钱挚去世后,钱穆便把16岁的侄子钱伟长带在身边,供其读书,先在苏州中学,复进入清华大学。钱穆续弦后,又把母亲接到身边,钱穆与钱伟长同在灯下读书,钱穆母亲一旁缝纫伴读,希望叔侄俩成名成家,光耀门庭。

  不久,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的钱穆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辩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误言,平今、古文经学之争,震惊北京学术界。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推荐,钱穆于1931年转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开设中国上古史、秦汉史等课,讲授史学,终成一家之言。成为现代历史学家与国学大师。

  正是钱穆的熏陶,钱伟长于19316月,在上海分别考取了清华、中央、浙大、唐山、厦门五个大学。而且他的文、史两科成绩得了满分,也就是现在的“文科状元”。在这几所大学中,他听从钱穆的意见进了清华。那时清华文学院有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陈寅恪、雷海宗、俞平伯、杨树达等名教授,历史系又有四叔的好友。而钱伟长对古文和历史均有兴趣,最后选择了中国文学系。

  可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入学时物理仅考了5分的钱伟长,以一腔热血要求转读物理系,希望将来能以科学技术救国。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被他的爱国热情所动,答应让他试读一年。他克服了数理基础差、用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以数理课程超过70分的成绩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清华毕业后,钱伟长远赴加拿大、美国留学。可以说,若没有钱穆的影响、提携与帮助,少年丧父的钱伟长的人生,将会是另一个样子。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钱穆赴香港任亚洲文商学院院长,从此叔侄俩天各一方。次年在港创办新亚书院,并相继到宝岛台湾、日本与美国讲学。1966年,蒋介石在台湾发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73岁的钱穆此时受邀赴台。

  这对文理双馨的叔侄俩,情谊深厚,却数十年无法相见,钱穆又听说钱伟长曾划为“右派”,日夜挂念。时隔32年后的1981年,在新亚书院院长金耀基的安排下,钱伟长与堂妹、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到香港讲学之机,与年过八旬的钱穆在港重逢。数十年未见的叔侄、父女,在香港中文大学宿舍里共度了半个月的天伦之乐,了却了多年的夙愿。

  1990830日钱穆在台故去,家属定于926日在台北举行公祭,没想到子女亲属奔丧却又引发风波。时任全国政协及民盟副主席的钱伟长,早在钱穆生前就表达有意借着学术交流的机会来台探亲,并盼会见过去清华同学、台湾前“行政院长”俞国华,未料民进党再次发难,指称钱伟长是中共高官,要求台湾当局禁止钱伟长入境。叔父去世,钱伟长无法去台,仅能电函挽联,感念幼时失怙,由钱穆提携的恩情,也抱怨人为障碍,无法去台奔丧的悲伤。挽联云:

“燕山苍苍,东海茫茫。呜呼我叔,思之断肠。幼失父怙,多赖提携。眷育深恩,无时或忘。”

(裴高才)

转自 新民晚报 2010121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