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有所不知的“地球最强理科生”

2019-04-16 | 李隽仁 张雨鹃 戴汀屿 王鹤立 彭博 | 来源 公号“此间INSIDEPKU”20190409 |

《如何用数学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2019年如何计算个人所得税?》《正多面体为什么只有五种?》……李永乐在公众号“李永乐老师”上发布的科普视频包罗万象。

直到2019年4月,人大附中物理老师李永乐在西瓜视频上拥有了295万粉丝,被大众称为“科普网红”。3月,他参加了央视《sk极智少年强》节目录制,在一块黑板前讲解知识点。

但李永乐知道自己并非网友所说的“无所不知”。前后毕业于北大和清华,本科时的李永乐却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学生。入职于人大附中成为一个普通教师和竞赛教练,六年适应期带来的压力让他至今难忘。

只是偶然的网红之路,将李永乐渐渐推向了现在的理想。网红身份带给他的不是流量,而是推动科普与教育公平化的责任。

李永乐,北京大学物理系2002级本科,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6级硕士。全国物理竞赛金牌,北京高校演讲比赛冠军,新东方中学部理科项目创始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教师。任教十年,培养理科状元一名,国际奥赛金牌一名,亚洲奥赛金牌两名,曾创造一班50名同学48人考入清华北大的辉煌战绩。

2017年4月,高中物理老师李永乐突然在人民日报官微上看到了自己的教学视频。

这段视频首发于今日头条,是他当年在教育机构讲述“集合”概念的课程录像,全称叫作“闰年是什么?清华学霸老师让你真正弄明白”。冗长的题目现在看起来有些扎眼,而视频里的李永乐比现在更年轻,头发更多,板书也不如现在精致。

无心之作一下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李永乐初次品尝到了被互联网之光扫中的快感。那时每天忙碌于教学与教研的他还不知道,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自己就将在西瓜视频平台成为播放量破亿的“科普网红”。

正业

现在,假如打开一个李永乐的视频,弹幕里不乏对他的景仰之词,甚至有人直接称他为“地球最强理科生”,表示“我和清华之间就差一个李永乐老师”。但对李永乐本人而言,制作视频时思维量最大的环节就是收集背景知识。

李永乐并不想给自己立这种“无所不知”的人设。去年年底,“不做功也会累”的原因勾起了李永乐的兴趣:从物理学的角度,人用力推墙,或是提着水桶不动,仅有力而没有位移,人并不对墙或水桶做功;但实际上,维持这样的动作需要耗费许多能量,人也很快就会感到手臂酸痛。这个问题超出了李永乐的老本行,只用物理知识显然无法解答。

“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个问题我从小也一直都没想明白,正好趁这个机会找生物老师来问问。”他所在的人大附中不缺高学历的老师,于他而言正是学科交叉资源丰富的一片宝地,无形之中扩充了他的知识储备。

今年二月,这一期视频终于得以面世。李永乐从肌肉的结构开始解释了消耗能量的原因,回答了许多学生的问题,也解答了他自己做学生时的疑惑。

作为同时在中国两所最高学府都学习过的人,李永乐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调侃自己:“北大培养科学家,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清华培养工程师,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而我,二者兼备,既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

十多年前,李永乐通过物理竞赛保送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就读本科。彼时的物理学院还刚从物理系更名不久,“疯人院”的叫法也没有广泛地传播开来。对于本科阶段的李永乐而言,大部分课是想翘就翘的,而一天课余花费在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可以达到七八个小时。打星际、做家教、打篮球、社团活动、修经双……玩电脑游戏曾经让他投入了许多精力:星际、魔兽、暗黑破坏神……这些都是当时大学中电子游戏的主流。

李永乐曾认真看过别人的比赛视频,分析自己的操作技术究竟欠缺在何处。他觉得这和他成为老师之后看别人的教学视频非常类似:“你要去观察别人怎么打游戏,要去反思,不能光自己一个人打。其实我毕业之后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光闭门造车,讲课水平提升得非常慢。”

轻松而快乐的本科生活临近末尾,每个人都要面临毕业之后的去向。物院的许多毕业生都会走上科研的道路,李永乐也曾有过这方面的想法,可要做科研应该在大二大三就在每个实验室去看看,跟老师们聊一聊有没有适合做的工作,这些他都没有提前做任何准备。

