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平步青云缘何起

2008-07-31 |

叶如棠(1965建筑)

这几十年经历中,可歌可泣的壮举没有,可赞可叹的成就也没有,但可忆可品的往事和可笑可乐的趣事倒有不少。别的不说,就说当年我怎么当的部长吧。

记得1985年春,我正忙于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改革的时候,即将出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城乡建设部部长芮杏文同志忽然找我谈话,只是一般地了解我对设计改革的观点,我也没有意识到有何特别的意思。本人历来孤陋寡闻,不知道外面有什么传说。过了两三个月,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李锡铭同志也找我谈话,他的话也不多,只说到部里工作也挺有意思的,可以经常到外地出差。既没说要调我到部里,也没说到部里干什么。我心里纳闷,嘴上又不便多问,惴惴不安地回来了。没过多久,当年的中组部长尉建行同志就直截了当地通知我将调建设部任部长。尽管前期预兆为时不短,面对这个职务我却脑子一片空白,想不起来该在组织部长面前表什么态。接着,万里副总理找我谈话,更是板上钉钉子,没有商量余地。我一再表示从未在政府部

门工作过,况且又是当部长,至少应该让我在副手岗位上试试,但我怎么请求都没有用。他说部里是虚位以待,去就是当正的。前两任部长都只干一两年就调走了,部里干部群众很有意见。这次我给你们派一个45岁的部长,可以干上15年、20年,部里就稳定了。他看我还犹豫,就提高了嗓门说:50年代我当城建部长时也只有猿远岁,那时懂什么城市建设?你不比我当年强?就这么定了。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干起来。

到部里不久,对我的各种猜测接踵而来,有说我是叶剑英的儿子的,有说我是赵紫阳女婿的。我说,往前查我家谱共产党员没一个,国民党员倒有一个,哪来的高干背景?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挑我当部长。后来,大概过了一年多,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刘小石先生(时任北京市规划局长,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顶头上司)说起这件事,竟一下子水落石出。先生不无自豪地说:推荐你的人正是我!于是,他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我。那年,万里同志把选城乡建设部部长的事交给尉建行、李锡铭、芮杏文三位去办,并提出三个选择条件:一是必须“文革”前入党,二是清华建筑系毕业,三是年龄45岁左右。因为李锡铭是清华大学的,自然由他出面,他就找到“文革”前在清华建筑系任党总支书记的刘小石。先生说,大致符合条件的有三位,一是上海的倪天增,二是广州的石安海,三是北京的叶如棠。李请刘在三位里面推荐一位,刘说前两位在外地,情况不了解;第三位他最了解,要推荐就推荐叶如棠。如此这般,我就当了部长。一时间,所谓“中国最年轻的部长”的美誉或恭维就不绝于耳。由此看来,我这平步青云的仕途,不能不说有几分戏剧性。古人云,人贵自知之明。我该知道自己的身价。因此,19884月我改任副部长时,心态就比较平静。那一年,正值政府人大换届,仅我认识的从正省部级改任副职的就有十来位干部,个个都挪了部门,惟独我主动要求留在原单位。不必考虑别人怎么看,这里有我的专业,有我可以发挥作用的岗位,为什么要挪地方?有的朋友总想探个究竟,我就告诉他,一个人适合在哪一级岗位上工作,要由实践来证明。好比照相对焦距,先远一点,再近一点,最后取其中最清晰的一点,就是这个道理。前些年,官场流传一则顺口溜: “吃菜要吃素,穿衣要穿布,出门要走步,当官要当副,最好带括弧”。所谓括弧,就是副的职务正的待遇。一点不差,句句都在说我。

人一到晚年,差不多的干部都琢磨写回忆录,我拿定主意不做这类费力不讨好的事,但由于时常有人婉转地打听我的当官史,不如写出来放在明处。

刘小石先生在得知文集中有关建设部长人选的回忆,在2003924特写了一个说明:

为了建设部部长人选事,李锡铭同志曾要我与他一道去见万里同志。见面后万里说乔石同志要他提名建设部部长人选,他要在清华建筑系毕业生中挑选一位,还说学建筑的就是不一样,要我提供情况。我当时提了三位:北京叶如棠,上海的倪天增,武汉的赵宝江,并作了简单的介绍。他们议论一下,提出要组织部门去考查,并要我再提供一个人数多一点的名单,后来与左川同志商议后又拟了一个多一点人的名单。

(原载建五班《班门弄斧》诗文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