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50年前我从山沟里走进清华

2008-11-22 |

[加拿大] 李景风(1957机械)

我小时候家住在粤东山区梅县的一个山村叫龙岗。

1952年全国统一招生发榜的第二天,我和同学们早就在县邮政局门口等着。那时录取名单是登在《人民日报》上的。当我还在焦急地查找自己的名字时,一位同学告诉我,我的名字和另外4位同学在清华大学。一直到收到正式的清华大学入学通知书,这才放了心,心里万分高兴。通知书的信封我一直保留到现在。邮戳上的日期是:梅县一九五二年十月三日

北上清华求学,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行,也是我第一次坐汽车、第一次乘火车、第一次看见大城市、第一次看见滔滔的长江和黄河、第一次看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第一次来到仰慕已久的堂堂学府——清华大学。我成了我家的第一个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乡的众多学子中,第一个被清华录取的学生。一切对我来说都是这么样的新鲜!就像梦一般,早晨起来开门一看,在我面前的不再是山而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那时候,从梅县到广州要坐两天的汽车。山路崎岖不平,有一个叫“九曲十三弯”的地方,十分惊险。东江上没有桥要靠轮渡。中间在河源住一晚客栈,用的是生漆油的枕头,没想到它竟让我得了漆中毒,到广州后,脸肿得连眼睛都快看不见了,幸得同行同学(张楚汉、杨英豪、张作臻和朱殷光)的照顾。

到清华后,第一个碰到的是语言问题。每天大喇叭里播放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都听不大懂。碰上有一位老师讲课用的是上海话,那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对这叫“坐飞机”)。我说话,他/她们更听不大懂。举个简单的词“会费”来说,在客家话中,两个字的发音完全相同,费了好大的劲我才学会把它们区分开。

大学的课程也完全变了。那时还没有教科书,正在学习苏联,只有边翻译、边印和边发的讲义。学的东西很抽象,要求大学生要有高度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像高等数学和画法几何。俄文则是一门全新的外语。过去在中学学到的一点点本钱,全不管用了。一切从“零”开始。

这还不算,有一次上制图课,老师很不满意地手里拿着一张学生写的仿宋体字练习,举起来让大家看:“你们看这写得像什么,就像地上的烂枝枝!”我一看是我的,立刻就像被电击一般,然后是满脸通红,低下了头,恨不得地上有个洞,让我进去躲一躲……是的,我的字确实写得很差。原来连什么是仿宋体都不知道。在上小学的那几年连纸都没有,更谈不上练字。下课之后,老师要我在一个星期内,每天写100个仿宋体字交给他。……后来我在太原工学院(即现在的太原理工大学)任教的时候,我把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告诉了学生。我说,如果你们许多人都称赞我,说老师您的教学挂图画得和写得真好,我得感谢我清华的这位老师。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落后,不想付出辛劳去克服它;原谅自己或者首先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方式、方法和态度。

关于制图,我还得感谢系主任李酉山先生。他告诉我们:“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一定要学好画法几何和制图。”那时学校提供绘图仪器,但几个班轮流使用,一个星期才能轮到12天。先生说,你们最好每人自己有一副。我打听到城里有卖旧的,班上的王春琪同学说过,他曾经走路进城。于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从清华园火车站出发,沿着铁路一直走到西直门,再往前走经过天安门,最后到达王府井的东安商场,终于找到一盒旧的绘图仪器,付了7块钱。这时店铺里的钟是中午12点半。我高兴得拿起来就往回走,连中午饭也省下了。大概又花了4个钟头左右,顺着原路回到宿舍。

清华的头一年,同样的功课,我往往比别的同学,多付出一倍甚至两倍的时间和精力,星期天和寒暑假是我留校复习功课和反复练习的宝贵时间,图书馆是我学习的最好地方。

清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使我终生难忘。在太工任教24年之后,我来到加拿大,我的工作从制图员开始,很快到设计员。我的英文不好,但在工作中,能“说”流利的工程师的语言,和同事们和工人们沟通起来,从来没有困难。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绘图仪器和计算尺之类早已不用了,绘图机也都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但是,如果没有在清华练就的(也包括其他学科知识在内)的基本功,再先进的工具也派不上用场。

1952年的冬天是我第一次穿上棉衣,以前在老家最冷的时候,只不过加上一件或两件单衫就行了。以前从没有见过下雪和结冰。当清华园下雪时,我走在校园里,仰天张大着口,让雪花落进嘴里,尝试一下雪花是什么滋味。从地上抓起一把又一把雪,捏成团也和别人打起雪仗来。

