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庆教授,1938年生于上海。195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器专业。1963年赴剑桥大学工程系学习,1965年毕业并获剑桥大学一级荣誉学士。1968年获牛津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博士学位,1995年因对低温等离子体物理的杰出贡献被牛津大学授予科学博士。国际知名的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和高电压技术专家。
方大庆教授在改革开放后多次访问母校清华,与电机系和数学力学系热物理专业和流体力学专业合作多年,并促成我校多名教师由英国文化协会资助赴英合作研究并取得学位。曾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全英清华校友会副会长。
对于西交利物浦的初创历程,方大庆教授是主要的见证人之一。作为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他参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筹办,并于2006年至2007年担任西交利物浦大学首任常务副校长。
本文为方大庆教授2010年5月7日写于英国利物浦。
方大庆教授
时间飞逝,我们即将庆祝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四周年。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四年是一个短暂的时期;但对一所新成立的大学来讲,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它是学校雏形形成的时期。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西交利物浦大学已走出了有自己风格的办学道路,在中国、甚至在国际上,这种办学模式都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西交利物浦大学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在清晰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正稳步地向“世界知名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这一目标迈进。
我个人十分荣幸直接参与这所大学的诞生,并在二零零六年九月迎接首届学生入学。我们现在回顾这所大学的诞生过程,尤其是对这所大学的定位进行思考,会对西交利物浦大学的继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当时,学校筹建小组那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大学今天严谨的教风与扎实的学风奠定了基础。
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她成立的必要条件是两所母校领导及各级政府的创新魄力和胆识。另一个原因是:英国利物浦大学校长布恩教授和西交大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共同意识到创办一所联合大学将是两校实施教育全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校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开始教育合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利物浦大学经常与王建华教授(时任西交大副校长)探讨联合办本科教育的可行性。
二零零三年三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文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性质、目的及申请流程等皆有明确的指示。英国利物浦大学校长布恩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动利物浦大学的教育全球化发展,并积极寻找与中国著名高校创办联合大学的机会。二零零三年九月,我与蓝诚先生(时任英国利物浦大学首席行政执行官)访问西安交通大学,其时王建华教授正式晋升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与会时双方很快明确了合作办学的意向,王书记提出可考虑将联合大学设在苏州工业园区,并当即决定尽快实地考察工业园区的办学条件及环境。
九月中旬的苏州,天气依然炎热。但当汽车开入园区,我即感到心情豁然开朗。蓝色的天,宽敞又美丽的街道,美观又整齐的高层建筑物,风景优美的金鸡湖和独墅湖,使我有来到世外桃源之感。工业园区教育投资公司的陈龙博士陪同我们参观了园区,并拜访了有关政府部门。在会见中,我感到苏州市政府对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对教育和引进人才大力支持,并有长期规划。我深知一所国际一流大学的建立,不单单靠两所大学的能力,我当时本能地感觉到如将大学设在工业园区,苏州市政府会全力支持大学的发展。我的这种直觉在这些年来被证明是正确的。
工业园区确实是办学的理想地点。它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经济高速发展,周边有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又是中国传统的书香之地,加上苏州市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及对教育的支持,我当即向布恩校长表示“我们不会找到比苏州工业园区更理想的办学地点”。一个月后,即二零零三年七月,波恩校长至工业园区考察,由王金华市委书记及园区潘云官书记接见。他们热烈欢迎英国利物浦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在苏州办学,阐述了苏州市政府的教育政策,并表态今后将给予联合大学持续的支持。布恩校长的这次访问奠定了两校在苏州建立联合大学的基础。两校在二零零四年九月签订协议,决定在苏州园区成立联合大学。两校委托吴军华教授着手筹建,并分别委托席酉民副校长及蓝诚先生在两校负责协调。
