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清新俊逸清华园

2008-02-01 |


季羡林(1934届西洋文学系)

清华园,简单淳朴的三个字;但却似乎具有极大的启示性,极深邃的内涵。谁见了会不油然从内心深处漾起一缕诗情画意呢?人们眼前晃动的一定会是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宛如人间的桃源,天上的净土。

记得在七十一年前,在1930年夏天,我从山东到北京来投考大学。当时我年少气盛,只报了清华和北大。结果两所大学都录取了我。我为了梦想留洋镀金,终于选中了清华,成了清华的学生,校友。   
闲话少说,我想讲的是当年入学考试的国文作文题目。清华出的是“梦游清华园记”。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清华园”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那一年,北大出的国文作文题是“何谓科学方法,试分析详论之”。去年,我曾根据我在清华四年,在北大五十六年的观察与反思,写了一篇谈两校校格不同的文章,我认为北大是深厚凝重,清华是清新俊逸。例证当然是很多的。仅仅从上面谈到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目上不也就能参透其中的消息吗?
一走进清华园,我立刻对照我那一场人造的梦来检验梦中的清华园和现实的清华园有多大的差距。差距当然会有的,而且会极大。在梦中只能有一团团模糊的影像;但是,在现实中却有巍峨壮丽的校门,古色古香的清华学堂的匾额,美轮美奂的欧洲古典式的大礼堂,绿荫满窗的大图书馆等等。在自然景观方面又有水木清华,荷塘月色,西山紫气,三秋红叶。这一切都是在梦中决不可能见到的。但是,梦中的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却是一点也不差的。这颇给了自己一点慰藉。
星换斗移,时移事迁,与我同寿的母校到今年整整九十岁了。庆祝的方式多种多样,自在意中。我认为,其中最能别开生面的一种就是邀请国内外著名画家描绘清华的自然风光,并选出其中优秀作品,编纂成册,名之曰《名家绘清华》,出版问世。我曾梦游过清华园,又曾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亲自把梦境与现实对照过。而今,在七十一年以后,在艺术家的生花妙笔下,清华园活脱脱地站在我眼前。他们画出了清华园的形,又画出了她的神。歌德在他的《谈话录》中曾有一个绝妙的说法,说艺术家能改变自然。眼前的这一本画册,就是艺术家改变清华园的结集。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引徐葆耕教授的话,给自己脸上贴点金。他说,相当多的艺术家同我所说的清新俊逸有近似的感觉,绘画的色彩洋溢着春天的生命气息。
综观清华九十年的历史,走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关大道。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清华成了单一的工科大学。但是,经过了以后三四十年的实践,却证明了它是缺乏远见的。清华大学当局于是当机立断,决定恢复人文社会科学院系。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绩已灿然可见,斐然可观,一个新的充满了活力的清华正在腾飞。最近又与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清华万象,更加更新。我在上面讲到的我对清华园的印象:清新俊逸,这不仅仅指的是清华园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华精神。什么叫“清华精神”呢?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

没有清华,就没有我的今天,清华园毕竟是我的学术生涯起步之处,我虽然身不在清华,但心却从未离开那里。

相关链接 清华风物之清华园  

“清华园”一词,广义泛指清华大学校园。原义则专指以工字厅为主体的一组清室园林,清末时俗称“小五爷园”。清华园原是康熙时熙春园的一部分,即其东半部,其建园时间约与附近的圆明园相同。以后,各代皇帝因袭相承,至道光年间,为了分赠多子女的需要,把熙春园(此时熙春园为道光三弟绵恺赐园)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定名为“近春园”(即后来的“荒岛”、现今的“近春园遗址公园”)赐予皇四弟绵忻,俗称“四爷园”。东部则另建新舍一百余间(即现在的工字厅一带),仍袭用“熙春园”之名,赐皇三弟绵恺。绵恺无子,过继道光五子奕誴为嗣,于是由奕誴承袭熙春园。1851年咸丰(道光四子)即位后,将熙春园易名为“清华园”并亲题匾额悬于二宫门之上,如今工字厅入口门庭上方所悬的黑底金字的“清华园”匾额即为咸丰御墨。从此,清华园俗称“小五爷园”。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近春园遭受严重破坏;同治朝时试图摘要重修圆明园,将近春园内遗存建筑全部拆除抵用,园址沦为“荒岛”。清华园则幸存完好。奕誴死后,清华园由其长子载濂所得。载濂弟载漪为义和团领袖。义和团起义失败后,载漪获罪,载濂被革职,清华园被皇室收回,长期荒芜不用。
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协议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兴学育才,建立游美肄业馆,清华园被选为校址。1909年游美学务处在清华园动工兴建校舍,校门(即今二校门)、清华学堂大楼(西部)、二院、三院、同方部等一批建筑落成。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兼管学部和外务部的军机大臣那桐为清华学堂题写了校名。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是为清华校史的开端。后来学校便把每年4月最末的星期日定为校庆日,一直延续至今。
辛亥革命后,游美学务处被撤销。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所掌事务归属清华学校。1913年春清华学校呈请民国政府,将近春园及其周边并入校园共680余亩,至此两园合为一,而今泛指为清华园。
清华园初建时有两道宫门,其大宫门在现今的停车场偏东一带,二宫门即今天的“工字厅”大门。工字厅原称“工字殿”,始建于1762年,是清华园的主体建筑,园内有前后两个大殿,因此两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个“工”字,故而得名。
建校后,工字厅最初是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最早的行政办公场所和教职员宿舍,因此被当时的外籍教员称为“yamen”(衙门)。学务处撤销后便成为学校的管理中心、文化和重要对外交往中心。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之邀访华时,就曾在此下榻半月有余。
1949年至今,这里成为校长办公室等校机关各部办公室的所在地,是学校主要的对外窗口。
打开工字厅后厅北面的厅门,可见一脉青山、一池秀水、一塘碧荷、两座古亭。这正是称为园中园的“水木清华”,其出自晋人谢混的诗句“水木湛清华”。厅门外上方正额“水木清华”四字;两旁朱漆圆柱悬有清人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文革期间,楹联被当作“四旧”取缔,现在这副是后人摹写的)。《清华园》匾、《水木清华》匾、荷花池和楹联,四位一体,和谐统一。
清华园环境清雅,“与西山诸名胜相距咫尺”,是一处非常理想的读书之地,吴宓称之为“世外桃源”。而罗素则赞扬清华“所见到的任何一件东西,都让我感到完美。”
历经了多年风雨,清华园曾几次维修改造。这座古老的园林,见证了康乾盛世至今的沧桑荣辱,更见证了清华的历史,留下了一代代清华人的足迹,成为每一个清华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本刊记者刘旭红整理)
(《清华人》2008-1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