冬去春来,我又本能地光起脚来,从课堂到操场。大约过了半年多班长和我谈,怕影响不好。我也就再没有光脚。

在善斋住的时候,同房间的一个从武汉来的同学(大多数同学也都是来自城市),大概是感觉到我和他们之间的差别这么大,当他知道我是“客家人”的时候,他问我:“你们‘客家人’是不是少数民族?”我告诉他,客家人也是汉族,是古时候在战乱中南迁去的。据考,封闭在山区梅县一带的客家话,基本上是古汉语。

我很喜欢清华的体育锻炼风气。蒋南翔校长、钱伟长教务长亲自带头。还有那齐全的设施和场地以及体育老师的天天在场指导。我也成了积极分子,每天下午都要出去出一身汗,然后洗一个澡。精神饱满爽快地在晚饭后又投入到晚自习中去,作为课余文娱活动,我学会五线谱,参加了学校军乐队,当一名鼓手。在清华的5年当中,我没有缺过一次课,没有少交迟交过一次作业。我真正懂得,学习也像荡秋千一样,掌握规律,一张一弛、有节奏地就能越荡越高。照我看来,清华毕业的学生,保证能健康地工作50年,没有问题。因为学校有规定:体育锻炼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能毕业。

我在学习上有很大的进步。除了自己的一股“牛劲”和不甘落后之外,是班集体的团结、友爱和互助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一起出去参加国家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一个也不能少。虽然在班上,我显得这么“土”,但是没有人嫌弃我。而是伸出热情友爱的手。班干部常和我谈心;碰到学习上不懂的地方,同学会热心地来帮助我。

在清华园里每个学生都担任一份社会工作,树立群众观点和培养组织能力。既要成为一个专家,又要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样,他对国家的贡献就会更大。我曾经当过班体育干事、班长。人人都在争取自己的班成为“先进集体”。这种锻炼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受益匪浅。

现在西方也一样,他们是从日本人那里学来的,叫做要有“团队精神”(team work)或者叫做能够“相互合作”(cooperation)。一个人只有一个脑袋和两只手。要做成一件大一点的事,要集合许多脑袋和许许多多的手在一起才行。我女儿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三个大公司和国家单位都要她。学校告诉我夫人和我,除了学习成绩之外,是因为她担任过该校的中国学生同学会主席。

清华是我人生路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清华就好像在我的心扉打开一扇窗子。可以说,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是从这里形成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从这里打下的。

感谢母校——清华!

相关新闻

  • 152024.04

    35年36本书 万万没想到他是这样的院士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曾负责和主持设计北京国际俱乐部、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多个重大项目……马国馨是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优秀代表,1994年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成为“资深院士”,曾负责和主持的设计项目有北京国际俱乐部、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和停车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等。现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会长。

  • 042017.12

    管晓宏:迟到了四十年的汇报——寻找庄家玫老师记

    2011年底我终于见到了小学附设初中班教我的庄家玫老师。整整四十年我都在苦苦寻找她,想报告离开她之后:有正式工作了、考上大学了、跟她一样当教师了、出国....

  • 272018.03

    西南联大为何让人热泪盈眶

    1938年4月,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这是一所只存在了8年多时间的大学,却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80年过去了,提起“西南联大”,国....

  • 112022.08

    杨俊林:我的求学路

    人生就像一本书,翻开是故事,合起来是回忆。一滴水虽小,但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人并不孤独,因为他的命运聚焦着那个时代的缩影。我老家是河南林县,因为父亲早逝,我和妈妈哥哥住在姥姥家,姥姥孤身一人,家里没有劳动力,妈妈无奈改嫁,我和我哥哥被迫要饭。哥哥十四岁离家当工人,我是十三岁时姥姥带我到太原投靠到姨妈家才开始上小学。要不是姥姥带我走出穷山村,要不是姨妈收留我,要不是哥哥十四岁当工人供我...

  • 112009.12
  • 262021.10

    50年前,这个清华人的笑传遍世界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昂首走进阔别多年的联合国大会议会厅。经过多年的外交斗争,新中国取得了完全胜利,联合国内再一次响起了来自红色中国的声音。上午10点30分,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走到写着“China”的坐席前,在礼宾司长亲自为他拉开的椅子上坐下。这时有记者问:“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

  • 292010.06
  • 122021.01

    丁建华:我的清华缘——献给清华物05班毕业50周年

    我出身在一个贫寒的普通家庭,哪有奢望与清华结缘;若不是初中老师的劝阻,我已去上了中专;若不是高中老师的建议,我就报了南京工学院;当接到了那份录取通知书,我与清华真就结了缘

  • 202011.12
  • 072017.04

    20年前清华的“共享”单车

    对20年前的清华学子而言,丢车是件太寻常的事,那些让人抓狂又印象深刻的丢车故事,可称“被共享”。按照虞江海的说法,刚迈入人生巅峰,就被沉重一击,印象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