到了此时,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学习没有高中用功,把时间过多地花在了学业以外的事情上,留给他的保研方向只剩下了偏冷门的核物理专业。“我想我是不是得学习一下?要学习有得有动力,我就计划去考当时最难的清华电子工程硕士。”在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电子工程侧重应用,比物理更好找到工作,这也是李永乐跨专业考研的目的之一。

毕业之后,李永乐同时给几家企业和学校投去了简历,但经历了两三轮失败的企业面试之后,他放弃了进入企业的打算。长期以来,两所高校的校园环境给他带来太多的轻松自由,让他很难一下子转变到格子间那种受拘束的生活中去。

另一方面,投给人大附中的简历过了一个冬天也没有回应。转过年来,在又一次询问校方之后,李永乐接到了人大附中的面试:在一个大型的阶梯教室里,许多应聘者们一个个被抽出去试讲,在候场时教室前面还有艺术团的演出。

轮到李永乐试讲,正好赶上饭点,考官把他十分钟的试讲时间压缩到了五分钟。但巧合的是,试讲抽到的曲线运动题目,他之前在其他学校恰好面试过。汽车在曲线赛道上的受力、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的推导——对于这些面试考题,他都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表现,成功入职人大附中,从此成为一名高中物理老师,同时也担任物理竞赛教练。

第一届的两个班李永乐都是从高一开始带起。有一个班的绪论课被开学典礼占去,等到周二再上第一次物理课,李永乐却在路上被交通状况所困,意外地迟到了五分钟,这也成了他入职初期一段惨痛的记忆。

入职的前三年,李永乐过着很辛苦的生活:上课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没有太多之前的资料可以参照,一备课就是三个小时,备课结束已经是十二点,如果还想放松一下,打会儿游戏,睡眠时间就只好被进一步压缩。压力最大的时候,他又要准备竞赛课,又要跨年级带高考课,连着十天每天只能睡三个小时,那段日子让他至今难忘。

生活压力骤增,李永乐开始思考改变生活状态、重构生活方式。他认识到工作与玩终究是不能兼得的,打游戏毕竟只是个消遣,不能为了打游戏而打游戏。再到后来,他也开始慢慢反思,大学里有的课程不该那样轻易地混过去,到后来真要用却发现自己已经不会了。

真正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还得靠时间的力量。熬过了两个三年的周期,从高中楼搬到逸夫楼再搬回高中楼,李永乐终于有了自己成体系的竞赛教案,高考课也变得愈发熟练:“讲义上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我就可以发挥发挥,把一些地方再讲得深入一点。比如现在我要讲磁流体发电机,我就可以跟学生探讨探讨它的微观本质。”

一扇窗户

小时候,李永乐对自然世界充满了好奇。他曾认真地向老师请教为什么拐弯时身体会向对侧偏移,但老师也解释不清楚,只好用“错觉”来敷衍他。还有一次,他去问老师为什么人可以看到几十光年外的星星,老师又随口就把他打发走了,数年后他才靠自己找到答案。在他的自然课老师看来,这都属于小升初不考的知识,学了也没有用,不如做两道数学题来得实际。

回望网红之路的起点,李永乐总觉得有许多偶然。人民日报官微的第一次转载只红了一阵,李永乐这个名字便连同视频一起归于沉寂。一段时间之后,有个同学询问他要不要考虑进一步发展。看着自己的一点点粉丝基础,李永乐动了心思,可是苦于没有什么选题,他甚至一度想过要从王者荣耀里挑点能讲的知识出来,但最后不了了之。

18年年初,《无问西东》热度高涨,他决定先从这部电影里的物理知识入手。本着尝试的心态,李永乐配合着“奔跑的核”做了一期关于原子弹的科普视频。他没有仔细擦黑板,也没有单独的收音设备,仅仅靠着粉笔和手机就完成了第一期视频的制作,投放到了今日头条平台上。

接着,李永乐遇到了他网红之路上的第二个偶然——这样一期视频的播放量突破了五位数。这与今日头条平台的流量分配模式不无关系,即使粉丝基数不大,但只要视频质量高,一样可以被推送给许多人。

