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调查记者刘鉴强:寻找天珠

2017-03-13 | 钟昱赟 | 来源 清华新闻与传播校友会微信公号2017年3月13日 |

校友简介

刘鉴强,清华大学新闻学硕士,曾任双语新闻网站“中外对话”北京总编辑、南方周末记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公共健康学院访问学者。他创办了“中国最佳环境报道奖”,这是中国环境新闻领域最有声誉的奖项。

他获得2008年亚洲出版人协会“最佳环境报道奖”、2009年SEE-TNC“绿色知行奖”。他关于虎跳峡的报道,收入哥伦比亚大学《全球100年调查报道》(Global Muckraking—100 Years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from around the World)一书。2006年12月21日,《华尔街日报》头版长篇报道了他如何做调查报道的故事。他著有《天珠——藏人传奇》一书,其英文版Tibetan Environmentalistsin China--the King of Dzi 已由学术出版社Lexington Books在英、美出版。

刘鉴强(2000级硕,新闻与传播)

为了“作家梦”义无反顾

刘鉴强进入新闻行业前,已经在山东一家银行任职人事科副科长。但为了圆作家梦,他转行做了记者,收入只有银行的三分之一,房子也退给银行。他后来考取清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他是典型的山东大汉,样貌憨厚,口音淳朴,用语不加矫饰。

刘鉴强的同班同学、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说,刘鉴强幽默风趣,很有亲和力。相较同级同学,他有不一般的新闻敏感与发现故事的能力。在李希光老师带队的“大篷车课堂”上,他的导语总是写得很好,采访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2003年从清华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南方周末》,后凭借哈尔滨“宝马案”调查一炮打响。在曝光三峡工程淤积重庆优良港口后,他又相继完成了虎跳峡大坝、圆明园工程、转基因大米、朝鲜赌场等一系列重大调查报道,这些报道都影响了国家决策。

离职赴藏写书

2005年,他受北京大学吕植教授邀请参加“神山圣湖”会议,遇到了仁青桑珠,这位来自西藏贡觉县大山里的农民。为保护环境,他带领村民种了40万棵树。他告诉刘鉴强:“我们藏族人保护环境是遵从传统文化,很快乐地去做,没有其他目的,而外面的人做环境保护——,”他两手伸出,做了一个拧湿衣服的姿势,“是被法律和钱挤出来的。”

仁青桑珠启发了刘鉴强,他决定写一本探索藏族人精神与传统的作品。他在清华的毕业论文,是研究美国的“新新闻学”,大体相当于现在的“非虚构文学”,而他采访与写作《天珠》,给了自己一个绝佳的实践机会。他要通过真实故事展现藏族文化与传统,特别是当代藏族人的人生选择。正如他在书的序言中所说:“(过去)西藏只是想象中的西藏,600万藏族人被忽略,你看不到他们的脸,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不知道他们真实的生活。我想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心灵。我想知道这个高原民族的过去,更想知道他们如何创造现在和未来。”

2016年4月,他从《南方周末》离职,在吕植教授领导的“保护国际”的资助下,在青海、西藏、四川、云南各大藏区往来穿梭。七个月的集中采访后,他自费完成了其后两年的补充采访,前后三年完成《天珠——藏人传奇》一书。

在通天河边采访

“坚忍不拔的采访”

《天珠》出版后广受好评,《经济观察报》书评说:“《天珠》让人沉迷,震撼,哑口无言……这部作品既气势磅礴,又婉转动人,让人目眩神迷。”《南方都市报》书评说,“几个藏族人的故事写得出神入化”,其原因是作者有“坚忍不拔的采访”。

在《荒原》一章中,刘鉴强经过扎实的采访,再现了索南达杰牺牲前与扎西多杰的一次争吵。为了准确而具体地描写这次争吵,刘鉴强反复询问扎多:你当时站在那里?天多黑?月亮是什么样子?在哪个方位?巡逻队在山上时,视野是怎样的?同时,他查地图,查询历史天气状况,验证扎多的说法。(索南达杰是前治多县委副书记,第一个在无人区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在与盗猎者的枪战中牺牲。扎西多杰当时是他的秘书。)

