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吴玉树:悼学友曹景仲

2010-02-21 |

抹不去的印象

——悼学友曹景仲

  在我的记忆中,曹景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前那个与众不同的校友:他身材高大,声音洪亮,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红光满面的脸上长着些青春疙瘩,常穿一件米色风衣,拎一个装满书籍笔记的特大旅行包,健步奔走于清华大学7号楼、七饭厅和各教学区之间;他勤奋好学,大一时八个班一起上大课,课后围着老师提问请教的同学中常常有他,在成为我们年级少数几名因材施教生之后,他在我们女生心目中留下了印象,因为女生们对学习特别优秀的男生是很敬佩的,而且由于他所在的铸8班没有女生,平时大家对他没有什么了解,所以这种印象还带着几分神秘。

  二年级时,我与曹景仲在俄语提高班一起上课,我们学一些工科俄语以外的课程,记得有高尔基的散文、普希金的诗等,曹景仲爱提问爱回答问题,是20余名同学中很活跃的一个。那时候男女生之间很注意保持距离,他却比较大方,走在路上碰见会主动打个招呼或说几句话,一学年下来,使我这个自卑内向的女生逐渐感受到这位同学的热情友好,也进一步了解到他的聪明睿智和求知若渴的个性,内心对他增添了几分敬重。

  曾有好友提醒我,离这个男生远一点,但我觉得曹景仲待人友善,学习优异,说话、聊天于我有益,故不以为然。实际上却根本不用多虑,俄语班一年就结束了,大三时我生病休学了,此后和曹景仲就再未有过交集了。文革期间,我不知道他是“团派”还是“四派”还是逍遥派,也不知道毕业后他分配到了哪里,做什么工作?这个人渐渐地从我的印象中远去了。

  1972年有同学到天津我劳动的工厂来告知曹景仲去世的噩耗,我才又把他过去的音容笑貌一点一点回忆起来,此后,一个我所敬重的充满朝气的青年学友的影子与一个血肉横飞的惨烈场景连在一起,成了我噩梦中一个新的内容。

  2004年我们年级几个女生在北京小聚,谈到曹景仲,了解到一些有关他的身世、他的恋爱、他的牺牲等情况,大家都唏嘘不已;我们都认为,如果他能活下来,他一定是个忠心报效国家的人,而且一定是个事业上大有作为的人。

如今,这位在塞外草原的寒冬中静静地休息了40年的学友终于要回归故里了,在此,衷心地奉上我的哀思,希望他能为这个正在富强起来的国家而欣慰,而他的同学则为他的英年早逝而痛惜,为他的壮志未酬而流泪。

2010年元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