于是,他开始利用空闲时间想选题、搜集资料、写脚本、找空教室录制……大量的心血被投入到了视频当中。持续高质量的内容输出为他带来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西瓜视频等平台也开始向他主动签约寻求合作。不久,人民日报官微对他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转发,他的视频制作流程也越来越标准化、精致化,渐渐踏上了正轨。

这是一条十分普通的网红发家之路,只是李永乐靠的是科普。到了18年夏天,媒体开始正式用“科普网红”的名号称呼他。

对于李永乐的学生而言,他是一位在课堂上用游标卡尺测量自己脑袋的直径、还因为和学生打赌去剃了光头的老师。走红后,许多学生都觉得有个网红老师很新鲜,成为了他的第一批粉丝;身边的同事知道了他的事情,偶尔也会打趣地叫他一声网红。但一些家长就不太认可他了。

一位学生的家长偶然看到了李永乐的视频,联系了校领导,指出他的“不务正业”,一时间闹得他压力倍增:“这样的指责完全没有道理,我要是想不好好教,不做视频我也可以不好好教。”幸而他教的竞赛学生和高考班级都成绩出色,校方最后对他采取了既不特别支持、也不加以限制的态度。

在应试观点里,学校里要学的知识应该和升学密切相关。而短视频科普是用碎片化的方式在传播“无用”的知识,在短期功利目标面前不值一文。

李永乐曾到过甘肃会宁,领略过当地“老师苦教,家长苦供,学生苦学”的三苦模式。但是苦归苦,这样的付出却往往难有应有的回报,学生从小就觉得学习非常痛苦。

在李永乐看来,并不是知识本身没用,只是没有人去告诉他们知识该如何有用。既然家长功利,李永乐也开始用功利的方法去阐述知识的价值,他讲了大学同学利用量子力学创业,从而拿到谷歌和腾讯上千万美元投资的故事。“你看,学好量子力学能赚大钱,科学还是很有用的。”

碎片化也不该是问题,李永乐的第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做“马桶课堂”,希望学生们能利用坐在马桶上的时间学习一些知识,这个公众号到现在还在活跃更新,与第二个公众号“李永乐老师”相互配合,分别兼顾教学和科普两个方面。

谈及心中的科普理想,李永乐表示:“我们的教育不是仅仅为了培养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的人,你得让他发现他喜欢什么,让他觉得学习很快乐,然后去引导他。对于一些边远地区的学生,如果我的视频能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户,那也就是达成目的了。”

网红的责任

有人把电话打到了校领导那里,举报李永乐在视频里传播厚黑学。

李永乐哭笑不得,因为所谓的厚黑学不过只是博弈论的基础原理。另一次,有一位网友质疑李永乐做视频的动机,怒斥他将来总有一刻会对这些视频收钱。

成为网红之后,李永乐的生活受到了不少的骚扰。李永乐开始玩微博是13年的事情,而到了18年4月,他的微博有四五万粉丝的时候,为了把微博变成投放视频的另一个平台,他就不得不把自己之前发布的微博都清理掉了。

但不论如何回避,他身为公立学校教师,人们对他的要求比一般网络人物会来得更高。直到现在,知乎上还有一个问题叫“如何看待李永乐这样不务正业的高中老师成为网红?”他本人正面回应了对不务正业的质疑,而这也是目前他在知乎上赞数最高的回答。

当他的粉丝积累到一定数目,最初录科普视频的兴奋感就渐渐被责任感所取代,这使李永乐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提高。

他没有专门的录制工作室,都是在学校的临建楼找一间空教室录制。有时楼外的噪音太大,就会很影响他的录制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当他对自己的板书布局不满意,他就会把整个视频推翻重来,这个过程上限可能多达十几次。

做到今天的规模,李永乐的背后仍然没有团队,只有一个网上认识的助手帮他打点部分的事务性工作。虽然他和学生们一贯相处融洽,但他也不会找学生来帮忙完成视频的制作,顶多是是从学生的答疑中汲取视频选题的灵感,重担都落在他自己一个人身上。

大学时期,李永乐很少熬夜,即使熬了通宵,只要第二天睡到中午也就能缓过劲来。时至今日,假如再这么高强度的工作,身体就要先承受不住了。压力一旦增大,睡眠质量就会显著下滑。“13、14年以来睡眠状况就一直不好,最近还稍微好一点,可能因为我多开窗多盖被,我也不知道一段时间以后会不会又出问题。”

