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琪(1964无线电)
接到校友关于校庆组织和举办我班毕业四十周年庆祝活动的通知,想到届时老师和同学们将会相聚在一起的欢乐情景,特别是想到又能再次见到敬爱的杨弃疾老师的幸福时刻,心里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又回到了那熟悉的清华园,望见一位刚毅的老人在幽静的荷花池边打拳、舞剑,耳边又回响起他亲切的话语: “近来身体虽不如前,但还是买了把弹簧钢剑来练……泰山之所以高大,皆因由许多石块组成,我们应该永远做这样的石块。”
杨老师和我班缘女生,右2是我。———作者注
虽然我离开学校四十年了,可是我的心好像从来也没离开过母校和老师,老师也一直关心和督促着我成长和进步,他不仅传授给我知识和本领,还教给我怎样做人。在校时,杨弃疾老师是我们专业唯一的副教授,教研室的负责人。他工作非常繁重,既要带好几个研究生,又要给高年级学生上专业课,还要指导每年应届生的毕业设计和开展科研工作,总是看到他不辞辛苦地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在校园里来回奔波。可每当杨柳吐青时,老师总要抽出时间来和大家一起到香山、八大处等名胜古迹去春游。记得有一次在登山途中,老师还兴致勃勃地赋诗一首: “眼前好境已无数,那山更比这山高,愿君奋力攀绝顶,风流人物数今朝。”同学们登上了一座又一座山峰,置身于秀丽的大自然怀抱中,忘记了攀登过程中的艰苦与劳累,尽情地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陶冶热爱锦秀中华的情操。
记得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圆明园,他拿着一本珍藏多年的描写这座古代皇家园林的小册子,满怀深情地讲述着。他万般痛惜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惨遭破坏的情绪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发我们青年学生热爱国家、振兴中华的满腔热情,他在潜移默化地对我们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老师工作太忙,常常把对学生的答疑时间安排在节假日或晚上,我们十分喜欢去他家,并一点也不感到陌生。他屋里有我们看不够的古今中外书籍和名人诗画,还看见他休息时也常吟诗作画,而且最喜欢画松柏,他渊博的知识和幽默的语言深深吸引我们久久不愿离去。老师还常常嘱咐我们一定不要“三条腿”走路,要尽快甩掉“老师”这根拐杖。还提醒我们不要把“肩膀”磨成“流线型”,而要造就成能担负起人民千斤重担的“铜墙铁臂”。
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老师还经常惦记学生们沿着什么方向前进,当他听说我在工厂劳动锻炼中有思想情绪时,急忙来信严肃批评我:“对你近来的情况,作为一个曾经教过你的教师,我是非常关心的,尽管我最近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还不得不挤出吃饭、睡觉的时间来写这信,难免有的话说重了,希望你不要生气,好好领会我的意思……”他在信中要求我要和工人打成一片,从思想感情上热爱他们,向他们学习,还教育我一定要永远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
在十年动乱的年代里,我和老师先后离开了北京,当我在奔赴“三线”前也曾给老师写过信道别,并还想再去拜望他一次。由于他当时处境困难,已被纳入“反动学术权威”之列,他不让我去校园看他,说那里很乱,只让我给他留下“三线”地址。后来听说他去过江西劳动,还得过血吸虫病,又随系里迁往四川绵阳清华分校。可我心里总想念着他,也常常用他对我的教导和严格要求来鞭策自己,尤其当我下放到车间当工人时,工人师傅对我一点也不见外,说我没有大学生架子,还挺虚心的,愿与工农相结合,并作为首批结合对象。
与老师分别好多年后,直到1980年我到北京出差时,听说老师已从四川返回清华园,心中百感交集,连忙奔向母校,来到老师家门前,可许久不敢敲门,不知道老师还记不记得我了,也不知老师有多么大变化,处境如何?门开了,是我时常牵挂的老师,他立刻认出了我,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啊,是你呀!还没变,我常常在打听你的消息……”一股暖流顿时涌上我的心头。在他屋里依然摆满各种书籍,迎面墙上那幅他亲手画的青松变得更加苍翠,望着他一次要咽下十几粒五颜六色的小药丸和那历经沧桑的坚毅面孔,想到他经受过的摧残和磨难,但永远不会动摇的、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的坚强意志。他告诉我,那时不许他搞科研,他就决心攒下书来等退休时再搞,特别是要写理论入门的书,为将来有志攀登科学高峰的人铺路。如今他又回到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尽管受到许多疾病威胁,但他每天都要坚持练太极拳,不论寒冬还是酷暑,从不间断,为的是要确保身体能承受业务重担,为的是还想要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大干二十年,把过去耽误的时间补回来。为此,他忙得连暑假也不舍得休息,这种为了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又一次感动和教育着我。
临别时,老师亲自送我到校门口兰旗营车站,望着我上了车还不肯离开,当车已开出很远时,他还久久站在大道旁向我招手,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视线,可老师那高大的形象和亲切的声音仍然回荡在我的耳边,铭刻在我心中。
一个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老师用心血完成的《电磁场理论》与其它专著陆续出版了,二十多名硕士生、博士生相继被老师精心培养出来,一批又一批青年大学生在老师关怀教育下走出了校门,茁壮成长起来了,一个又一个高科技领域的科研成果经过鉴定并被实践采用了。老师在这20年期间虽然还身体欠佳,并多次住过医院,但他丝毫没有影响肩负的神圣使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全部精力,为祖国培养高科技人才默默地做一名辛勤耕耘的园丁。
如今,我们这届他的学生毕业40年后又返回校园,见到了熟悉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大家围坐在老师的身边欢度校庆,向老师汇报我们各自的成绩和收获。我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和母校的栽培,不论在国防战线、大院大所还是在厂矿企业都肩负着重任,并取得丰硕成果,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们不会忘记老师的教导,应以老师为榜样,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