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时代与使命

2009-05-21 |

我在校因工伤住院三年,中年又常生病,是母校的教育激励我战胜疾病,完成建设祖国的使命。

遇平静(1964)

编者按:

遇平静,19392月出生,籍贯山东黄县,外籍华人之女。1964年毕业于清华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先后在机械工业部第九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大学土木系工作,历任工程师、教授、系主任及南山区人民代表。先后得奖16次,其中国家级科技奖2(1次个人奖,1次集体奖),部级科技奖4(2次个人奖,2次集体奖)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1994年被深圳市委确认为深圳市杰出专家;1997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市三八红旗手。

当我步入退休年龄的今天,回忆母校的教诲,真是由衷地感激,因为我特殊地在校九年,是母校把我从重伤病中拯救出来,给了我美好的未来。

在新中国刚建立的50年代,我十分荣幸,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上的北京的好学校,都十分重视素质教育。我读的小学是北师附小,中学是北京师大女附中,少先队活动都是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鼓励我们天天向上。1958年高中毕业,我们全班100%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我报考时特意选择了工程师的摇篮——清华大学。

德智体全面发展

来到清华园,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我健康地成长起来。大学一年级开始我当班主席,从此一直是学生干部。那时蒋南翔校长特别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生干部要双肩挑,不但要做好社会工作,更要学好功课、当学习的尖子,文体方面也要带头。学校一直强调学生在大学里的时间很宝贵,是学好科学知识、长好身体、学会做人的黄金时期,要十分珍惜。就这样,我在学校全面发展方针的教育下,参加了中长跑队,每天训练,从清华体育馆前,跑到圆明园北京体育学院门口,再跑回来,每天一个5000米长跑。同时,我又加入了学校舞蹈队。学习功课要求自己门门要跑在前面,又要组织全班集体活动,真是忙得不亦乐乎,迫切地感到时间不够用。于是从二年级开始,我对自己每月每周干什么,每天早、中、晚三个单元时间,全有计划安排。早6点起来跑到气象台朗读俄语,接着去上课;课间及下午抓紧做功课,下午4点半,全清华的学生都到大操场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我则训练中长跑;晚饭后跑到图书馆去抢座位……每周三下午班集体党团活动,周四去校舞蹈队训练,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争分夺秒地实现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1962年经济困难,学校养猪,我作为班长,带头跳入猪圈中去打扫卫生,不怕脏、不怕累。“钢筋砼”课期末考试,全班仅五人得了满分,其中就有我一个。同学们认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很对,所以都很自觉沿着这个轨道前进。就是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全都努力学习。清华“双肩挑”教育,确实造就了许多人,胡锦涛同志当年在校就是又红又专的典型,他功课好,是学校因材施教的学习尖子,又是我们清华舞蹈队的政治辅导员。

大学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使我受用终生。懂得珍惜时间,生活要有目标,开始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大学四年级,我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就是在入党的讨论会上,同学们尖锐的批评,使我终生难忘。“我们的班长样样跑在前面,但你有个人英雄主义,骄傲得像个长颈鹿”,许多老党员要我向雷锋学习,要懂得一朵鲜花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一定要学会团结人,一定要助人为乐。语言刺耳,然而全票通过,使我深深感到同学们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希望我好上加好。语重心长的叮嘱,使我深受感动。

要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正当我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干劲,吸吮着科学知识,校运动会上跑800米,大礼堂登台表演舞蹈……生龙活虎地成长时,大学四年级下学期,祸从天降,在施工实习课上,测振频与砼强度的试验中,不幸把腰部第四脊椎软骨拉断,面临终身残废的危险。学校千方百计为我抢救治疗,经过八个月我才能拄拐走路。这场工伤使我得到了班集体的无比温暖,班上分工由各门功课好的同学每天到校医院我的病床前给我补课,班上的口号是要我“不因工伤而掉队”。我自己也努力自学,架着双拐去参加哲学口试,同学们跑到医院里祝贺我得了5分(当时是5分制),我感动地高呼这功劳归于集体!这样边养病边学习了半年,班上45个同学天天轮流跑校医院,人人都关心我,帮助我。我饱尝了集体的温暖,对我克服个人英雄主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决心向同学们学习——从那时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就成了我的座右铭,指导着我的一生,成为我生活的主旋律。

我住院期间,正值国家60年代初经济困难,学生的营养不良,又躺在病床上,抵抗能力下降,腰还未养好,各种疾病向我袭来,胆道感染、肾结石、青光眼、心肌炎,持续发烧……使我卧床不起,头昏脑胀,再不可能边治病边学功课了,我被这洪水猛兽般的疾病吓住了,十分悲观:22岁就百病缠身,我该怎么办?我想带病上课,又想不念下去了,……思想十分混乱。就在这关键时刻,清华党组织和我们的政治辅导员沈恒滋老师给我送来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并谆谆教导我:“蒋校长对学生的要求是锻炼好身体,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他反对带病上课,这样会越拖越垮,更反对辍学,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你已经上完四年了(当时是六年制),就该坚强、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把大学上完,争取多为祖国做贡献。”同学们更是鼓励我。党的教育、集体的关怀,使我下定决心向保尔·柯察金学习,向吴运铎学习,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英雄们的事迹,天天激励着我,与病痛做斗争。就这样,先后住医院整整三年。在战胜疾病中,磨练了我百折不挠的毅力。清华把我的腰伤彻底地治好,还我一个行动自由的躯体,使我随后几十年间,可以与周围同志一同挖防空洞,一同上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一般的正常体力劳动都可以胜任,没有让人把我当病号照顾,基本健康的身体使我胜任几十年来的科研、设计与教学工作。一想起这些,就十分感谢大学的培养与教育,直到今日,“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的教导,仍在激励我继续前进!