现在的他,想继续写科普书、引进国外的经典科普读物、创办少儿教育平台、开办直播课堂、写高中教材配套的原理剖析……在科普和教育公平化领域,他有着太多想去做的事情,但实在是受限于精力,难以顾及。“大部分想做自媒体的人,他没有知识储备,没有能力;有知识储备的老师则没有时间,没有动力去做。”

今年2月,电影《流浪地球》火爆贺岁档。这一次,李永乐不需要费力思考视频题材,许多粉丝早已满怀期待地请他来讲电影里的物理知识。洛希极限、引力弹弓、氦闪……李永乐也没有辜负他的观众们,围绕这些话题制作出了一期又一期的科普视频。

放学后,李永乐和往常一样来到了操场北边的一间无人教室。天色渐渐暗了下去,面对擦得干干净净的黑板,他调整好摄像头的位置,走到镜头前,开始那句惯常的开场白:“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李永乐老师。”发现板书布局不够满意后,他拿起板擦擦去,然后再次面对黑板,重复他的开场白。


相关新闻

  • 242010.11
  • 202020.11

    唐风华:理科男的田园梦

    “做企业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于是,一个以在皖清华校友和科大管理学院校友为主体的合作平台搭建了起来——安徽水清木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22013.02
  • 012018.11

    水木领航TalkTime|有所蒙超:回顾创业3年,一切发展的核心都是好产品

    10月26日下午,“水木领航TalkTime”第二期在清华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附近水木领航咖啡举行。本期嘉宾「有所」原创家具品牌创始人蒙超,分享了创业....

  • 202024.02

    从“最强大脑”到留学读博,他不再“一直想赢”

    孙勇瘦了。这位2016年安徽省理科高考状元的脸盘小了很多,头发长了,束起了小辫子。另外一个变化是,他把自己的微博账号改成了“@孙勇SUN_1207”,2023年10月30日的时候,还是“@最强大脑孙勇”。2018年《最强大脑》30进12那场比赛,在3位导师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孙勇凭借用时更短战胜了实力强劲的对手。当宣布结果的时候,孙勇背过身大哭,很多电视机前的观众也忍不住泪目。那场比赛之后,孙勇迅速涨粉,此后的几场比赛,他越战...

  • 062012.08
  • 312021.03

    矣晓沅:文理科是我们和世界交互的两种方式

    我对文学的热爱从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因为生病休学两年,一直在医院做治疗。有一次去医院住院,就在书店买了很多书带去。那应该是我第一次看那么多课外书籍,从此喜欢上了文学。在生病休学的两年时间里,我阅读了非常多文学作品,鲁迅、老舍……还有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属于一个兼收并蓄的状态。

  • 082023.11

    科研太忙无法顾家?北生所陈婷:人生不能只有一个支点

    众所周知,科研是一份没有上下班,几乎全天候头脑在线的工作,对于需要整天泡实验室的科研人而言,想工作之余管管老人孩子更是分身乏术,因此诸多优秀的女博士不得不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退出学术道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陈婷也曾遭遇这些困境,但她最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研究成果。她觉得,科研虽然很忙很累,但还是一个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她是怎么处理科研和生活中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难题的,又有何...

  • 222023.03

    老有所学:开发碳中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伟业

    六十年前入校,毕业工作后,我感受最深的是清华的学风:坚持继续学习,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浓厚学习兴趣和高效学习方法。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经常举行有关论坛。我在线上参加了第六期碳中和技术路线展望论坛。院士们介绍了很多最新的碳中和技术路线,如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零碳建筑技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听后很受启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中之重是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 232024.04

    岭大国际知名数据科学专家秦泗钊校长膺选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

    岭大校长兼韦基球数据科学讲座教授秦泗钊教授,膺选为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部)。新院士的就任典礼于2024年4月6日在奥地利举行。岭南大学(岭大)校长兼韦基球数据科学讲座教授秦泗钊教授,膺选为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部),是岭大首位获此殊荣的学者。欧洲文理科学院院长Klaus Mainzer教授对此表示祝贺。这也是继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后,秦泗钊教授荣获的另一世界著名科学院院士。新院士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