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可识清灵华秀女

2008-11-26 |

[]诸葛越*(1991)

在清华读书时,结伙到邻校去跳舞,常常被别人猜出来处?当问:“怎么猜得出我们是从清华来的?”人们出于礼貌,:“清华来的女孩子比较清纯?”其言下之意是说你们怎么没按时尚打扮?或者说,你们身上有点儿书呆子气!

诸葛越学友——沉醉于知识的海洋

清华女生好读书,擅读书,这无须重述?我在那儿的几年常听见有人把GRE考得令男士们叹为观止?记得大一时曾经下决心把阅览室的书挨着一个个书架看过去?这个过于夸大的雄心当然没实现?但我还记得当时写信给中学的同学说:“捧着一本书站在高高的书架之间,有登长城之感:自己的见识太少了,我能到清华来真是很幸运?”几年后在斯坦福大学读博士,前后五?六年间,我所在的计算机系博士点一共录取过六位清华女生?若知这个系每年一共只有三十多个博士生,其中大概十分之一是女生———一年也就三四个罢?做个简单计算,我敢断言清华女生在这个计算机系博士女生录取率是世界最高?难怪系里管教学的老师专门来问过我清华是否有培养女生的特殊办法?

你以为这些人都是戴着两幅眼镜的书虫吗?差矣!若知慧中方能秀外?琴棋书画相通,文武百家之运筹常常靠了同样的灵性?其实读书并不只是读圣贤书,数学分析和吉米多维奇?我在清华时流行读西方哲学?心理学,什么尼采?萨特?柏拉图?查得拉图斯,都是时髦的名字?中午躲在一米见方的床上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想往浪迹天涯;晚上在从走廊电线接回的小灯下品《人间词话》,味古人琼楼玉宇欲乘风归去的心境?周末全宿舍连夜传阅武侠,读朦胧诗,览人物传记,啃世界名著,嚼现代丛书?从《蒙哥马利》到《傅雷家书》,从《科学界的精英》到《中国思想群落》,那是年轻的充满求知欲的岁月,我们真的很有幸在书中找到那么多良师益友?

出国后回想起来,中国书还是读得太少了?中国文化和东方哲学博大精深,西方人也有很大兴趣?比如这儿不少人把孔夫子的话当座右铭?又如两天前我听见有人再译《孙子兵法》,想给被现代快节奏生活挤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们一些生活策略和建议?我们在这儿,常被当作解释东方文化的智者?有的问题比较简单,比如曾有一位同学问,“为什么你们中国古代学生读书时会有狐狸来找他?”我说你看的那书叫《聊斋》,不是真的?另一次被问到“每个东西都可以是这个,每个东西都可以是那个”,是什么意思?我左思右想不得其解?后来那人找到了原文,原来是庄子《齐物论》中的“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叫我如何猜得着!

读书让我们纵观历史,了解社会,理解与我们不同的人的疾苦?知书达礼?而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读书给人一种平静谦和的心境?还说我这些清华的女朋友们?离开学校数年,近来我有机会重见不少当年女友?她们现在大多生活优裕,事业小成,前景蔚然?每每小聚,谈的都是家事:在哪里买东西了,到哪儿去玩了,小孩子几岁了?而你若有机会与其中一位单独对坐而谈,就会发现她其实有许多想法,许多经历,许多常人不及的理想与抱负?最近回中国几周,我看了数十本现代杂志以熟悉一下当今国内潮流文化?发现世上千万女子担心的无非几件事:知己难觅,家难和,容颜难守?

而我的清华女友们居绿洲于沙漠中,近水楼台而不愁,与夫君高山流水相和而不忧,简约其外,隽秀其中而不惧?书读越多,越能以平常心待人,懂得随意,随缘?可为栋梁之用,亦能享受风雅之趣?正是读书造就了这群人?

校庆之际,我离校十年重游旧居,在六号楼走廊看见文笔优整的墙报?心想:不知当今清华女生是否还有我们当年一样的书生气?