为振兴中华只争朝夕

工伤与疾病使我丢掉3年大好时光,因此,一出校门,首先想到的要加倍努力工作,用勤劳与吃苦多做出成绩,把青春年华补回来。不久,就发现当年的心肌炎已演变成慢性心脏病,伴随我30年,使我这一生都是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前进。

70年代初,北京汽车制造厂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会战,是机械工业部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组织的科研攻关项目。在1973年开始研制设计一座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化的无人仓库,我负责设计仓库结构。我大胆地采用了把房屋结构与设备合二为一的库架合一式新结构,这在国内是首创。由于计算机控制特殊的工艺要求,货架的精度要按设备机床的精度要求,而厂房的钢柱子精度要以几微米要求,这在钢结构制造上确实是新问题,等于把这座高近18米的立体仓库建筑结构当成一个大设备来设计制造与安装,摆在我面前的是一系列需待探索与创新的难题。我钻研国外的资料,并拜国内一切能者为师,日夜奋战。正在这时,我国打倒了“四人帮”,全国人民迸发出极大的政治热情,我决心争取做出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成果。为此,我对自己提出要求,跟踪这座仓库建设的全过程,并与工人一同劳动,以便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设计。那时基础工程与钢结构制造同时进行,而施工工地与制造厂相距近两小时汽车的路,那年代全靠公共汽车跑。我又要参加筏式基础承台施工,又要参加钢结构制造,于是我一天上两个8小时班,白天在工地跟土建工人一同浇灌砼,晚上跟着钢结构制造厂上夜班,与工人一同放大样、下料,一同焊接、拼装……就这样,干了半年。那时孩子在托儿所全托,每逢周日托儿所休息,我不休息,他挂着一把钥匙到处跑,一不小心掉入冰窟窿中,我当时十分心疼。但我手上的科研是国内没有经验的大型试验,正处节骨眼上,因此我只好咬咬牙,每逢周日,我加班工作,把孩子与小人书、饼干、苹果以及尿盆一同锁在宿舍中,这样过了大半年。接着就是紧张的安装工作。大家全是日夜加班,在零下8℃的室外作业,爬在冰冷的钢结构上工作,还要随时用激光测量。那时大家革命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地干了一年多,真是无私奉献,没有一个人要过一分钱加班费,连想也没想过。那一年中我因心脏病突发,两次倒在工地上,经过急救,好转后立刻投入战斗。要奉献就得有牺牲,那时牺牲的是我对孩子的照顾与我的健康。通过施工、制造、安装、调试各个主环节的考验,我终于成功了!设计出我国第一座库架合一式新型结构的立体仓库,屹立在北京城的东方,经过这20年的生产考验,证明她安全可靠,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经国内外知名专家测定,一致认为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该项目获得机械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我本人获全国机械科学大会的优秀科学工作者奖。该项目的重大意义是参加攻关的近20个专业,研制与制造全靠自力更生,都是国内自己干出来的,没有进口;她同时给了我自我创造的信心。以后的几十年中,无论是科研与设计还是教学,我头脑中第一个念头就是尽力采用先进技术,有所创新。

1982年盛夏,北京超常酷热,市政府规定下午3点下班。每天下午,冶金部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结构试验室里,除看门的老头外,只有我一个人在坚持工作。在38℃的高温下,坚持观察环境温度变化对我的试验数据的影响,那个年代没有空调,我就是拖着刚刚做过大手术的病体,在炎热的夏天坚持做试验两个月,终于找出了小直径高强度螺栓连接冷弯薄壁型钢的规律。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因为当年2月的一天,当我正在与设备专家会审图纸的过程中,突然腹部急疼,住入协和医院剖腹探查,发现腹部长了一个25公分×27公分、重10斤的巨型肿瘤,进行大手术,定为活跃性肿瘤,癌前期病变,马上化疗两个疗程。医师们讲,我是捡了条命,但可能也活不了几年。手术时我正好满43岁,手上正进行156组的大型试验。按医嘱,手术后需休养两年。我想大学中伤病三年,尽管出校门后十多年一直抓紧工作,但对党对人民的贡献仍太少,我必须只争朝夕!振兴中华的强音,驱使我在手术后四个月就走进了试验室。

