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良师益友——怀念传信同志

2009-06-05 |

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承宪康(1959机械)

传信同志19842月担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我于19843月调校长办公室任主任,后调清华校友总会工作。19889月他不担任党委书记后,一直联系清华校友总会工作。20余年的交往,使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平易近人,重情讲谊,彼此可以交心谈心的良师益友。

“拾遗补缺”二三事

传信同志任党委书记期间,一心想着清华的发展,他和高景德校长一起确定了学校建设中实行“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方针。退居二线后,担任清华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史编委会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他还是一心想着清华的发展。他谦虚地说:我现在就做点拾遗补缺的事。

清华的发展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他退二线不久,就要我陪他去看望一些在国家机关工作的校友。记得他去看望过:林宗棠(1949机械,时任航空航天部部长)、李绪鄂(1952航空,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叶如棠(1965建筑,时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曾培炎(1962无线电,时任机械电子部副部长)、黎明(原冶金部副部长,时任宝钢董事长),后来还看望过冀朝铸(1952化学 ,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我们大都是晚上到这些校友家中拜访,传信同志向他们介绍学校近况,向他们了解国家经济建设形势,听取他们对学校建设的建议,期望他们关心清华的发展和建设。

传信同志很重感情,对很多老同志、老校友他都很尊重。199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清华大学建校八十周年。校庆前,他要我了解1948年解放清华园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兵团政治部主任刘道生同志近况(第十三兵团政治部关于保护清华大学的布告为刘道生同志署名,他曾任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后了解到他因病住院,传信同志于199153日到医院看望了刘道生同志,向他介绍清华大学42年来的巨大变化,代表清华师生向解放清华园的亲人解放军表示敬意并祝他身体健康。1995年刘道生同志辞世后,传信同志又亲到家中吊唁,送上清华大学敬献的花圈,以表清华师生的敬意和对家属的慰问。

传信同志常受学校的委托,外出参加一些活动,如:熊庆来百岁纪念会、闻一多百岁纪念会、西南联大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会等等。他外出总要看望当地一些老校友以示尊敬。199710月他赴苏州访问,专程看望了时年98岁高龄的张继英老学长(1921专科女生留美)。一次到太原访问,专程到山西大学,看望了卧病在床的常风老学长(1933外语)和夫人郭吾真老学长(1934历史)。传信同志和一些老同志、老校友的联系广泛而又密切,他去看望和接待过很多人,大家在一起是一种亲情倾谈。这种联系,密切了学校和社会,和校友的联系。

大家在工作中遇到一些难办的事,总想请教他,他总尽力协助解决。《清华校友通讯》创刊于1934年,19504月停刊。19804月在广大校友的殷切期盼中,《清华校友通讯》恢复出版,但一直未申请刊号。国家整顿新闻出版物后,面临没有出版刊号的出版物,邮局不能以印刷品邮寄,因而刊物一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传信同志了解这个困难后,两次带我到中宣部,直接向曾建徽同志(19461947电机 ,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汇报《清华校友通讯》出版情况。我把解放前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的《清华校友通讯》都送给曾建徽同志看,并向他报告:现在每期《清华校友通讯》国内已发行6000份以上,对外已发行到20余个国家和地区,每期800份以上。刊物已成为学校与校友联络感情的纽带,沟通信息的桥梁,增强了清华校友之间的凝聚力。后来,经过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严格审查,成为全国高校校友会会刊中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登记刊号的杂志(其他高校校友会会刊为地方新闻出版局批准登记)。

这些工作传信同志都称为“拾遗补缺”。

弘扬清华优良传统 情注清华校园建设

传信同志认为:“清华的优良传统、校风、学风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学风,一直是激励广大师生不懈努力的巨大精神力量。”面临新的历史时期,他与时俱进,专门开过一次小型座谈会,讨论如何对待清华老校训、老校歌。会上有不同意见。传信同志认为:“从20年代引为校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不失为立身处世之本。”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充实新的内容,今后自然而然地加以宣传,使其成为鼓舞师生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精神力量。他又总结了学校长期形成的学风,1985年在第24届学代会讲话中提出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这些都是弘扬了清华的优良传统。

“二校门”是清华大学一座标志性建筑。建校八十周年前,广大校友和学校教职工建议修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的“二校门”。时任校长张孝文和传信等同志根据大家建议商定:八十周年校庆时修复“二校门”。但有的同志不同意,认为现在教育经费紧张,“文革”中破坏的文物不要都恢复。随后,张孝文校长提出:恢复“二校门”不从学校经费支出,动员国内校友自愿捐款,作为八十周年校庆献礼。传信同志赞成张孝文校长的意见。清华校友总会于1990329日至31日召开了26个地区校友代表参加的第二届校友联络座谈会。与会代表一致倡议:广大校友自愿捐款集资,在原地点、按原样式重建“二校门”,作为向母校八十寿辰的深情献礼。传信同志带头捐款,“二校门”的修复得到4874位校友的赞助,终于在八十周年校庆前完成,重新矗立于清华园。这件事说明传信同志了解群众的心声,他和群众心心相印,也说明他对水木清华的历史文物有着深厚的感情。

传信同志对清华的感情还表现在对校园建设的执着深情。校园应反映清华历史和优良传统,有一个催人奋发上进的文化氛围。他参与了学校多个雕塑像、纪念碑的建立,如:闻一多塑像、清华英烈纪念碑、西南联大纪念碑、“清芬挺秀 华夏增辉”石 、陈岱孙铜像等等。他参与的校园纪念物总是从头到尾,非常具体,认真仔细地和大家讨论,要做就要做成一件精品。

在甲所与丙所之间开阔地,刻立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底地上嵌石为云南省地图,中为联大校徽,这是他同楼庆西、郑宗和、叶茂煦三位同志共同商议出的方案。传信同志拟了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说明,以及在阳面刻有“西山苍苍 南国荡荡 联合隽彦 大学泱泱”十六个字。西南联大校友发起倡议,为陈岱孙先生建立塑像。他三次与陈岱老的亲属和清华经管学院同志一起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得蒂、张润垲夫妇工作室,从设计方案、小样、到11模型,直到安放地点、周围环境布置,都进行了仔细讨论。现在我们看到的铜像陈岱孙先生神采奕奕,目光深邃,稳重平和。传信同志的热情、认真、对老一辈学者的尊敬,给陈岱孙先生亲属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注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传信对水木清华的热爱。

传信同志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我们深深地怀念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