* 作者为美国Loudcloud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

相关新闻

  • 062022.12

    哈佛吴宓的朋友圈

    一百年前的1918年9月11日的下午,正是美国东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最美的秋天,一个来自中国的青年吴宓悄然抵达剑桥,开始了其在哈佛大学为期四年的留学生活。这是一个看上去极为平淡无奇的秋日午后,落英缤纷的街道安静得让人神定气闲,一战即将结束,世人正从战时的情绪缓慢调整到日常的节奏之中。但借由吴宓当年留下的日记所呈现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却可以发现以吴宓为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这一群一战前后聚集在哈佛的中国...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282022.10

    清华园的铁路记忆

    清华在第一个百年历史上,曾与一条铁路线和一座火车站结下不解之缘,那就是著名的京张铁路和清华园车站。今天,当我们走在贯穿清华校园的南北主干道“学堂路”上,是否意识到,此时你的步履就踏着曾经列车轰鸣而过的京张线;詹天佑率领筑路英雄克千难、破万险的历史,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詹天佑与京张线的纪念邮票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通车典礼在南口举行,宣告了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完工。之后,...

  • 272022.10

    奚树祥:两岸清华情

    我一度在台北工作。台北有一个历时很久的小型清华联谊会,成员都是西南联大的清华校友,大家每月聚会,几十年来从未中断。那时两岸交流很少,突然发现一个北京校友,大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盛情邀请我参加,后来我把高我两届,因服侍双亲而定居台北的戴吾明学长也介绍进来,使联谊会变成真正两岸校友交流的纽带。

  • 282022.09

    施滉:清华光荣的好儿子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大厅北壁上,嵌着一面白底金字的大理石纪念碑,碑上刻有这样的诗句: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他就是被誉为清华光荣好儿子的雨花英烈施滉!施滉,白族,云南省洱源县人,1900年出生。17岁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24岁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东方史。27岁加入美国共产党,开始从事领导并参与一系列革命活动。30岁不畏艰险,回到祖国大...

  • 172022.05

    东北抗联中的清华三杰

    在20世纪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坚持十四年浴血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中涌现出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大批民族英雄,而另有三位清华人也留下了光荣的名字,他们是:冯仲云、张甲洲、于天放。

  • 082022.11

    刘跃进:记忆中的水木清华

    从姜老的书房出来,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落日的余晖映红了西边的天空。时惟早春,寒意未尽,而我内心却温暖如春。西溪旧地,道古桥边,谈话间,一个甲子的风云,好像在指缝间倏忽滑去,留下来的是对水木清华不舍的记忆。

  • 162022.12

    黄克智:清华园里的“三严”大先生

    他是清华园乃至力学界闻名遐迩的严谨先生。因为严谨,他博学多才;因为严谨,他硕果累累。他的严谨不仅成就了一生的业绩,也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清华大学,影响了力学界,影响了一代人。他是黄克智。2022年12月6日,黄克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5岁。黄克智黄克智(1927—2022),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1927年7月21...

  • 292022.06

    新清华的一代人

    我想谈谈一位已不在人世的清华老师王震寰。近三十年过去了,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他,记得他呢?也许,以他的性情,也不需要为人所念。我惟有悄悄在心中回忆那些过去的图景,虽然这回忆也“笑渐不闻声渐悄”了。王震寰老师1987年的初春,因病休学的我,有幸于每周末下午,随母亲去清华大学主楼后厅那有着圆形大穹顶的阶梯教室,听清华大学音乐教研室组织的教工音乐欣赏课。惊鸿一瞥,从此这些旋律深刻影响了我一生的审美情趣。...

  • 122022.10

    刘彦昌:清华人(诗一首)

    水木湛清华,奋进新征程。一朝清华人,终身家国情。自强勇创新,厚德博尖精。振兴民族志,重任钢肩擎。培根育英才,科研登峰顶。世界大学榜,时代一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