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张治:扎根陇南山区的清华博士

2017-04-14 | 杨丽君 | 来源 《陇南日报》2017-04-13 |

“人生无处不青山!在哪干都是干,就是想做点事情!”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张治,2015年2月来到陇南,在基层的两年多时间里,从主动融入到施展拳脚,从初识陇南到爱上陇南,他从来没有后悔当初的这一选择。

来陇南前,清华大学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张治,已于2014年留校任政策研究室专题调研科科长,当年只有27岁的他,充满朝气和活力,拥有着许多人羡慕的生活工作环境。

“从小学到博士毕业整整读了25年的书,一直都是‘学霸’。”张治坦言,从小到大学的知识不少,工作后服务基层老百姓却远远不够。

于是,带着很多人的不解,张治于2015年2月到陇南工作,先是担任武都区江北街道办主任,之后又主动向组织申请到“偏远又能发挥作用”的基层,2016年5月任职武都区裕河镇党委书记。

“抬头就看见大山,听着听不懂的话,常常一头雾水……”张治说,虽然之前有着足够的心理准备,但还是环境、语言、人际、工作等方面一片陌生,“认识的人不超过五个,当地方言也只能听懂50%。”

因为之前在学校的工作专业性很强,来裕河后,面对计划生育、征地拆迁等基层党政工作,张治刚开始一片茫然:“压力很大,有时甚至彷徨无助。”

“陇南‘433’发展战略中提出要后发赶超,而在全市范围来说,偏远的裕河面临同样的命题!”为了很快进入角色,在刚到裕河的三天内,张治便跑遍了全乡的10个行政村。“觉得自己心里有股劲,就是想很快熟悉情况,做点事情。”他说。

裕河镇的优势就在于旅游产业,抓住了这一点,就牵住了全镇工作的“牛鼻子”。通过仔细了解,科学研判,张治深刻地认识到,旅游产业是当地最具优势的产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发展。为此,他很快带领同事编制完成了裕河镇的旅游规划。

“六点”即唐坝峡谷漂流、阳坝探秘珍奇、凤屏八湖沟、余家河古村落、梨树花果山、赵钱坝集散中心,“一线”即是指百里枫叶长廊……在张治的办公室,他展开裕河镇“六点一线”旅游规划图,饶有兴致地介绍。

余家水美鱼肥,以前就叫‘鱼甲’,为此在房屋设计上都添加了这个要素。张治介绍,余家村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在改造过程中,做到了户户相连、阡陌交错,感觉像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规划中,还对村里“三碗文化”(一碗酒、一碗蜜、一碗茶)也进行了打造,设计了采茶、养蜂、酿酒观光体验点。

五阳公路通车后,随着游客增多,裕河的旅游产业一方面需要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生态也需要保护,因此在整个旅游规划中都以保护为主,如在打造凤屏八湖沟时,只是做了简单的栈道,“这里自然风景本身很好,过度打造反而是画蛇添足。”张治说。

打造春天赏花、夏天纳凉、秋天吃果的“花果山”,这是对梨树村的定位,为此张治还专门组织村干部去广元苍溪取经,引进种植了100亩猕猴桃,不仅增添了景点特色,还大大提升了群众收益。

“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张治说,整个旅游规划突出了可达性、便利性、互动性三个特性,让游客有风景看、有东西吃、有礼物带。

凭着一腔热情,从主动融入到施展拳脚,仅仅一年多时间。目前,除了旅游产业发展外,张治还有很多打算,如进一步利用茶叶、土蜂蜜的优质资源做好电商,建立相对高端的文学书画创作基地、体育训练基地,利用微媒平台进一步做好推介宣传等。

“随着大家对我越来越信任,给我加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张治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还需真正为老百姓做一些事情。

“离基层越近,就愈加眷念。”张治家在北京,尽管一两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但他却毫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把陇南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只要陇南需要,就一直留在这儿,跟随着她一起成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