当时我们对《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精神尚缺乏深刻的理解,而且又急于求成,一心力争早日通过教育部评估完成建校。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我们在二零零五年三月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第一次评估。在评估时,我们着重于建立一所独立的大学,它必须是两所母校和中英两国优良传统及教学方法的结晶,旨在培养符合中国道德标准,具有高度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国际型人才。联合大学将从本科教育开始,在电子,计算机科学,应用科学,电子商务等专业招生,并逐渐覆盖到工科,材料,工商管理及生物科学等学科,在适当时机开展研究生教育及科研活动。在评估的总结会上,专家组肯定了联合办学的建议及学校的定位,但建议筹办须更深入及具体化,会后两校决定加强筹建力度。因为西安及利物浦两地筹办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所以决定在西安交通大学由席酉民教授总负责,并请吴洪才教授进驻苏州。吴教授负责起草各种中文文件,与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和苏州工业园区协调与筹建工作相关事宜。
2012年4月19日上午,西交利物浦大学首任常务副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原副校长方大庆教授携夫人回校访问,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与其亲切座谈并合影。
初到利物浦,我在史密斯教授的协助下,组织数十位教授对西交大和利物浦大学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数学及应用数学及管理学等专业的本科教育大纲做了详细的对比,融合两校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并根据最近科学及工程技术的发展添加了新材料,我们详细定出了在联合大学批准后准备招生的课程结构,教学计划和共171门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这些文件充分体现了两所母校强强合作,融合了中英两国优点的教学特色。我们还详细制定了教学管理条例,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并致力于建设专业的、有严谨教风的、以身作则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严格的教育质量管理将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并获得独立学习、积极思索的能力。
零五年八月,教育部正式批准筹建学校。史密斯教授于同年十月赴苏州与吴洪才教授一起组织联合筹备工作组,该组成员还有田和平,吴晓燕,阮玉兰及陈建华。当时的主要工作是设计实验室、教室、图书馆,制定仪器设备,教学计划,设计学校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等。我们在较短时间内,依靠一个仅有七人的工作组,完成了创造一所大学所需的方方面面的筹备工作。但在设备添置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方面,我们尚须等待教育部的批准。
在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西交利物浦大学名字的由来。大学的名字须明确向公众表达这是一所中英强强联合创办的国际大学,而名字不能过长。我们请了不少中国大学界的学者帮忙提意见,经过长期的讨论之后,采用了吴洪才教授的提议,为大学定名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我零五年九月在香港邀请九十一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方召麐女士书写了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毛笔字校名。
联合筹备工作小组零五年十一月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厅专家组的评估,此后由江苏省教育厅呈报教育部进行第二次专家组评估。同事们踏实及细致的筹备工作使我们在零六年三月一日顺利通过教育部的第二次评估。值得一提的是,评估专家意见一致,觉得学校定位准确,筹建工作深入细致,完全达到建校条件。
我们在零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左右收到教育部五月十二日批发的准许设立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文件,并同时准许大学在全国本一批次招生。
五月底,西交利物浦大学董事会任命陶文铨院士为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我为常务副校长,吴洪才教授为副校长,史密斯教授为教务长,田和平先生为财务总监。
接下来,我们急需在江苏省开展招生活动。我对如何在国内开展招生工作一无所知,感到无从着手。这时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办公室主任叶峰先生代表区政府,指派其得力部下全力帮助我校开展招生工作。我们同时还聘请沈志军教授及王怡欣,俞海水,张鹏及杨希璐等年轻行政人员成立了招生办公室。招生办公室的咨询电话络绎不绝,还不断有家长和考生来访咨询。当时我们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出差到江苏各地开展招生咨询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务长史密斯教授也在埋头苦干,他花了大量时间安排、设计一号楼的教学、试验布局。他的工作非常细致,与设计公司一起设计了一号教学楼的路标、门号等,还负责订购计算机,实验设备,电话系统等,甚至确定了每个试验台的安放位置。