我中年时期的20年,身体真不好,尽管一直坚持工作,但几乎年年住院,我就是在边与疾病作斗争、边工作中走进了知命之年。说也奇怪,当我回协和医院复查时,医师们都为我能健康地活到今天表示吃惊,我成了他们手术成功的奇迹。我认为这与我大学时代重视体育锻炼有关,身体基础好,才能不断地战胜疾病,赢得健康。

在教育救国的思想指引下,我放弃了出国进修的机会,由工程师走入教师的行列,来到了深圳大学,迄今已15年了。1984年刚来时,土木系尚未招生。学校让我设计E座阶梯教室的结构,任务是2月下的,91日开学,半年时间,不但要设计完毕还要建成,那真是体现深圳速度。为了使基础按期施工,我三天没睡觉,连轴转地出图,终于保证91日按期上课。就是在设计进度那么紧的情况下,我仍未忘大学老师的教导,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国内是我把焊钉连接压型钢板组合楼盖于19845月,受到了冶金部的表扬。在特区市场经济中,大家从无偿劳动到开始重视金钱,有个别人又把钱看得太重。我决心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要创造一种按劳取酬、团结友爱、互敬互让的环境,让教师们心情舒畅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教好书、育好人。我担任8年系主任,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为全系老师服务、助人为乐的方向越发坚定了。土木系刚建系时,以清华借调教师为主,教师队伍不稳定,在我接任系主任时学校编制的教师仅有7人,为了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亲自去选人。今天在全校各系中,土木系教师中的博士最多。这支队伍不但业务好,人品也好,近十年来,经常有教师找我来推让报酬与奖金,说要让给别人,而没有一个伸手来要的。在今天的特区,我感到土木系的教师很具美德,使我极受安慰。我针对深圳市建设的需要,于1991年开始,创建了房地产开发和工程建设监理等专业。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都名列前茅,为深圳培养了急需人才。

时代与使命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历史使命,我们清华学子应唱时代的最强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五、六十年代造就的我们,主旋律就是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党叫干啥就干啥,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从来也没想过伸手向人民要什么。时代塑造的我们这一代,就是这样从大学毕业奉献到退休,完成着建设祖国的使命。我们的优点是祖国人民大于我,而我们的缺点是不善于独立思考,盲目服从比较多,遇事常缺乏主见。历史已翻过这一页。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摆在清华在校学弟与学妹面前的,是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你们的使命比我们还重,你们要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勇往直前,要干得比我们好,活得比我们强。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要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在知识经济面前,你们要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要利用知识经济可以跨越发展的特点,使祖国迎头赶上,走向世界前列,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让我们新老清华学子共同担起“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

1999226

相关新闻

  • 272010.12
  • 142012.11
  • 122022.08

    吾侪所学关天意 并世相知妒道真——竺可桢陈寅恪学术情谊散议

    近日,偶翻书庋旧藏,一本小书跳入眼帘:《竺可桢与陈寅恪——科学巨擘与史学大师的交往》(张荣明著,漓江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全书4万多字,收录两篇文章,二个附录,书仅87页,却内涵丰富,引发诸多思考。同时勾起我对学术往事的探赜求索,又接续重读了刘梦溪《八十梦忆》中若干篇什,傅璇琮先生关于陈寅恪先生学术文化影响的一篇宏文,詹福瑞先生《俯仰流年》中关于詹瑛、裴斐、韩文佑、魏际昌等前辈学人的认知,特别是...

  • 122018.09

    尹鸿:植根现实 胸怀世界 面向未来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今天我们在创造文艺新高峰之际,更应有创造性继承传统的自信心和开创性。

  • 032018.07

    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

    在如今谈所谓的“国学”已是一种时髦,儒学似也成为一种“显学”时,讲孔孟老庄、佛经禅修之类,也多见有那些暗藏求名闻利养之心者,总难免会让人生出走调、异样....

  • 242009.03
  • 052020.08

    赵晓燕:和勤勉优秀的人们在云端共舞

    丹棱君有话说:21世纪第二个十年已经开始,计算无处不在,数字技能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不断推动全球经济平衡发展,世界越来越多元、包容,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推动变革与超越。女性在追求 STEM 领域的梦想时也越来越果敢、执着、坦然。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人工智能事业部资深合伙人、高级研发总监赵晓燕女士,正在与团队一起推动微软智能云后端体验在全球范围的创新和提升。赵晓燕(清华大学1984级电子系本科),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人...

  • 022016.11

    古器物著录的典范之作

    1939年,陈梦家应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之邀,编辑整理《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当时使用的是国外寄来的照片,资料虽不甚全面,但却开启了陈梦家探索古器物著录....

  • 042023.04

    童寯:建筑就那么一点事儿 画画才是大事

    上海久事美术馆“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1900-1983)特展”的开幕,向公众展示作为建筑师的童寯先生的绘画实践和园林研究。并且通过首次公开的大量珍贵手稿、史料文献和建筑图纸,让人们慢慢走近这样一个旷世奇才,看到他富饶的精神世界。

  • 282020.10

    只有我看得见的光——百岁诗人郑敏心灵肖像

    学人小传郑敏,1920年7月18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建闽侯。诗人,翻译家,西方文艺理论家。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52年于美国布朗大学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方组(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