与交谈极有条理的扎多相比,另一位核心人物嘎玛的交谈风格是天马行空,跳跃性强。刘鉴强在采访中要时刻保持警惕,从一片混乱的叙述中理清头绪。2006年6月他在成都采访嘎玛时,两人每天交谈12到16个小时,从早到晚,嘎玛在沙发上连续讲了7天。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一起在西藏和川西旅行,采访进行在车上、酒店里,甚至拉萨人民医院的病床上。最后他关于嘎玛的采访笔记有30万字。

刘鉴强接二连三的“重复”提问偶尔引发不悦。嘎玛曾经在经济上帮助援藏基金会广东办事处,刘鉴强坚持索要具体账目,激怒了嘎玛,“你什么意思!我能撒谎吗?”嘎玛眼睛圆睁,非常气恼。他不能接受别人对他诚实的质疑。

刘鉴强说:“嘎玛,我相信你,但读者不一定相信你,所以我要看到证据。”后来《天珠》中并未用到这些数据,但基于调查记者的严谨,刘鉴强一点点地核实信息。令许多人印象深刻的毛主席追悼会一节,是刘鉴强每年必定重新采访的部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他硬是每次都从嘎玛那里“挤”出新的细节,历经三年,才像拼图一样拼完这个情节的全貌。

骑马过莫曲河去采访

随着采访的深入,刘鉴强所收获的并不仅是故事,更是那些像藏族的珍宝天珠一样宝贵的人物。他说:“书中人物所代表的群体曾被忽略,但他们像历史的河床,表面看不见,却决定着历史的方向。”作为一个新闻人,他庆幸自己完成了一部独特的作品;而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他希望《天珠》能架起两种文化间理解的桥梁。

作为“清新”毕业生,刘鉴强的作品得到当年授业老师的认可。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经常将《天珠》推荐给学生,他在《新闻记者》杂志撰文说:“我觉得《天珠——藏人传奇》不仅值得决策者和好奇者参阅,更值得新闻学子和新闻记者学习。同《巴黎烧了吗》等名作一样,《天珠》也像小说似的,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同时又胜似小说,也是‘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 (董乐山语)。”


相关新闻

  • 162016.03

    记者生涯

    做记者,是母亲的一个梦想。但1990年的那个初秋,我终于是来到了清华园。这辈子看来注定要与文学无缘了——在满怀的人生憧憬和新来乍到的好奇中,我难舍一份....

  • 312008.07
  • 282015.10

    邓稼先:寻找未爆的氢弹

    从筹划中国第一声巨响,到更关键的技术——核武器小型化,让人们记住了邓稼先的名字。但更值得中国人敬佩和纪念的是,邓稼先等人寻找未爆氢弹的感人往事。

  • 262016.02

    调查 | 你对值年庆典有什么期待?

    调查 | 你对值年庆典有什么期待?

  • 272009.05
  • 292007.04

    29日上午——调查问卷

    校友们都很配合问卷调查工作嘛!作为一个参加了两届校友问卷的志愿者,对于问卷调查有了更深的体会.详细具体的问题让我们也有新层次的认识.相信我们的志愿者会有更多认识。

  • 202019.08

    寻找“二叔”

    1942年,正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的李嘉禾弃笔从戎,成为一名飞行员,离开故土赴美国接受培训。1944年,家人收到来自美国的死亡报告,李嘉禾在美国培训期间....

  • 202018.07

    深鉴科技创始团队成员捐资清华 支持人才引进与培养

    7月19日,深鉴科技创始团队成员捐赠清华大学仪式在工字厅举行,深鉴科技联合创始人电子系1998级、2004级、2011级校友汪玉、单羿、姚颂,清华大学....

  • 312017.08

    问卷调查 | 清华校友企业创新能力问卷调查表

    尊敬的各位校友: 您好! 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联合清华校友总会,为研究和表彰清华校友企业创新成果与能力,设计了一份清华校友企业创新能力调查...

  • 202017.03

    驻外记者裴广江:南非四年,难忘怀

    裴广江,人民日报要闻3版主编,主任记者。在非洲工作近四年,任南非分社和非洲中心分社记者期间,足迹遍及10多个非洲国家。国际部2007—20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