由于其时无法确定最终招生的人数,但我们又必须确保有足够多高水平的老师开出课程,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帮助下,我们在零六年六月聘请了第一位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老师,即英语语言中心主任杰大海先生。我们还同时建立学校的主要行政部门并聘请了相关行政人员。
我想我与我的同事们是十分幸运的,在大家齐心协力、富有开拓精神的不懈努力下,在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政府及教育投资公司的全力帮助下,我们在06年7月底招收了第一届共164位学生。这使我们每个专业都有足够的学生,由于人数又不是很多,所以比较便于开展教学活动。还因为所需老师数量较少,也易于保证师资的高水准。这些都为大学的良性发展开了个好头。
我在这里特别感谢这164位学生的家长们。感谢他们对学校及我们团队的信任,当时他们的孩子报考我校是承担一定风险的。在他们填报我校时,我们的教学楼几乎还是一个空楼,各项教学设施和教师都没有到位。西交利物浦大学当时在民众中还存有误解,不少人觉得我们是“民办”大学,而“民办”在中国没有太好的声誉。在这些复杂的情况下,家长把他们的孩子送来,需要过人的洞察力和相当的胆魄。我暗自下决心一定将大学办好,不辜负家长们的信任,不让社会各界失望。
苏州虽然紧靠上海,但若想聘请英语过关又有五到六年工作经验的行政人员却极不容易,我们当时能聘请到的行政人员大多是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西交利物浦大学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国际学校,很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开拓之困难可想而知。面对这些困难,我的年轻同事们毫无退缩,真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势头。他们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好学、勤奋、勇于开拓,这些足够弥补他们的经验不足。我在苏州虽然每天工作时间很长,较为辛苦,但是每每看到这些年轻人的快速成长,心中就有说不出的喜悦。
在这里我还想提起年轻同事们的强烈进取愿望。当时我询问他们:“希望学校在哪些方面提供条件,以增进你们的业务水准?”他们一致希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我就邀请我的夫人胡女士为员工们提供义务英语教学服务。开始时她每周授课一小时,教些简单英文。由于感到参与人数较多,对英语进修要求不一,后来改为午饭时上课和对有需要的同事开展个别辅导。我们至今还与一些年轻同事保持联系,读到他们写出的英文文件,不觉感到胡女士也为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了一些有用的工作。
我们在零六年九月中旬迎接了首届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生,在他们报道那天叶峰董事长在一号教学楼见到我,叮嘱我一定将这些学生培养成“绅士(gentlemen)”,这与我的想法不约而同。绅士之涵义并不是要使这些学生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要培养他们不自觉的读书,学会尊重他人,待人接物的技巧及优秀传统品德。我在苏州时由于学生及教职员工人数较少,因此学校所有的活动我都邀请学生参加。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会自然的获得知识、开拓眼界。值得骄傲的是在开学后二个月左右我遇到园区公安局王锡铭书记,他告诉我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生与众不同,我们的学生都很有礼貌、遵守社会秩序,这也许是”绅士”之具体表现吧!
我在苏州时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所新学校是否能生存下去,取决于学生对提供的学习条件和对学校各方面是否满意。因此我经常去听课,晚上去他们的自习室暗访,还参加了学生教学俱乐部的活动,旁听首届学生会竞选演说等。通过这些活动,我深感庆幸我们招到了一批好学生,他们热爱自己的大学,具备首届学生必需的历史责任感,我相信他们将会在大学的培养下成为绅士,为大学争取社会赞誉。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四周年之时,杂志主编张鹏邀请我写一点建校的感受。我会杂乱地想到一些往事,思绪如潮,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感觉。我的回忆中,记不起遇到什么困难,只知道把需要做的事都做了。当时人员少,资源紧张,但我与我的年轻同事们还是把学校建立起来,使各方面正常运作。我想这与我校当时全体同仁齐心协力的工作有关,每个人都是踏实、忘我的开展工作。有了这样的同事,再艰巨的任务我们也能完成。我希望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教职员工都继续这个传统,通力协作使学校的名誉在全国日益上升。期望不久后,西交利物浦大学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
后记:我想借此机会感谢工业园区教育投资公司董事长叶峰先生及前园区管委会书记潘云官先生,他们是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催生人和见证人。我感谢教投公司的朱晨倩女士,她从零三年十月就开始为西交利物浦大学作了大量的工作。陈龙博士和姚建新先生教会了我如何在中国招生。我在大学的筹建工作期内,无数人帮助过我,因为篇幅有限,很遗憾在文中我不能一一提到他们,但他们对我的帮助我将永远铭记在心。